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子张伯行

2021-03-09 02:01侯起秀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1期
关键词:治河康熙黄河

侯起秀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河南省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

您知道吗?张伯行还有一张治河专家的亮丽名片,是治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科举入仕路难行

1651年冬天,张伯行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仪封县(今兰考县仪封乡),全家喜气洋洋,盼望他将来鱼跃龙门、光耀门楣。

张伯行上学后很快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3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练习写八股文,开始追逐科举入仕的梦想。但这条道路并不平坦,他考了2次秀才、2次举人、2次进士,直到1685年才考中进士,终于来到入仕的大门口。

不料这年的朝廷选仕很特别,第一次张榜选前10名为翰林院编修,第二次张榜选前40名为庶吉士。张伯行盼着第三次张榜,谁知盼来了康熙皇帝的谕旨:“余下的新进士回家依旧读书。”他一脸懵懂:“我考中了进士,为什么又让回家读书呢?”

张伯行一打听,原来都是“交白卷”惹的祸。当时,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汉军旗基本控制了地方实权,如何掌控汉军旗成为康熙的一块心病。在他精心策划下举行了一次对汉军旗官员的考试,结果交白卷者达800人。康熙说:“此辈毫无学问,何可居官?俱著解任,令其读书。俟学习之后,考试补用。”1685年四月又组织了一次考试,结果交白卷者仍有269人。康熙要借考试之名煞煞汉军旗的气势,但又不想激怒能征善战的汉军旗,遂将张伯行等新进士当成了“陪绑”。

张伯行回到仪封,在县城南门外建了一座书屋,开始了新的读书生活。这次读书,张伯行卸下了科举应试的抱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研究”,他一生出版了50多种书籍,其中大部分成稿于回家读书的7年里。1689年秋天,他到北京参加选官考试,只得了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的虚职。

张伯行又回到仪封继续读书。1692年秋天,朝廷实授张伯行内阁撰文中书,命他来京赴任。张伯行想留在家里侍养老父。父亲却催促说:“你才40岁出头,正是干事的年纪,何为不仕?”于是,张伯行进京开始了他的首次仕途生活。在冠盖如云的北京城,他只能算个“文字匠”。

张伯行把父亲接到北京赡养,不料老父于1694年冬天病逝。次年他扶棺归里,结束了这次短暂的仕途生活。1698年,张伯行守孝期满到北京候补中书,因已年近50岁,从春天一直苦等到冬天还是没有候补上。此时,他万念俱灰,只想做个教书匠了却余生。张伯行归乡建立请见书院,讲解宣传儒学。

不料峰回路转,张伯行的高光时刻就要到来。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

京杭大运河被称为“国脉”,康熙说:“今天下无事,治河最重要。”康熙先后6次南巡,主要目的就是考察京杭大运河。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张伯行的生活无意之中与康熙南巡建立了联系。康熙首次南巡回京的时候,张伯行进京考中进士,在京城听达官显贵、草茅下士都在议论治河方略,从此开始留心治河。康熙二次南巡回京的时候,张伯行进京考官,虽说只考了个从七品的小官,但在京城听到不少治河动向,还抄录了风靡北京街头的康熙新作《禹陵颂》,他决心以大禹为榜样研究治河。

张伯行充分利用仪封濒临黄河的条件,每当读书疲倦时就到黄河边观察河性,每当兴修河工时就向工人虚心请教施工技术,每当黄河出险时就观摩抢险方法。他还购置了许多治河书籍,从潘季驯等先贤的治河理论中汲取营养。凭着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他很快对治河技术和方法有了自己的心得、想法和见解。

要说研究治河是张伯行研究儒学的“副业”,是他调节精神的业余爱好,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主业”没有敲开的仕途大门,却让“副业”敲开了。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的那一年夏天,黄河中下游大雨如注,黄河洪水冲开了仪封城北的堤防,向县城奔襲而来。全城人人惊惶,个个失措,争相出城往南逃命,只有张伯行挺身而出道:“听我指挥,切莫慌乱!”他查看河势后,亲自带领老百姓用布袋装沙土抢堵决口,又将黄河堤防恢复完整。仪封城又恢复了平静,大家争夸张伯行的治河才能。

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巡阅河工,见仪封黄河堤防完好,又听说了张伯行的事迹,很想见见这位难得的治河人才。他来到请见书院,张伯行正给学生上课,他不让左右打搅,自己缓步来到窗下,听张伯行讲得深入浅出、奥妙无穷,不禁叹道:“真乃被黄沙埋没的金子!”

