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文化外宣翻译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究
——以广西古建筑文化为例

2021-03-08 06:13黄葵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

黄葵龙

(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崇左 532200)

1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外宣翻译简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一条腾飞的巨龙,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之欢呼、惊叹,渴望学习中国的经验、中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品质;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有人由心理到战略强烈抵制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好地传播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

要讲好中国故事, 需要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 中国古建筑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和哲学思考,诉说着古老中国的优秀精神品质,传唱着动人的中国故事,是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结晶。 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古建筑外宣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能够有效地降低目标受众的说教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中国故事更加生动传神。

笔者以“古建筑、英译、翻译”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共21 篇文章对该方面进行了研究,而研究主要以目的论、语言功能理论、文本类型以及“信达雅”为视角开展,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古建筑名称、古建筑文本、古建筑术语3 个方面。 如金凌燕(2011)、陆海涛(2013)、方梅 等(2014)、包彩 霞(2018) 从文本类型视角对古建筑材料进行了研究,王冠群(2014)、方梅等(2014)从翻译目的论出发探讨中国古建筑名称翻译,岳峰、陈香美(2013)、于淼(2013)等探讨了古建筑术语的英译[1]。该文从讲好中国故事视角,通过剖析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探讨通过积极主动展示中国文化元素、 采用融通中外的话语来表达、 努力保持和发扬中国的语言风格3 个方面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以期促进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外宣,对充分利用文化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有所启发。

2 中国古建筑文化外宣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2.1 积极主动地展示中国文化元素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文化的传播不能等待外国读者来发现,我们需要主动将自己的文化送出去[2]。说到文化主动“走出去”,不能不提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费孝通是这两个术语的首倡者,他强调“文化自觉就是要敢于在世界上亮相;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我们要敢拿出来,有文化的自觉,有文化的自信(张冠生,2012)。在古建筑外宣翻译中, 译者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自知之明和自信力,积极主动地展示中国文化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瑞兽被人们赋予了吉祥和富贵的内涵意义。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狮子是吉祥动物,古代常用于宫殿、府邸、衙署前镇邪纳吉,彰显建筑主人的财富和地位[3]。 在《红楼梦》译本中,对于原文“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狮子,三间兽头大屋,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的人”,Hawkes(1977)的译文是“The chair proceeded some distance more down the street and presently there was another triple gate, this time with the legend above it”,译者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省略石狮子、兽头大门这两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虽使得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但却使得译文读者无法从中了解中国文化元素。 翻译的目的不是消除差异, 而是将其凸显出来, 并尽量保留差异,以达到两种文化进行交流的目的(Bassnett Susan, 2001)。 对于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翻译,不应回避或削弱,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展示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文化“走出去”的目的[4]。

中国人历来讲究“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不仅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助于“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忠孝祠和孝节牌坊展示的就是中国历代传承的孝道文化。 在中国,孝道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缺乏中华传统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抽象且陌生的。 中西方对“孝”的认知并不一样,“孝”与“filiality”在内涵意义上是不对等的。 因此,要让外国人了解我们的孝道文化,我们需要补充相关文化信息。我们可以主动给外国人讲讲这些“孝文化”建筑背后的故事,用鲜明的事例、通俗的语言来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精神[5]。

中国人善用浮雕装饰建筑, 而很多浮雕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广西宾阳县南桥共有42 幅浮雕,有双龙戏珠、龙凤朝阳、鸳鸯戏莲、麒麟吐玉、鲤鱼跃龙门、猴子摘桃等图案。这些都是中国常见的文化意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品质追求。我们在宣传这些浮雕时, 不应仅仅是陈述浮雕表层意思或是夸赞浮雕是如何工艺精湛、惟妙惟肖,还应该积极讲述这些浮雕深层的文化内涵,如“双龙戏珠”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鸳鸯戏莲”寓意夫妻好合、白头偕老的淳朴爱情观;“鲤鱼跃龙门”则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2.2 采用融通中外的话语来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由于中外思维、语言、文化的差异,国内读者深谙的话语并不一定适用于国外读者, 甚至有些表达可能会引起误解。 讲好中国故事,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培养国际化的思维方式,积极构建融通中外、贯通东西的话语体系,巧妙地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价值理念、增进文化认同[6]。

