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研究

2021-03-08 07:00高磊磊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文化产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思想

高磊磊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一、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的发展对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红色体育运动的形式特点以及意义的探析,红色体育运动应在高校学生当中开展,为教育起到助推作用[1]。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命需要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它是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繁荣的同时,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新诠释。新时期,我们需要理性认识高校体育的文化使命,这对促进高校体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包括了运动技能、体育目标、运动技巧、综合素质等项目的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也同时承担着帮助高校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思政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课之一,传统的思政教育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高校体育公共课是学生入学必须选修的科目,思政教育可以与体育课有机地融合,使两种不同科目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学的实现

当下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逐渐养成“全科育人”的教学方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精神的培养,对于健康的标准也不能只是身体素质的优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还需要承担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培养。有效的体育教学还包含着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爱国意识的高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和指引,倡导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高度融合,不断创新融合的方法,利用好红色文化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充分提高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为立德树人、培养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2]。

高校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文化科学教育、实现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结合于一体的重要学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校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课程要融合思想教育,首先要了解红色文化的璀璨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指导思想理论出发,对体育运动的联动性、过程性、发展性、矛盾性进行讨论,讨论结果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下,体育运动的基本思想内容有利于高校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核心本质,以及内外关系的规律,是推进高校体育运动精神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形成了强烈的价值冲突,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一种态度。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考虑以“为谁培养人”为使命,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价值载体,重新思考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内在机理,合理分析高校体育文化内涵“怎样培养人”的延伸[3]。强调教师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普及体育知识,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完善个人独立人格的培养。它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息习惯,践行“锻炼身体,体育强国”的理念。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学派作风来带动新一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深入挖掘高校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使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走到一起,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挖掘武术、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德育要素,对高校体育德育要素与通识教育进行整合创新,不仅是传统体育教育的创新路径,也是德育方法的创新,提高普通高校体育通识教育教学实效性,为培养合格公民打下基础[4]。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在学生生活发展中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运动技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完成学业,应对未来进入社会和职场的高强度挑战[5]。

四、体育教学融合思政教学的培养意见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是人文熏陶。人文熏陶应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确立学生在体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学生的健康为前提,充分认识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使体育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文化就是要坚持学校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理念,合理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人文功能和教育使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引导学生改变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体制文化的高度发展体现了高校体育管理者的观念价值。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观念教育课题。

学校发展的实质是鼓励学生优化自己,形成和提高他人的文化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是人的价值教育,体现了社会学习的人文精神,促进了学生诚信和审美价值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整合是大势所趋。从教学层面看,它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潜在的作用。它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体育梦想达到体育教学水平,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运动及个人、团体和其他项目,创新和完善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体育教师对体育思想政治课的认知和自身的思想政治能力是实现体育思想政治课的关键。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立德树人”的要求下,体育教师与学生深度的交流和沟通是实现体育思政课的重要手段。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对课内学习技术的检验。

构建育人育体,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考评体系,有助于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针对体育课程融入思想建设的体系构成要从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入手,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包括课程建设。体育活动是大学教育活动和才能训练目标的重要部分。因此,体育教育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整合非常重要[6]。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体育课程系统的目标建立后,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具有优良道德品质、文化品质、创新、实践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