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俄罗斯葬礼仪式的文化意义

2021-03-08 06:13包塔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葬礼信仰仪式

包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1)

俄罗斯是有着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国家, 分析俄罗斯葬礼仪式, 有助于加深对俄罗斯人理念、心理、性格特征的理解,与俄罗斯人文化意识觉醒、社会结构确立、思维行为方式、性格养成和法律制度制定等有内在关联性。 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俄罗斯人命运是自身与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变迁使葬礼仪式发生变化, 葬礼仪式成为全民或群体节日,生活信仰演变为民间习俗,为人们共同信奉。

葬礼仪式是群体心理遗留状态, 关注仪式背后的精神所在。 俄罗斯葬礼礼仪是特定精神世界和社会形态,集中体现俄罗斯社会道德伦理、知识系统、心理沉积、政治话语等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俄罗斯人的文化精华,是其人文化的印记。

俄罗斯人的生活信仰体现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特别是葬礼仪式。葬礼仪式呈现俄罗斯人特色,通过其认知、 交际和社会化功能来映射俄罗斯人生死观及信仰文化发展演变,具有社会功能性。

该文从4 个方面阐述俄罗斯生活信仰与俄罗斯文化、葬礼仪式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具有俄罗斯人特色的葬礼文化,既承受剧烈碰撞与冲突,又保持本人文化风格。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正如社会及文化意涵都会发生某种历史变革一样, 俄罗斯葬礼仪式也具有构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融合特征。 俄罗斯人祖先属于斯拉夫人的一个分支, 古斯拉夫人长达千余年的民俗生活信仰,特别是葬礼仪式,在当代俄罗斯仍具有独特魅力。 信仰观念、众多象征物、仪式中的教条教义在现代俄罗斯人潜意识里是深深存在的。葬礼仪式始终与俄罗斯人的生死观、英雄观直接相关[1]。

1 研究俄罗斯葬礼仪式的意义

1.1 葬礼仪式的民间内涵特征

俄罗斯人的葬礼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部落、不同阶层是有所区别的,主要采取火葬与土葬两种方式,不同历史时期交替使用。通过俄罗斯人葬礼仪式过程研究, 可以真实反映出俄罗斯人的原始宇宙观及信仰文化,有助于加深对俄罗斯语言文字、神话童话、民间习俗等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也是当代俄罗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部分体现。在当今全球化发展时代背景下, 近几年很多学者对俄罗斯信仰文化和俄罗斯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路径、 探寻信仰与世俗的合作基础与对话可能性都给予了更大更多的关注, 这也是笔者感兴趣和关注的重点。

俄罗斯葬礼仪式具有民间仪式内涵特征。 以固定周期与特定空间、繁复秩序与严格仪式为元素,具有节日符号的民间仪式设计感,从大自然、祖先和鬼妖崇拜的原始信仰、节日盛装承载的人文化记忆、公共仪式维系的集体意识3 个维度彰显了俄罗斯人的信仰文化表征[2]。 伴随社会变迁,在仪式感与世俗化交替的时间空间, 原生态与现代化并存的特征被建构成一种文化精神世界, 这种文化精神世界的符号彰显并激发了俄罗斯人的文化认同功能与挖掘人文化的经济功能。

通过对俄罗斯人葬礼仪式“纵向”具有政治性、“横向”具有民间性的思路展开深入研究,便于阐明俄罗斯人葬礼仪式背后呈现出的人性格复杂性。 文章旨在通过俄罗斯人信仰和葬礼仪式发展来论证信仰及葬礼仪式对俄罗斯民众世俗生活的影响, 试图让更多对俄罗斯人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加深对俄罗斯人在“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根本变革”和出现“信仰危机”等方面的认识,以便更全面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著名学者试图把所有人类文化行为统一在涵盖全体普遍化的模式, 特纳则突破传统静态社会结构的研究, 把仪式放在动态交融与结构辩证统一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和解读。俄罗斯葬礼仪式所体现的共同人性准则、 组织形式及表达符号体系,被赋予丰富的含义,葬礼仪式表演者葬礼场景设定“角色”、呈现“餐食”形式,具有葬礼游行的灵魂引领者和俄罗斯葬礼仪式参与对象。 通过葬礼仪式呈现出人和社会处于中介状态时的种种象征性行为,葬礼仪式的“过渡意义”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2 葬礼仪式行为的反思与功能

