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理念下的“引领+驱动”学习模式探索

2021-03-08 06:13郑晓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所学作业英语

郑晓凤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设备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革, 这无疑对高校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家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单在教室里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条件, 学生需要利用网络条件的便利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因此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探索和开辟的新方向。 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平衡网络教学与实体课堂的关系, 并试图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时代学习模式。

关于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概念,在国外,最早是由培训机构提出,即指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引进面对面教学来改进E-Learning 的不足。 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他的观点是: 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渐渐地,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推广研究, 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的大军, 共享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1]。该文尝试在充分发挥教师学习引导者和任务驱动者的作用, 探索混合学习理念指导学习模式。

1 混合学习理念下“引领+驱动”学习模式探究

混合学习理念下“引领+驱动”学习模式采取3个实践阶段相结合的模式:课前预习阶段、课中研讨阶段、课后反思阶段。 3 个模式的前后呼应、紧密结合很好地平衡了线上学习与实体课堂之间的关系,保证了“引领+驱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1.1 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引领者”视角。

首先,布置预习任务。教师对所讲授内容仔细梳理过后,基于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后续的学习布置任务做准备。对于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要重视“引领”的重要意义,“教书育人”双管齐下。 从“教书”的角度看,教师的引领示范会帮助学生对预习内容、 预习方法和预习目的有清晰的了解,有了“what+why+how”提前铺垫,学生的预习会更有效;从“育人”的角度看,教师的引领示范是为人师表的表现,对学习方法的引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绪的关注,都是育人的体现。此外,除了关注引领学习,在作业难易度方面,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级别的预习作业, 以供有不同学习能力和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选择。例如,文章知识点预习任务,教师可以设置成3 种难度: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且计划终身学习英语的学生, 除了要扎实掌握所学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自行查阅资料,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深入扩展,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学会“有效预习”;英语能力中等且目的旨在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首先要扎实掌握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词汇进行重点学习,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深入扩展;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以掌握单词的基本含义为主要学习目的, 为即将到来的单元内容扫除学习障碍。这样,被赋予选择权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减少焦虑感, 完成作业的质量也相对较好[2]。

其次, 补充学习资源。 由于英语的语言学习特色,教师所搜集的资料尽量以多样化形式出现,如新闻、歌曲、电影、演讲、公开课、脱口秀等。学生在接触多媒体学习资料的同时,也是在用英语与世界交流。这些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关的材料需以学习需求为向导,合理安排在课前或课后。为了更好地保证学习资料为学生使用, 教师在将这些材料作为补充学习资料发布给学生的时候, 应说明资料的具体学习方法和学习作用,引领学生学会自己扩充学习资源,正确使用学习资源。 例如,对新闻材料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方位”角度对材料进行“瓦解”,不单单以听懂材料作为学习目的,在观看的同时,还要学会正确的发音,地道的表达以及材料所表达的文化信息。

最后,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走入大学之后,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时间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对大学英语预习任务无法及时做到领会精髓,在预习时,难免遇到各种疑问。 对于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实现线上答疑。 对于被问及较多的内容可以被认定为共性问题, 教师可进行总结, 在接下来的线下课堂中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答,不仅给予正确答案,更要引领学生学会分析相似的问题,逐渐练就独立分析的能力。 例如,针对学生普遍提出的写作障碍(具体指词汇量较少、单词表达形式单一的情况), 教师分享了freethesaurus 网站。该网站是英文同义词网站,学生可在搜寻想要的含义时,了解该单词的同义词或同义词组,学生可根据网站提供的例句判断哪些是自己所需单词或词组。在甄别的过程中,学生需认真思考才能实现正确使用的目的。 这些实践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经之路,掌握了工具不是最终的目的,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才是制胜的法宝[3]。

1.2 课中研讨阶段——教师“引领者+驱动者”视角

首先,考核预习任务。 对于课前的预习任务,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的具体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形式。例如,对于文章的知识点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利用打铃前10min 进行抽查,并对完成效果好的作业拍照,及时发布在班级学习群中,为其他学生提供榜样。对于文章的相关文化知识预习任务,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学习成果展示。 课前展示活动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如果是个人活动,教师充分发挥“驱动者”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实践语言,得到教师个性化点评和帮助;如果是小组活动,教师则鼓励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发挥各自强项,为小组争取最好成绩。 例如,教学中有一个单元主题是男女在闲聊时的差异,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男女差异分析,完成一项课前展示,主题可以是与课文直接相关的“闲聊”,也可以是男女其他方面的差异。学生小组以4 人为单位,组内成员根据自身能力承担以下任务分工:资料搜集(在权威网站进行资料搜集)、资料整理(根据材料难易度与展示时间进行整理)、PPT 制作(模板、配图、配乐均需与主题相符)、 演讲解说 (语音标准且表达清晰流畅)。课前活动期间,各小组有序展示成果,展示过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为各组表现打分。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和学生共同指出其过人之处;对表现不够理想的小组,则由教师进行客观点评,并积极鼓励,不做批评。课前展示筹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接触课本外的英语资料, 还可以对所学主题的相关文化有较深的了解。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个人演讲,学生能力均可得到多方面锻炼,火候把握得好,学习效果自会超出理想状态。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00 后”群体的一个心理特征是很难长时间保持对同一事物的兴趣, 因此教师所选取的话题与活动形式要时尚新颖且常换常新,否则只能为学生徒增压力,适得其反[4]。

