教师职业品质的培育路径与实践策略探索

2021-03-07 16:36马俊周云刚付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师风教书育人教师职业

马俊,周云刚,付裕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泸州 646000)

2020年9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教师节重要寄语,他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1]。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意义重大、内涵丰富、要求明确,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培育和提升教师职业品质。

1 教师职业品质内涵的界定

关于教师职业品质的内涵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不难看出,教师职业品质内涵包括师风师德、教学技能、育人责任3 个维度,其特征是心中有爱、腹中有墨和肩上有责。

1.1 师风师德是教师职业品质的首要内容

“因爱从教,为师以德”,师风师德是教师职业品质的首要内容,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师风师德的内涵包括三方面:(1)热爱教育的定力。选择从教,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崇敬、尊重和钟爱的职业情结,将个人职业追求与教育事业要求进行高度契合和内在统一,从而奠定坚实的职业情愫。(2)淡泊名利的坚守。选择从教,就要甘于清贫、甘于平凡,完成好各项教育任务,塑造坚固的职业情操。(3)教书育人的执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终极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师风师德三方面的内涵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1.2 能学善教是教师职业品质的核心要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能学善教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即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能学善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专业素养的培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和钻研专业学科知识,掌握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逐步成为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做到腹中有墨。(2)教书育人的提升。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和手段,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创新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能学善教就要科研、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3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实现方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实现方式,即言传身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应做好3 个方面:(1)德的教育。开展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生命真谛,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道德高尚的人。(2)业的教育。营造优良的学风、校风和班风,激励学生精勤维新,不断探索和攀登科学高峰,成为专业精深的人。(3)责的教育。关爱学生成长,走进社会大学堂,带领学生深入实践、服务人民,成为责任担当的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

教师职业品质是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应有之意,培育和提升教师职业品质应当遵循“德、能、当”三字路径:“德”,即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师心中有爱以塑德,德爱育人使教育更有温度;“能”,即培养教师能学善教的职能,教师腹中有墨方以精业,墨业育人使教学更有深度;“当”,即践行实践育人的责任担当,教师肩上有责方以担当,以责育人使教育更有效度。

2 培育和提升教师职业品质的路径

2.1 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培养教师“德高为师”的职业道德

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意见》指出,“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严格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意见》明确了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师风师德的路径,即国家路径、社会路径和学校路径。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培育,离不开社会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5]。首先,国家层面要保障好教师的根本利益,让教师能安心为师。国家要完善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好教师根本利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难不能为难教师”,政府要将保护教师根本利益的政策法规落实到地,解除教师的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之忧。其次,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尚,让教师能愉悦从教。尊重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荣誉和工作业绩,使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职业,学生和家长要敬仰、爱戴和配合教师,让教师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6]。此外,教师需要接纳自我、悦纳自我,树立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应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与挑战[7]。最后,学校要加强师风师德的管理督导,让教师能垂范育人。高度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加强培养和管理以及督导,将师风师德纳入教师业绩的重要评价指标,严格实施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塑造师风师德典范和标杆,引领师风师德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2.2 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能学善教”的职业能力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指出,“教育综合改革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8]。”《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办学导向,同时也指明了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路径。

(1)以教育改革为首要,培育教师博学精神。

当前,教育面临百年之大变局,应对大变局,教育须改革。教育改革要以培育教师博学精神为首,以博学精神扎牢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首先,学校要加强政策导向和顶层设计,把教师博学精神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首要内容;加强制度引领和政策激励,把教师博学工作纳入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 加强组织管理和纪律督导,把教师博学作为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考察内容。其次,教师要广泛涉猎人文知识,为课程思政赋予人文背景;努力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为整合课程夯实专业基础;深入钻研本学科前沿发展,为融合教学注入创新特色。

(2)以教学变革为核心,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博学能强己,会教更育才。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本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教授能力,教师应当勇于革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掌握教育学前沿动态,应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二是教研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敢于探索教育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教学新方法,提高知识的受教成效。

(3)以科研创新为推动,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重视科研创新,教学科研并重。教育综合改革要以教师科研创新为推动力,学校要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科研创新,教师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探索学科未知领域和问题,以科研创新成果反哺教学,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深度。

2.3 开展“三全育人”活动,强化教师“实践育人”的职业担当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不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更是体现人民教师责任担当的重要途径。

