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融合的儿童亲环境行为研究

2021-03-08 06:13戴舒琪彭红松刘力源朱琳侯梦娇许妮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调研维度问卷

戴舒琪,彭红松,刘力源,朱琳,侯梦娇,许妮宁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到,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儿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因此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亲环境行为应从儿童抓起,首先就要加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但因为父母的工作以及对儿童安全的考虑,父母鲜少允许孩子独自接触大自然;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接触到手机、 平板等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对于儿童来说,能够接触并体验自然的机会少之又少。 然而,在认知形成过程中,“自然”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儿童需要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学习和探索,培养自己的感官和知觉,完善各方面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仅仅在学校或者家里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的输出。 与自然分离会导致儿童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亲环境行为。

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儿童的自然接触、自然联结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 因此该文结合国外量表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列出儿童自然接触、自然联结、亲环境行为3 个维度,并进行大量调研,尝试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研究儿童自然接触对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希望引起社会对于儿童自然接触的关注,借力传统文化,让儿童能够更好地拥抱自然。

1 文献综述

1.1 儿童自然接触

中国古代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倡导的就是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发源之地、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1]。而国外的“生物亲和本能”理论也是大同小异,提出人类天生有亲近自然的本能,而这种本能也决定了儿童天生对自然感到好奇, 引发儿童对自然的美好向往, 想进一步地接触自然。 自然敬畏感(Awe)和亲近感(Closeness)便是儿童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情感。其中,自然敬畏感是当我们面对自然奇观时产生的惊异的情绪体验, 是旅游体验中的高峰体验,通常伴随着敬畏或强烈的幸福感,尤其容易出现在自然旅游地[2]。 在古代,人们对于上天怀有敬畏戒惧之心, 才会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3]。自然亲近感则是表述个体与自然旅游地强烈情感连接的心理学概念, 基于情感认知和行为的一种联系[4]。

1.2 儿童自然联结

从与自然的认知关系上看, 自然联结(Connectedness to Nature, CTN)是指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统一感,个体对个人归属于自然关系的认可,以及把自我纳入自我认知表征中的程度。 马克思曾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的产物。”儿童本就源于自然,其成长离不开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不可分割[5]。 然而在现代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儿童与自然的联结被迫“断裂”。

1.3 儿童亲环境行为

基于不同理论背景, 学术界对环保行为的称谓不同, 刘贤伟将其称为亲环境行为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6],强调其是积极的、正面的环境行为。 又例如,武春友及孙岩则认为亲环境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 指个体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并对环境问题付诸实践的行为”[7]。儿童亲环境行为除了受到环境知识的影响, 还受环境认知的影响[8]。 而环境认知则是儿童在与自然接触、并与自然建立联结时获得的。

1.4 假设提出

纵观已有研究探讨, 旅游者情绪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的文献较少,但近几年学者陆续指出,个体情绪的重要驱动作用不容忽视。 已有学者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个体敬畏情绪,可能导致地方依恋的产生。如王建明和吴龙昌认为个体情感对亲环境行为往往有更重要的驱动作用, 增强对积极情绪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的研究力度大有裨益[9],周文君的研究证明了自然关联性能显著预测个体亲环境行为。还有,自然关联性高的农民, 表现出更强烈的意愿来保护当地植被。

因此我们提出3 个假设: 儿童自然接触对自然联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儿童自然联结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儿童自然接触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该次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问卷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除基本信息外,还收集了出游类型;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测量儿童自然接触、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3 个变量。

2.1.1 自然接触

我们关注日常自然接触和自然旅游接触两类自然接触。

日常自然接触:儿童被要求回答两个问题。 “你每周访问家和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如草地、花园、绿道)多少次?”“你觉得你家和学校周边的植物或动物种类(如小草、花朵、树木、小动物)有多少”。

自然旅游接触:儿童被要求回答两个问题。 “你每年到大自然中旅游(如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大海、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多少次?”“你觉得这些大自然的景点中(如小草、花朵、树木、小动物)有多少种植物或动物? ”均采用李克特5 点量表。

2.1.2 自然联结

儿童自然联结包含情感态度和认知信念两个方面,分别使用自然联结指数(Connection to Nature Index,CNI)和自然纳入自我(Inclusion of Nature in Self,INS)量表测量。 前者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对儿童享受大自然的感觉、对生物的同理心、合一感和责任感4 个部分进行测量,并引入了“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理念,面对野生动物主张平等、仁爱;后者利用简单易懂的两圆相交阴影面积表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2.1.3 亲环境行为

8个改编自Collado、Staats 、Corraliza 和Barrera-Hernández 等的题项被用来测量亲环境行为。所有题项均用李克特5 点量表测量。

2.2 研究对象与数据获取

该次调查以城市儿童(6~12 岁)为研究对象,调研地点是中国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调研团队于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园进行了前测(有效样本100 份),针对儿童和家长的反馈与建议对部分不适用和存在歧义的问卷措辞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调研团队一行9 人于2020年11月21~22日、12月5~6日和12~13日进行分组正式调研。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展开,正式调研共包括460 名儿童,删除回答不完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问卷后, 共回收有效问卷436 份, 有效率为94.78%。

