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的意义

2021-03-08 18:34陆拯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办刊月刊代表

陆拯

《上海人大月刊》经1990年试刊三期后,于1991年正式出版,而今已迈入“而立之年”。欣喜之时,编辑部同志约我这位曾经为月刊耕耘了二十年的老編辑、记者写篇纪念文章,这让我受宠若惊。惶恐之余,思量再三,觉得就写写月刊的意义吧,这样可以用不太长的篇幅,表达我最想表达的意思,为月刊三十而立点点“睛”。

月刊是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作为一本正宗的机关刊物,而今已连续出版了365期,着实不易。可以说,月刊走过的三十年,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同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行,与人大履职同频共振,它用文字图片记载了人大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代表工作等方方面面,每一篇文章、每一张照片,像粒粒珍珠串联起一根完整的项链,在阳光下,让人大故事栩栩如生。编纂《人大志》的同志告诉我,因为有了月刊的帮助,使《人大志》的编纂不仅正确、完整、全面,而且增添了不少“亮色”。

就拿人大立法来说吧,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办刊人用新闻语言和方式报道人大立法过程,宣传立法目的意义,解读法规法条,使“法治”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热词”。立法法颁布实施以后,月刊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词,把笔触对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为民立法,对涉及民生、社会反响大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如控烟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这些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一位条线记者这样评价:是人大月刊引导社会媒体,把地方立法的报道主题凸显在良法善治的有机统一上。

月刊虽然是机关刊物,也向社会公开发行,办刊人也都是“人大人”,报道人大工作自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历届常委会领导要求月刊办成坚持人大制度自信、讲好人大故事、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三十年来,月刊一直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特色,用笔墨记载人大监督变“软性”为“刚性”的过程,通过报道人大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深耕人大正确监督、有效监督的履职主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月刊即通过报道人大代表明察暗访、“曝光”违法行为,探索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新颖监督方式。之后的质询、小人代会、专项监督、述职评议、专题询问等等,都是月刊的报道重点内容。一位法院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一府一委两院”接受人大监督的每桩事例,在月刊上都有详细的报道,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大制度逐步完善的发展脉络。

代表是人大的主体,为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及市、区、乡镇四级代表服务是月刊一以贯之的宗旨。每五年一次的人大换届,都会产生一半以上的新代表,他们需要学习宪法法律,熟悉人大制度,掌握履职本领,学会说人大话,讲法言法语,月刊自然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从创刊之日起,月刊就开设了“代表园地” “代表风采” “代表之声” “代表天地”等栏目,发表了无数代表的履职事迹和心得体会文章,也刊登了许多代表议案、建议,给其他代表和读者以启迪与思考。记得若干年前,代表还成了月刊的封面人物,这些代表的风采和形象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记忆中。一位曾是“封面人物”的代表称赞月刊是他履职的好帮手,表示要把它作为永久的“纪念”,好好珍藏。

我想,月刊就像一面镜子,影照着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的发展轨迹,作为曾经的编辑部同仁,我深切地感受到,每期月刊的出版,都是办刊人“字字皆辛苦”的产物,也是所有关爱支持办刊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回首往事,正如辛弃疾《太常引》所云:“春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月刊作为纸媒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在月刊虽然也有了电子版,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但办刊人依然明白,要继续办好刊物,需要用创新思维、发展眼光去探索月刊的生存发展空间,以适应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对新闻宣传的需求。

相信三十而立后的月刊,不会故步自封,定会百尺竿头更上层楼,把《上海人大月刊》办得有声有色,更有作为,更有意义。

此文也为月刊365期立言。

(作者系原《上海人大月刊》编辑部主任)

猜你喜欢
办刊月刊代表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月圆代表什么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看望委员、代表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
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