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1-03-08 09:39郑辉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习近平

郑辉

庚子岁尾,党中央审时度势,首次召开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总书记提出的“十一个坚持”高度凝练阐释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標、总原则、着力点,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槌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之年。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指出:“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这一科学论断道出了良善之法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至关重要性,也折射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更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要早日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指路明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牛鼻子”。而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即是实现高质量立法和推动制度型开放,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根本途径。

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要以改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和创新的睿智推进科学立法。科学立法体现了立法活动的科学属性,其核心在于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客观实际,精准研判上海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身位,坚持“四个放在”,把握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衔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立法活动规律,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确保重大改革和先行先试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效运行;二是充分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改革的客观需要,坚持政治引领、行动对标,优化配置立法资源;三是加快推进相关法规立改废释和清理工作,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同时,总结立法经验,不断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可搞一些“小快灵”,力求突出重点、管用有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要以改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和创新的睿智推进民主立法。民主立法体现了立法活动的人民属性。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为此,我们要始终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小旧远”、城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之需、治理之痛;开展更多有益探索,创新更多实现形式,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降低公众参与成本,以鲜活的实践丰富“全过程民主”的时代内涵。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立法活动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公平正义之光暖人心田。

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要以改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和创新的睿智推进依法立法。依法立法体现了立法活动的合规属性。其核心是重点解决法出多门、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等问题。一是按照法定立法权限立法,必须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经得起历史、时间、实践的检验;二是按照法定立法程序立法,是立法工作中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保障立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群众以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保障国家机关立法行为具有合法性所不可或缺的程序机制;三是完善立法备案审查和监督制度,切实维护宪法权威和国家法治统一。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先行先试的,在争取得到国家立法授权后方可行使。

以上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形成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体现了立法活动内在的政治性、科学性、人民性和合法性。上海勇立潮头,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就需拿出“比学赶超”的精气神,展现“开局就是决胜、起步就是冲刺”的奋进姿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努力在高质量立法行进的轨道上跑出令人艳羡的加速度,切实发挥好立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引领推动作用。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干部)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习近平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标题党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