为此,学校要走出校园,服务基层;教师要走进学生,全面育才。开展“三全育人”,能增添教师“肩上有责”的职业责任亮色。全员育人,全体教师辅助学生思想成长,能激发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从而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全过程育人,教师辅助学生成才,能展现价值感和奉献精神,从而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全方位育人,教师辅助学生成功,能体验成就感和职业幸福,从而增强教师的战斗力。

立德树人,厚德精业。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秉承“厚德精业,仁爱济世”校训,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开展教师职业品质培育和提升工程,成效显著。下面分享该校中西医结合学院的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3 教师职业品质的培育实践

2016年起,中西医结合学院开展了教师职业品质培育工程——“弘文明理、岐黄有责”。“弘文”,即弘扬中医药文化,塑造师生“厚德”的职业道德;“明理”,即明究教书育人之理,提升师生“精业”得到职业能力;“岐黄有责”,即开展中医药文化社会实践,展现师生“仁爱济世”的职业责任。

3.1 弘扬中医药文化,塑造教师“厚德”的职业道德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7]。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药文化自信培育师生的职业道德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1)构建学院中医特色文化,营造中医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中西医结合学院以“一馆、一廊、一基地”为支撑,开展中医文化育人主题活动。“一馆”,即中医药文化院史博物馆,组织师生参观中医药文化发展史、附属中医院建院史和名老中医优秀事迹等文史资料,师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廊”,即中医文化长廊,在医院和校园修建中医文化长廊,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和名老中医,师生感悟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一基地”,即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织师生参与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承和推广,师生充当中华文明的传承使者。“一馆、一廊、一基地”,集中展现了学院中医文化特色,营造了中医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2)开展同郊风范主题教育,夯实中医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

孙同郊教授是我校全国著名中医肝病学家,从事医教研68年,她从医仁心仁术、佑护生命,从教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做人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对党赤胆忠诚、无私奉献。2010年,中西医结合学院以孙同郊教授模范精神为基础,凝练出了院系文化核心价值观——“同郊风范”(“德高、上善、精勤、创新”),并持续开展了同郊风范主题教育,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同郊风范主题学习、 同郊风范话剧、“博医苑”中医学堂、名老中医课堂等。师生在践行同郊风范的过程中,夯实了中医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

3.2 探究教书育人之理,提升教师“精业”的职业能力

(1)开展教学综合改革,明究教育发展之理。

学院坚持“质量立院”战略,采取“面—线—点”三策略,提升教学效度。“面”即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统领学科发展。现有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两个一本专业和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为国家卓越医生(中医)培养计划项目,中西医临床医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中医药重点学科、 四川省重点学科和四川省高等教育 “质量工程”项目。“线”即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支撑学科发展。目前,《中医学》为四川省精品课程,《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点”即教改项目,以教改项目提升教学水平。近三年来,教改课题立项18 项,发表教改论文32 篇,荣获教学成果奖12 项,培育了3 名教师被评为良师益友、6 名教学名师和6 名金教鞭教师。

(2)加大自然科学研究,明究科学创新之理。

学院坚持“科教兴院”方针,采取“建平台、申项目、培学生”三策略,提升教学深度。“建平台”即建设研究平台,现有国家省级实验室4 个、校院级实验室6 个和全国中医学临床研究基地1 个。“申项目”即申报科研项目,主持课题1 000 余项(国家自科基金8 项、国家级30 余项、省部级1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 000 余篇(SCI 收录130 余篇),国家专利授权90 余项。“培学生”,即科研反哺教学,教师指导大创项目168 项,学生发表论文28 篇(含SCI 6 篇,中文核心8 篇),学生获得国家级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3次、二等奖2 次、三等奖4 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斩获1 银6 铜。

3.3 加强中医药文化社会实践,提升教师“济世”职业责任

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策略,开展“岐黄有责”中医药文化社会实践,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和社区、中医导引健身术推广活动、“做一日中医”见习活动、中医养生爱老活动等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岐黄有责”,践行医者“仁爱济世”的责任担当。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民族欲兴重教育,教育欲强育教师,教师培育铭初心。人民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以“爱墨责”的职业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师风教书育人教师职业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大四公费师范生为例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教书育人
安徽省教育系统 “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雅行教育 立德立行——泉州市丰泽区第五实验小学师风建设简介
篆刻
对构建新常态师德师风的思考
新时期独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浅谈高校师风师德建设的践行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