样本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分别是男生53.9%和女生46.1%。调研对象集中在一至三年级(低年级),占比65.4%,其中三年级儿童占26.4%。 调研对象中有99.5%的常住地是城市, 其中大部分的家庭月均收入都是处在5 001 元及以上,占比85.8%,父母学历大部分是在本科及以上,占比84.8%。在两地的调研中, 大都是父母和儿童出行或父母中的一方与儿童出行,占比83.3%。

2.3 分析方法

此次调研采用以下分析方法。

(1)问卷信效度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整个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2)基础统计分析:揭示中国城市儿童自然接触、自然联结及亲环境行为的基本特征。

(3)回归分析:控制人口统计特征变量,探索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3.1 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般来说, 问卷是否可靠主要看Alpha (a 系数),该调研a 系数为0.783 处于0.7

效度分析结果主要看KMO 值和sig.(显著性),在该调研中KMO 为0.866,KMO>0.7,则说明问卷中设计的自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问卷是有效的。

3.2 自然接触、自然联结与亲环境行为初步分析

主要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自然接触维度中,儿童在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大自然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一部分高年级儿童会因为学业负担而减少平时与自然的接触。 但在较长的时间段中,例如,儿童一年旅游的次数普遍较高。

自然联结维度中, 大部分儿童对于大自然的态度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喜欢的,儿童对大自然呈现出非常感兴趣的状态,喜爱大自然中的事物,对大自然有保护的意识, 但同时也不乏少数家长出于对儿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考虑,控制孩子与动植物的接触和触碰,导致儿童对大自然感知较少。但总体来说,各项均值均在3.5 以上,还有更多是在4 以上。

亲自然行为维度中, 儿童有极为强烈的意愿来做出保护环境的举动,不仅是学习环保知识,还有日常家庭的节约资源, 积极主动参加社区以及学校举办的环保活动,各项均值均在3.7 以上。

3.3 自然接触、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回归分析

3.3.1 自然接触回归分析

因变量为自然接触维度, 自变量为自然联结维度、 亲自然行为维度, 控制变量为人口统计特征因素。 方差分析的结果, 表明该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自然联结维度、亲自然行为维度能有效预测自然接触维度。

参数的检验, 给出了对偏回归系数和标准偏回归系数的检验。 Sig.P<0.05,有显著性,表示自变项X对依变项Y 的解释力或预测力正相关。

结果表明, 亲自然行为维度和自然联结维度对自然接触维度的解释力或预测力正相关, 亲自然行为维度对自然接触维度的影响最大。

3.3.2 自然联结回归分析

当因变量为自然联结维度, 自变量为自然接触维度、亲自然行为维度,控制变量为人口统计特征因素。 方差分析的结果, 表明该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自然接触维度、亲自然行为维度能有效预测自然联结维度。

参数的检验, 给出了对偏回归系数和标准偏回归系数的检验。 Sig.P<0.05,有显著性,表示自变项X对依变项Y 的解释力或预测力正相关。

结果表明, 亲自然行为维度和自然接触维度对自然联结维度的解释力或预测力正相关, 亲自然行为维度对自然联结维度的影响最大。

3.3.3 自然接触、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回归分析

因变量为亲环境行为维度, 自变量为自然接触维度、亲自然行为维度,控制变量为人口统计特征因素。 方差分析的结果, 表明该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自然接触维度、自然联结维度能有效预测亲环境行为维度。

参数的检验, 给出了对偏回归系数和标准偏回归系数的检验。 Sig.P<0.05,有显著性,表示自变项X对依变项Y 的解释力或预测力正相关。

结果表明, 自然联结维度和自然接触维度对亲环境行为维度的解释力或预测力正相关。 自然联结维度对亲环境行为维度的影响最大。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通过该次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发现儿童自然接触对自然联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儿童自然联结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及儿童自然接触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明了我们之前的假设是成立的。儿童在与自然接触和自然联结的过程中会产生自然敬畏感和亲近感,这是旅游者体验过程中两类重要的积极心理,是旅游环保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自然敬畏感和自然亲近感作为积极情绪, 能够影响儿童在旅游活动中的积极心理及行为,诱发儿童对目的地的正面评价,或者直接导致儿童的正面的、积极的行为,如儿童亲环境行为。

4.2 政策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儿童自然接触、 自然联结对于儿童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小学应在课业方面减轻儿童压力,给儿童留出亲近自然的时间, 并且鼓励儿童多参加一些课外自然活动,鼓励儿童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培养儿童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

(2)对于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借力传统文化,开设相关的学科,将传统文化与保护环境相融合,弘扬传统文化,教会儿童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10]。

(3)将与自然有关的如国家公园或者动物园等地点作为“第二校园”,将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中, 并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研学过程中贯穿始终。

(4)政府要制定一些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法案。除了有政策保障,政府也应完善通向自然公园等区域的交通设施建设,让儿童与父母出行便利。房地产开发时也应注重绿化, 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与自然产生联结。

猜你喜欢
调研维度问卷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问卷网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