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021-03-08 06:13王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社区心理

王婷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时期,心理心智尚不健全,容易受到周遭氛围的影响和大量信息的冲击, 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一大重点问题。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室友事件;2009年吉林大学学生郭力维用尖刀刺杀室友事件;2013年上海大学学生林森浩在寝室饮水机内投毒后致其室友抢救无效死亡事件……桩桩件件的悲剧都揭示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1 大学生心理问题国内外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从2000年开始, 在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中,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点击率较高的话题之一。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成果颇丰,搜集到的研究成果,可以简要地从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成因、干预路径三方面进行归纳。

(1)对高校心理问题现状的研究。 韩福《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探析》一文中概括,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有心理普遍角色不适应, 容易存在“自卑、自闭、敏感、要面子、拒绝帮助”等问题。

(2)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研究。研究者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生成长环境和经历着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不一,各有差异。刘文娟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社会的物质诱惑、家庭的经济基础、学校的素质教育滞后、高校的高消费水平、个人挫败感强、就业压力、 人际交往的不和谐等因素极易诱发高校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许婕等从制度上分析,认为“高等教育的改革、 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育方式”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3)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此类研究成果大多就制度、物质、思想三方面展开,从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例如,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高宏提出开展勤工助学、 塑造健全人格和引导学生回报社会的建议,并提倡树立典型,引导舆论导向,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王广云从心理学视角提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情绪宣泄机制”。 郭宁宁提出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力求推进社会工作的实践应用和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创新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

1.2 国外研究现状

因各国风俗文化的差异, 也使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情况有所不同。从已有文献来看,美国极其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的学生更多的是选择自我释放或者主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较为完善。

王慧霞等分析了美国的资助理念是慈善与宗教理念与民间资助。 国外对大学生的心理研究比较深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体系,进而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从薛沛建先生的《美国大学后勤管理》中可以看到,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的措施,比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心理咨询处并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 这些措施对于我国情况也同样适用,给予我们很多智慧与启发。

2 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可与此同时,退休年龄推迟,人工智能迅速普及,社会上的就业岗位不断缩小, 就业难度不断增大等问题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在经济上无法实现独立,在心理上强烈希望得到长辈或同辈的认同。 当代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无形之中给大学生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2.2 家庭因素

在过去,每个家庭要抚养好几个孩子,又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很多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所以在那一代有很多人对于自己学历不高有遗憾。怀揣着这样的遗憾, 他们在教育下一代时也因此有了执念。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我每天工作这么辛苦,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考个好大学,以后有个好工作”“只要孩子能上个好大学,我付出什么都愿意”等。

一部电影《少年的你》揭示了当今社会,校园霸凌蔚然成风的现象。这部电影同时也说明,校园生活不是像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当被霸凌的孩子终于鼓起勇气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家长时,得到的只是家长的冷漠和指责,“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 ”“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别整那些没有用的,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才是正经事。 ”

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诉求与压力。在这样的家庭因素影响下,孩子的孤独感、无助感愈演愈烈,对自我的认同感、人生的方向感越来越弱。 尽管大学生已经越过了高考这道鸿沟,家长不再偏执般的要求学习成绩,但是学生心理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走向病态。

2.3 学校因素

虽说大学校园是学习之处, 但已经出现社会人情世故的端倪。 目前很多大学校园或多或少都有不正当风气。 学生会学长学姐官威大, 自认为高人一等,要求学弟学妹见到他们必须打招呼;教师利用职位之便和学生发展不正当关系等。

对于学生而言,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太大,这种落差感和面对现实的无奈无助感, 从而造成学生心理走向偏离正轨。

2.4 学生自我因素

无数学子,不远千里跋涉,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学,但很多学生表示周围的环境、同学、教师等等一切都是陌生的, 很多学生曾有过因为别人无心的一句话就思考焦虑好几天的情况, 生怕自己的哪一个行为惹得别人不满。 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全身细胞极度敏感,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有些人在大学社会中如鱼得水, 可也有一些人面对社会交往手足无措。 有些同学会因为在人际关系中遭遇挫折,进而开始自我怀疑。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患有心理疾病容易出现的情况如下:(1)睡眠障碍;(2)情绪障碍;(3)应激相关障碍;(4)精神障碍;(5)焦虑障碍,莫名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不时心慌出汗,症状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症状出现前不可预测;(6)强迫障碍;(7)恐惧障碍;(8)疑病障碍;(9)疼痛障碍;(10)神经衰弱。如不加以重视的话,会严重影响学业和生活。

3.2 对学生家庭的影响

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不管如何隐瞒,总会有一些地方与常人不同。作为学生的家人,最亲近的人一定会发现学生身体的异样, 从而困惑、 担忧以及无措。随着学生病情的加重,学生家人也会越来越焦虑不安,进而影响生活以及工作,生活幸福指数降低。

3.3 对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即将步向社会的国之栋梁。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整个社会的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变数。 不止如此,“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焦虑不安,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一种冲击。

4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索

4.1 个案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是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主要是以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与案主进行交谈,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帮助身处困境的案主,挖掘其自身的潜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完善其人格,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状态。

在开展个案工作的过程中, 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交谈环境、社会工作者的交谈方式、案主的情绪波动等因素。所以,要想可以真正地帮助到案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案主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问题所在。

在大学里面, 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跟别人说起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心理。 因为, 在大家的社会认知中,这样的学生是心理病态的,仅仅是提起就让人止不住地想远离。所以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选择隐瞒自己的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地表现合群。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让病情加重。 就像在炎热的夏天,把自己的伤口捂住,伤口慢慢发炎流脓溃烂。 所以,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就由此体现出来了。

4.2 小组工作介入

小组介入是运用小组团体的形式, 一个社会工作者服务多个服务对象的方式, 帮助有同样困惑问题的人们走出困境。小组社会工作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服务多个对象, 相比于个案社会工作极大程度提高效率。另一个突出的优势在于,通过团体的氛围影响每一个团体成员,组织活动,帮助团体成员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氛围, 在纠正团体成员的偏差认知基础上,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不止如此,团体社会工作不仅可以事后治疗,还能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例如,大一新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 学业方面的压力, 急于经济独立等等问题,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展开团体社会工作,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转变错误认知,走出困境,积极面对生活。

4.3 社区工作介入

社区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 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 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能力, 发掘并培养社区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首先,大学校园就可以看作一个社区。大学生现在心理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还不够牢固,发现问题后,趁现在解决还来得及。 所以建议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多多开展社区社会工作,以达到降低大学生心理发生某些疾病的风险,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 当代社会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举个例子,L 高校每年都会让学生们填写一种问卷,上面的问题大致就是,是否感到绝望孤独,有没有过自杀想法或者行动等基础问题。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 往往不愿意表露出自己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 就算自己真的有过失眠自杀的情况,他们在问卷上也填的是否。所以仅仅凭借这样的一份问卷,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因此,建议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多多深入学生的内心, 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诉求,帮助身处困境、无法自拔的大学生从深渊中抽离出来。

5 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孤独无助, 最终选择自杀, 现在的社会、 各大高校还不能够引起重视吗?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摆在面前,正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 而是事关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所在家庭、甚至整个社会。

面对这样的社会情况, 笔者提出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这类的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社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社区大作战
心理小测试
3D打印社区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