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1-03-07 16:36蒋龙凤郎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生物传统

蒋龙凤,郎红

(宁安市第三中学,黑龙江宁安 157421)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在利用生物资源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多样性。不少生物学的价值理念是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例如,对野生动物的驯养,食品与药品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观念,这些方面的内容与传统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应当基于传统文化进行生物教学,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有效性[1]。

1 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

生物教材中存在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新版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诗歌,谚语或者古代文献典籍资料。学生通过接触这些文化现象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识,实现生物学习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营造一个更加直观、多样、充实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地感悟生物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生物学科探究意识,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质量。

1.2 实现生物学科教学目标

生物教学有明确的知识、 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生物教学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整体认知,促进学生基于生物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教学,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生物课堂的情境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载体,促进学生汲取丰富的传统文化,形成学生正确的“三观”。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时,有关食物链问题,可以在课内教学时构建一个生态系统,让学生围绕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俗语动画视频进行自主探究。

1.3 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生物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现象,可以把典型的社会情境与生物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这对于渗透思想道德文化,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认知有促进作用。从生物学的角度加强传统论教育,能够抑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培养学生创新求变精神

生物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生物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要的价值。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融入传统文化的生物教学有助于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生物领域的问题,对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意义重大。在生物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创新研究。例如,《种子萌发》教学时如果仅仅进行直接的理论阐述,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枯燥乏味,不能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3]。那么,引入一些具体情境观察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借助“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推动学生不断进行深入反思。

1.5 符合新型教育理论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与生物课堂教学的融合,构建了实践化、探究化、直观化教学环境,满足了学生借助认知主义理论教学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加工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并优化认知结构。生物教学中有一些抽象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在传统文化形象化的思维影响下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生物教学的说服力。而且,生物课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给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支点。两者融合还符合人本教育理论的要求,有助于实现生物理论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素养共同进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教学的困境

2.1 学生对课本中的文化现象关注程度不足

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对传统文化现象较为感兴趣,但是缺乏对传统文化较强的感知能力。受学生自身知识与视野的局限,往往对一些书本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浑然不知。一方面,生物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现象以诗歌、 谚语或典籍资料的形式出现,有些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兴趣不足,没能深刻地把握这些文化现象,不能基于此获得形象化生物知识的契机。还有些学生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现象理解不足,除了对故事本身感兴趣以外,不能通过传统文化促进生物学习。例如,不少学生仅能理解一些民间谚语中的生物知识,对于古代典籍中的生物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影响了传统文化与生物课堂深度融合[4]。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过于关注生物学科的理论知识,未能对传统文化有效探究。生物核心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并不充分,中学生精力主要用于准备升学考试,因此,探究传统文化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较大差异,文化探究能力参差不齐,这使得生物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不一,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

2.2 未能找到传统文化与生物契合点

中学生同时要完成多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较多,用于生物学习的时间本就有限。但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初中生的文化积累不够,有时无法理解课堂上渗透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而不能有效理解生物学的知识。目前,生物学科有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一些教学资源的直观性不强,教师在开发融入传统文化的生物学科教学资源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传统文化与中学生物课程联系的并不十分紧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有时,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会造成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识。

有的教师不注重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不能借助微课或慕课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不能基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解读,没能引导学生从生物角度对这些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还有的教师存在课堂教学节奏控制不当的问题,基于传统文化的生物课堂导入常常导致课堂教学偏离预期的方向,不利于学生基于传统文化深入学习生物学科知识。此外,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未能找出生物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没能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无法实现课内外准确衔接,影响了传统文化渗透质量[5]。

2.3 相关教学组织准备工作还不充分

教师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推手,有些生物学科教师过于重视生物理论知识教学,强调优化学生的生物学科思维方式,不重视在生物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不强,认为生物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不大,不能基于传统文化设置生物课堂教学情境。还有的生物教师传统文化积累不够,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力有不逮,无法使用最恰当的传统文化现象来解释生物学科的知识。目前,理科教师的人文知识积累普遍不强,加上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对较多,渗透传统文化的生物课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现实情况下未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生物课堂教学的充分融合。