其次,重点难点知识讲解。这是实体课堂无法被线上课堂替代的部分,只有真正的面对面讲授,学生才可以紧跟教师的步伐, 对所学知识中的重难点做到及时的学习、练习与反馈。 与此同时,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定位和引导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学生要学会的不只是知识的表面含义, 更重要的是攻破重难点的方法。例如,对于复杂句式的学习,学生只能停留在“逐字翻译”的层面上,对于句式的结构分析,甚至是复杂句式的仿写感到无能为力。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便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复杂句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相关语法知识进行复习讲解,随即要求学生进行复杂句式即时仿写。 即时的学与练相得益彰,学生从自学前的“迷茫”,到教师讲授后的“清晰”,再到亲身实践后的“领悟”,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学习。

最后,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投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考验,在实践中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走进每一个组,可倾听,可参与讨论,也可解答学生疑问。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互动的过程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梳理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作为“驱动者”,随时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教书育人”的意义在此也得以显现。 例如,在学习与种族歧视相关文章时,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语言、 动作以及背景信息进行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对于文章中的生词已在课前完成自学,对于语言难点也跟随教师有所掌握,此次的讨论,是在阅读无障碍时进行的, 学生的讨论便主要集中在对文章内涵深一层的理解以及自我观点的表达[5]。各小组每位成员分别将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后, 小组成员对组内相同答案进行落实整理,做好与班级其他小组分享的准备;对组内保有的不同答案保留、存疑,等待教师对不同答案的点评。 此次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将文章中深刻分析的人物与历史事件以及社会时事相结合,找出正确看待种族歧视的态度,实现情感提升目标[6]。

1.3 课后反思阶段——教师“驱动者”视角

首先,补充知识讲解。受实体课堂时间限制的影响, 课堂研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可利用课下时间在线上进行补充讲解。 对知识的补充讲解不受形式限制,以PPT、语音或者是小视频形式呈现都可以,目的是对课内学习内容的查漏补缺。 学生可根据自己课堂学习情况决定是否跟进课堂补充知识讲解。 例如,对于文章所遇语法难点,课内时间是不足以展开知识系统讲解, 语法知识基础较弱的学生无法实现知识点充分吸收,教师则需发布补充讲解视频,该视频可以是微课视频, 也可以是教师自己录制的针对课文的讲解视频, 只要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目的即可[7]。

其次,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可根据课堂所学重点内容布置能够帮助学生实践所学的作业, 学生可在作业中考查自己是否扎实掌握所学知识[8]。无论是个人作业还是小组作业,形式也应以多样化为原则,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标准应和课前预习作业相同,也就是布置难易度不同的作业供学生选择[9-11]。例如,学习主题为西方节日的文章之后,学生不仅对中国人过洋节的现象及其原因有了正确的认识,更对中国节日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一份宣传中国文化的海报,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提交,教师在批阅后会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在线上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提问[12]。

最后,鼓励学生反思所学,总结所得。 如果好的文章作品是反复修改得来的, 那么好的学习方法则是反复思考总结才能获取的。如果学生反思到位,在下次的学习中,学生的收获必然是加倍的。在总结环节,教师不应给学生设定限制,应鼓励学生从所角度进行学习总结[13]。 总结可关乎英语学习知识点,关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文化冲击, 关乎学习中所犯的错误,甚至关乎所学知识带来的心灵启发。学生可勇敢总结,自由成长。教师在此期间除了做好把关工作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坚持学习,尽快梳理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 结语

混合式教学任重而道远, 虽然目前已有很多一线教学工作者投身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中, 但混合式教学的探究之路依然很长。 网络技术的进步的确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 但混合式教学的问题依然没有完善地解决。例如,如何保证线上学习时学生的投入度,如何建立合理的学习过程监控,都是相关实践需要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内容。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对混合式教学于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予以一定的肯定。 例如,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实体课堂与线上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实体课堂面授讲解的高效和线上学习补充指导的便捷;此外,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教师发布的补充学习资源,带着兴趣学习,学习效果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猜你喜欢
所学作业英语
非所学
非所学
作业
读英语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酷酷英语林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