次年八月,张鹏翮没有告知张伯行就向朝廷上疏:“令张伯行赴河工效力。”张伯行接到吏部命令却摆起了架子,心想:“前年我入京候补从七品的中书,你们说我年老多病,现在这正是我推辞的理由。”他多次以“不谙河务,年老多病”为由提出不赴命的请求,甚至跑到北京告病。吏部官员软硬兼施,说:“河工紧急,这是皇帝的谕旨,不赴河工就是抗旨!”

张伯行只得赶赴河道总督所在地江苏清江浦来见张鹏翮。张鹏翮笑问:“眼下黄强淮弱,黄河倒灌清口,如何解决?”张伯行哈哈一笑,说:“分,在清口对岸开一条支河,足以分黄水之势。”张鹏翮又问:“现在高家堰向运河泄水,运河堤防危急,如何解决?”张伯行又是哈哈一笑,说:“分,在南运口底部打一洞,引运河多余清水以溉民田,即可变害为利!”

张鹏翮见张伯行果然名不虚传,愈加欣赏。

三、修河工声名鹊起

张伯行在河工干了3年,日夜在工地奔波,因是非在编人员没有俸禄,工头发施工补贴他也不要。他不但自带干粮效力河工,而且异常勤奋,先后参加了扬州至徐州数百里之间的修堤建设、度汛抢险等急难险重的工作,白天忙于工程,晚上又在灯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录于笔端,对照治河典籍反复思考。长期养成的发现和研究问题的素养,使他很快将实践上升到理论水平。

张鹏翮的前任河督叫董安国,在黄(淮)河入海口云梯关外修筑拦黄坝并使黄河改道。康熙闻知勃然大怒说:“黄河只可疏浚,怎么能拦呢?”康熙在第三次南巡时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一是深浚河身。他指出:“朕留心河务体访已久。此来沿途坐船外,审视黄河之水见河身渐高,登堤用水平测量见河面高于田。洪泽湖水低黄河水高,以致河水逆流入湖,而湖水无法出湖刷黄。因此,治河上策只能是疏浚黄河,降低黄河水位,使洪泽湖水直达黄河。”二是拆除拦黄大坝,浚直入海口河道,使黄河直流入海。

张鹏翮在这种背景下由两江总督改任河道总督。在他对落实康熙的治河方案一头雾水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张伯行,可以说张伯行对他的帮助是多方面的。

例如,1701年秋天,张伯行督修200里黄河南堤。有一天,他路过位于江苏盐城的马家港东坝,正遇到工程出险。张伯行二话不说,奋不顾身地投入抢险,连续抢护10个昼夜,终于使工程转危为安。马家港东坝是保护沿海盐场的水利工程,不在张伯行职责范围,如果工程失事他没有任何责任,但他从整个治河大局出发,勇于担当,使张鹏翮避免了一次朝廷的追究。因为当时两淮盐税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马家港东坝失事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

1701年年底,张伯行督修完成200里黄河南堤,与此同时,黄河北堤、疏浚工程也已完成,黄河与洪泽湖所蓄淮河清水在高家堰清口相汇,在堤防约束下滔然入海,10天之间将河床刷深3丈,刷宽20多丈,真正起到了“蓄清刷黄”作用。张鹏翮大喜,次年二月又命张伯行督修高家堰石工。夏天发生了特大洪水,这是对新修工程的严峻考验。康熙每日要看抢险报告,张鹏翮日夜守在高家堰大堤上,张伯行更是往来巡查、指挥抢险。

黄河在新修挑水坝控制下沿入海通道而下,淮水从清口畅流而出汇黄入海。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几度发生险情,经严密防守,终于挡住了咆哮洪峰,新修工程经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验。

四、提灼见源于真知

张伯行时刻不忘读书、学习和思考,有人见他坐在马车上手不释卷,有人见他屋里的灯光彻夜不熄……

闲暇之时,张鹏翮经常与张伯行一起讨论治河问题,发现他的见解一日深一日。张伯行认为,治河者就应该博古通今,搞坏河工者往往是不学无术之辈。这些人不知道坚守卓有成效治河方法的重要性,盲目改变成规,从而败坏河工。如果恪守卓有成效的治河方法,或者稍作变通,为什么河不可治呢?