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教学还要创新教学活动方式,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弊端,强调构建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但是,有些融入传统论的生物课堂缺乏探究性与实践性,不能组织开展丰富的师生互动实践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实现深入反思。

3 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

3.1 提高教师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知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意识,丰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还可以发挥不同教育方式的示范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汲取丰富的营养元素,不断挖掘并丰富教材,增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储备。生物教师应当重视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强调把古代哲学思想、文化现象融入初中生物课堂,增强教师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程度,从而突破书本教学的局限性,实现课上教学的多样化、灵活化与趣味化[6]。

教师还要把握传统文化与生物教学结合的着眼点,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把握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的方式,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积极组织师生互动,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点拨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从生物角度理解传统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教师能够运用诸子百家的经典语录,唐诗宋词的名篇佳作,或者古代典籍中的科技知识进行教学,实现生物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仔细讨论,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3.2 优化课堂渗透传统文化路径

课堂是生物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不仅要优化知识传授目标,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理念与学科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进一步将所学生物知识原理与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效果。

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合理导入新课。初中生物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现象,大量的古诗、谚语、故事等可以把生物知识与传统文化充分的契合起来,基于情境促进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例如,教师利用广泛知晓的名人名言、 发人深省的谚语或者学生熟悉的诗词导学,基于视频或插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软体动物》一节教学可以引用“可怜九月初三认、露似珍珠月似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基于珍珠是如何产生的,调动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合理的引用多种知识点,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强调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遵循论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谚语“劝君不吃三月鱼、万千鱼仔在腹中”,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吃三月鱼,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鱼》一课相关的知识内容。

3.3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机制

传统文化融入生物教学不应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当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地组织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多样性主题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实习的路径;组织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家里开展一些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或者让学生进行一些古代生物实验探究的模拟,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反思总结;组织开展“环保保护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上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探寻老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品读老子有关“道法自然”的论述等。

为了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的意识,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作用,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微课与慕课活动,基于丰富的视频开展传统文化与生物教学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认知自然万物规律。课后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知识,概括总结,促进学生深度反思,还要把握课外与课内的有机联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能够在微课中使用幽默、风趣、灵活的教学语言,结合声情并茂的方式教学。例如,在《了解自己,增进健康》教学时用《吕氏春秋》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意识,引导学生增强免疫力,保持学生身体健康。

3.4 学校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学校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展示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做到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多管齐下。首先,展示丰富的传统文化现象,通过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与走廊等醒目位置弘扬传统文化,张贴传统文化宣传指示牌,通过黑板报、主题班会或者其他微媒体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其次,不仅重视艺术、文学、主题节日等传统文化宣传,还要重视展示我国古代科技,展示传统文化中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角度渗透生物学有关知识。从生物与环境、生物与遗传育种,有关神山神树等传说角度渗透生物学的知识。再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个性化与特色化,提高传统文化传递的严肃性与趣味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最后,不断优化课堂评价体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角度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激发教师主动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强调把生物课堂与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紧密联系起来。

3.5 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编入生物教材

目前,初中生物教材已经涉及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具体为古诗、谚语、故事等。但是涉及古代科学著作、古代医书、先秦诸子百家或者古代绘画等较少,一些鲜为人知又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未能适当编入生物教材。为了加深学生的生物学习印象,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学作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物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还要把多元化传统文化现象编入生物教材。例如,我国《山海经》中有关凤凰和毕方鸟的描述,可以将这些内容添加到生物教材《鸟》一章节,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究的热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庖丁解牛”的故事进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两者的区别。

教师还要加强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联系,注重基于初中教材内容渗透一部分高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基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角度提高学习质量,提升生物教学的强度,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以“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为契机,在初中生物有关《遗传》章节教学的基础上渗透“受精的作用”等知识,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拓展学习的主动意识; 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例如,在《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节教学时,可以把曹植的《七步诗》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人猿同祖,引导学生更加重视濒危动物的保护。还可以进一步引入宋代词人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水滴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让学生认识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生物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理性思维,掌握做事的方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学生如做人。在生物教学中还要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开拓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的路径,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目标。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生物传统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第12话 完美生物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