从人心理分析角度阐释葬礼仪式情感功能,除呈现表面形式外壳和意义外,还表达人类心理焦虑、真实情感等信息。 具体表现为葬礼仪式精神和葬礼仪式行为:其中,葬礼仪式精神贯穿着生命的精神,具有灵魂性地位。 除存在规则、秩序内涵外,更凸显伦理道德意义,仪式中身份界定加强身份的确认,重视人性自然情感, 强调人物行为和感情背后深刻的精神内涵。葬礼仪式也是群体心理遗留状态,关乎信仰,也关乎人们内心安妥,突出葬礼仪式背后的精神所在, 是对传统的肯定, 从心理根源处信仰灵魂不灭, 烦琐仪式行为不仅成为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表演,还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亡人的告白。典型的葬礼仪式行为,通常有明确指向,固定程序,被参与族群所认同, 通过加强葬礼仪式庄严肃穆性强化葬礼仪式的伦理秩序。

葬礼仪式行为不光是情感仪式行为, 更是政治需要行为。 人类生活的重要危机都包含强烈感情波动、精神冲突和崩溃可能,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与忧患和凶兆做斗争。 葬礼仪式表现为一种群体性活动,仪式中集体出场的人物反映社会关系、风土人情,对不同道德价值观发出反思和质疑。葬礼仪式所融入个人情感因素也有其特殊性, 强调人物在场亲历性,与祭祀、庆典等仪式相区别。 葬礼仪式包含了人类传统的道德伦理、知识系统、心理积淀、政治话语等综合功能形式,出生和死亡关系生命两端,意味生命终结的葬礼仪式最能体现人文关怀思想。 或某种死亡仪式行为充满绝望和神圣情感, 或某种死亡被看作是献祭而后升华成为的祭奠形象。 它的神圣和庄严在于它的不可逆性, 表达了对生命思考哲学意味,具有重要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2 葬礼仪式的社会功能性特征

2.1 葬礼仪式是特殊社会文化

葬礼仪式是人类对于死亡这一现象而做出特定的、象征的群体性社会交际行为。群体性的社会行为所表达出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透过俄罗斯葬礼仪式呈现文化信仰社会功能, 通过葬礼仪式前期准备、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的过程分析,可以由特殊事物分析得出普遍意义。 经过俄罗斯葬礼仪式的层面分析, 可以体现出以仪式为代表的生活民俗信仰具有心理调节、心理慰藉、心理满足的功能。

从历史因素、 民俗文化和社会环境研究分析俄罗斯葬礼仪式形成原因, 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人性、复现性和稳定性。 俄罗斯民众举行葬礼仪式,进行安魂祈祷,通过仪式向上帝祈祷,祈求宽恕逝者灵魂,使其灵魂获得拯救,接受上帝对逝者“最后的审判”[3]。 审判者和拯救者必定要通过“定型的通道”即俄罗斯葬礼仪式这个途径来实现。 这在葬礼祝福语中,也已经渗透到俄罗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俄罗斯民众来说,拯救者的形象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途径”即俄罗斯葬仪式来镌刻在他们意识深处。使得逝者和亲属美好祝愿的精神寄托和价值支撑刻在民众意识深处[4]。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有了共同的精神追求, 增加了俄罗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 也增加了俄罗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使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精神支柱和信仰追求。葬礼仪式的这种社会化功能,增加了对文化的认同感,并在言语交际中识别与其他人文化的差异。