由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中国有着零星纷繁的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 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记载了的历史,如国别体通史《战国策》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历史造就了古建筑,而古建筑也反映着历史。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马殷庙就是为南楚开国之君马殷而建。 对于前述“国”字的翻译,是特别需要讲究的。英文不乏表述“国”的词汇,但侧重各有不同,如state 侧重于政府、 政权,nation 侧重于民族, 而country 侧重于领土。南楚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一,不能理解为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民族, 而应理解为某个时期建立的政权,如果使用country 或nation 来表述则歪曲了中国历史,因此用state 较为合适[7-9]。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我们建立武庙祭祀姜太公以及一代良将关羽是为了传承和宣传礼、义、忠、信的典范和中华民族美德,绝无尚武好战之意。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当今中国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 中国一直致力于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宣传翻译如果不注意用词就容易让其他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会给其他国家带去战争和威胁。因此, 在宣传武庙上外宣工作者应该从国际视野上思考问题,避免敏感词汇[10-11]。

因“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古代中国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广西陆川谢鲁山庄的折柳亭正有此寓意。如果我们照字面意思直译,外国人很可能就会联想到破坏花草的不文明行为,这就与“爱护花草树木”的倡议相悖。又如鞭虎塔,鞭虎塔是建筑主人以影塔鞭“恶虎”,而虎实际上为虎丘地,这里应该理解为中国的风水文化。但是如果照字面直译, 那么外国读者有可能将鞭虎塔理解为中国人虐杀世界珍稀动物的场所。汉语里有些意象、意境或者表达如果直译会造成文化误解, 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有国际视野,还要有新时代的思维,跟上新时期翻译和外宣的要求[12-14]。

2.3 努力保持和发扬中国的语言风格

用国际话语表述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的语言风格。要在翻译实践中,一味地迎合西方文化的翻译会导致汉语本来意义的缺失,“帮助外国受众理解绝对不是放弃中国元素, 而是要更加精心地选择和保持中国文化的背景和语言的特色”。很多人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时表述为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沾沾自喜地认为帮助外国受众理解, 能够引起情感共鸣,而事实上“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表述回避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教育、婚恋观。 文化正因为差异才更具吸引力, 我们要努力保持和发扬中国的语言风格,努力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才能够在国际大舞台上彰显中华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文化负载词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 ,是传统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应尽量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因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也最终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15]。

音译是文化负载词常用的异化译法之一。 过去饺子、粽子、汤圆、糯米团等在西方人眼里都是一团吃的东西,都称为dumpling。 如今,这些中华传统美食有了各自的名称, 如饺子叫作jiaozi, 粽子叫作zongzi,保持了中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增强的一种表现。在古建筑翻译中,很多的文化负载词也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 中国古建筑常体现阴阳五行文化,如南宁宾阳南桥桥墩的雌雄螭兽,雄兽顺水居左,雌兽顺水居右,雄为阳,雌为阴;桂林恭城文武庙,文庙居左(代表东方)为阳,武庙居右(代表西方)为阴。阴阳的翻译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例如左阳右阴可表述为the left is Yang and the right is Yin。

常用的异化翻译方法还有直译+注释。 “五福”,即福、禄、寿、喜、财,是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内容,常用于建筑中寄托美好意蕴,如五福堂,福、禄、寿、喜四口方井的命名皆源于“五福”。为了更好地还原“五福文化”的内涵,可以在直译或音译的同时,采用加注的方法来展示“五福”的内涵,例如,“五福堂是一座典型的抬梁式结构建筑,最早建于清道光年间。 ”可译为 “Wufu Hall is a typical building with beam structure, which was first built during the Daoguang reign (1782—1850)of the Qing Dynasty. Note: Wufu means five blessings, which include longevity, wealth,health, love of virtue, and natural death.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忠实才说得上是好的译本。 中国文化走出去绝不是卑躬屈膝地仰人鼻息, 绝不是唯西方人马首是瞻,不应改头换面、曲意逢迎、削足适履来迎合西方人的价值观。”许渊冲和赵彦春都是中国语言风格保持和发扬的践行者。 许渊冲翻译诗歌讲求“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神韵气质和风貌。 赵彦春英译《三字经》时以“三字”为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抑或是在音节还是音韵上,都尽可能对原作进行了原汁原味地翻译。中国古建筑很多涉及诗词歌赋、 对联, 它们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意境深远,如传唱侗族鼓楼的民谣“鼓楼高高,高过天;鼓楼大大,大过地”,燕窝楼门外高悬的木刻楹联“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描述梧州龙母庙风光的诗句“日染波光红酒洒,风摇浪影碧粼粼。神龙来去初无影,多少江头求福人。”读者对文化差异要努力适应、理解和吸收,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和文化特点。我们的外宣翻译不仅要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思想和内容,还要尽可能地移植汉语原有的诗学和美学特征, 使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走出去。

3 结语

文化翻译不是文字表面的转化, 而是文化本质精神的传达。在文化翻译外宣工作中,我们需要充分运用文化载体,用适当的语言、适当的方式更好地与世界沟通交流,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本质精神,传播中国和平发展和实现共赢的声音。

猜你喜欢
古建筑文化
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谁远谁近?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