2.2 葬礼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

俄罗斯葬礼仪式使俄罗斯人的生活信仰具有了社会整合功能。 一是意识增强了社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仪式是一种能够聚合信众的行为方式,使信众在心理上达到认同而起到整合作用[5]。集合群体的行为方式必定激发、维持和重塑群体的某些心理状态,如节日纪念仪式和俄罗斯葬礼仪式中, 许多看到与自己信仰一样的人, 从事着同样的姿态和模式朝拜同样的神灵时,极易产生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葬礼仪式中重复出现的周期性的纪念仪式,就像“语言工具”将分散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的信众衔接一起,像是一种沟通联络的手段, 不断强化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力量来源于自身联系信众的力量,一旦脱离群体,这种归属感也减弱。二是俄罗斯葬礼仪式也起到整合人格的功能,它把信众的思想感情、向往结合,又把团体和机构力量集中起来,给予信仰充分发泄和输出渠道,某种程度上达到社会稳定目的。这种生活信仰的力量成为对抗危害社会稳定的潜在力量。 俄罗斯葬礼仪式所呈现的服务于信仰场合的规范行为是对神秘的、非体验的或有魔力的信仰,它起到了消除冲突、加深合作的作用。俄罗斯葬礼仪式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动作,是心存虔诚进行的,通过俄罗斯葬礼仪式不断强化升华自我意识状态, 最终形成有深刻烙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 俄罗斯葬礼仪式借由暗示和感染等社会心理机制使接受仪式者得到心理释放,这种心理调节功能获得人们一致认同[6]。 它把情感活动变成比实际活动要缓和得多的压抑形式,从而唤起人们对现世的信心,既帮助人们象征性适应和控制环境, 又对个体和社会心理调节和社会整合发挥作用。

3 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文化意义

纵观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演变不难发现, 以俄罗斯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模式是影响俄罗斯人行为的内在准则,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精神气质、风俗习惯、性格特征都深受影响,从根本上影响俄罗斯人命运。 正如英国人类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知识、 巫术和宗教是文化的几大构架,它们填满文化造成的鸿沟,消除内在矛盾和社会混乱,促成有机体完整化。”[7]不了解文化背后的信仰,就不能理解文化成就。 俄罗斯葬礼文化传统中,埋葬地、 埋葬时礼仪讲究和守孝方式也占据重要位置。 伴随俄罗斯基督教化的影响,古俄罗斯人葬礼文化发生剧烈变化,逐渐形成俄罗斯葬礼文化传统。 在此过程中, 俄罗斯人主动借鉴主流政治话语及发掘葬礼文化传统,赋予葬礼文化变迁合理性,呈现出文化自觉的特征。

综上,俄罗斯葬礼仪式是该民族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家庭组织、道德风尚等社会内容的具体反映,助于塑造出一套沟通人神、组织生产、维护集体、联结个体与社会的生活范式, 并成为俄罗斯人指导言行、认识世界、塑造性格的主要来源与精神土壤。 分析研究葬礼及祭祀仪式, 既可以探寻该民族丧祭礼仪文化的演变痕迹, 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当今改民族社会群体的生活样貌。 俄罗斯葬礼文化模式是以内在、潜移默化地方式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赋予其行为根据和意义。 在现代情境下信仰变迁影响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变化, 同时民族文化变迁也会牵动信仰文化的改变。 俄罗斯民族的葬礼文化作为在特定地域、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类型,包含着民族意识、 精神内涵的内容, 并以仪式为主要手段调适着社会生活。 葬礼仪式不仅是俄罗斯民族践行民族理念、传达民族情感、巩固民间文化传统组织的重要手段、并在与日常生活亲密互动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现实性、社会性、系统性特征。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传统文化面临着调适与变迁, 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出现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适应问题的相关讨论,正如牟钟鉴指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促生了理性精神,而宗教人中的博爱、平等、宽容、协调和进步等内容也融入了当代理性精神建设之中”[8]。 信仰文化变迁会对文化、国家文化、全球文化、经济、社会关系及涉及人团结、 国家安全的社会政治生活都产生正负双向的影响。俄罗斯文化模式是以内在、潜移默化地方式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赋予其行为根据和意义,看似软弱的影响力却可以跨时代, 通过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人们行为,从而决定社会,乃至国家命运。 因此研究俄罗斯葬礼仪式的文化意义必要且非常重要,以此为契机展开新的探索,既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拓展文化研究领域和理论视野的作用。

猜你喜欢
葬礼信仰仪式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论信仰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铁的信仰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