张伯行又认为,“补偏救弊,相时度势,毋拘成格,毋循覆辙,善为之节宣”是治河的基本原则,只要蓄泄得宜,河水就不会为害。黄河之势强,治黄的关键在于分其势而使之弱;淮河之势弱,治淮的关键在于合其势而使之强。

靳辅所开中河虽然极大地方便了漕运,但与黄河只隔一道缕堤。张伯行认为,黄河之险苦于水之无所泄,欲泄黄河之水入中河,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中河河身狭小;二是增加中河淤积。因此,他向张鹏翮提出一个开“通会河”的建议。所谓通会河,就是在中河以北新开一条河。这条新河北接骆马湖口、南至清河县,与中河相通,如果遇到中河水大就向通会河分泄;再使黄河与中河相连,如果黄沙淤积中河,就利用通会河增大中河清水流量,冲刷淤沙,而不至于淤垫。总之,他设想形成互通互济的河网,黄河水大则入中河,中河水大则入黄河,黄河和中河二水俱大,则从通会河以入海。

张鹏翮深知这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治河大才。1702年济宁道出缺,张鹏翮毅然上疏推荐题补张伯行。他在推荐奏折中写道:该人“尽心河务,勤敏趋事,为人诚实,卓然有守”,这是对张伯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清代河道管理机构分总督、道、厅、汛4级,济宁道全称为济宁运河道,为正四品,就是说张伯行要从从七品越级升为正四品。一方面,这是张鹏翮对他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是治河形势使然。自从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济宁就成为关系整条运河的关键节点,有“济宁通则全河活,济宁塞则全河停”的说法。当时为解决黄淮交汇和入海口问题,张鹏翮需要就近驻节在江苏清江浦,找一位能够胜任济宁道的人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张伯行兴冲冲来到北京,不料又生枝节。原来吏部文选司是关乎官员命运的“牛”衙门,尤其要越级提拔的官员无不是送厚礼、摆盛宴,请文选司“牛人”给自己多多美言。这次张伯行进京是与济东道一块儿来的,两人都需要通过文选司陈郎中引见康熙,得到康熙认可以后才能正式上任。济东道精通官场潜规则,很快办完手续走马上任。陈郎中想:“这个张伯行升官就像一步登天,得狠狠敲他一笔!”不料张伯行是个官场“异类”,陈郎中索厚贿,张伯行不但不给银子反而大骂他无耻。

张伯行在北京苦等了几个月,陈郎中就是不引见。直到年底,康熙问吏部尚书:“张总河所题济宁道,为何这么久还不来见朕?”陈郎中眼看纸包不住火,这才将张伯行引见康熙。

五、救灾民惹来众怒

1703年正月初八,张伯行终于忐忑不安地见到了康熙。这次见面,对康熙而言只是履行程序,问了张伯行几个简单问题就结束了,对这个满头银发的老头儿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对张伯行而言,这不到10分钟的时间背后却是一条漫长的人生路,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心头。

张伯行骑马奔驰在往济宁的道路上,然而,迎面而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惨不忍睹的逃荒景象。一路上饿殍遍野,他的心情从天堂跌到了地狱。刚到济宁,张鹏翮的命令就来了,命他负责将运来的4万石漕米分发给灾民。

原来,正月十六日,也就是张伯行见到康熙几天后,康熙从北京启程开始了第四次南巡。当康熙路过山东,目睹大饥荒的惨状,谕示山东巡抚:“官民人等可自愿以银米散赈,不可使灾民流离失所。”二月,又命张鹏翮截漕赈济饥民。张伯行很快将漕米发完,但这些粮食只能救活几万人,大批灾民仍嗷嗷待哺。张伯行思来想去,大胆决定在所辖地区开仓放粮。其中,汶上县放粮1.5万余石,阳谷县放粮0.76万余石。

张伯行以为开仓放粮是善举,却触怒了山东地方大员。山东布政使提出要以贪图虚名、擅动仓谷为由弹劾张伯行。张伯行毫不示弱,给山东地方大员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道:“不开仓放粮,坐视百姓流离死亡而不救,仓有余粟,野有饿殍,这才是我之罪!即便开仓放粮,饿死在路上、流散四方的老百姓仍不可胜数。现在你们要以擅动仓谷为由弹劾我,我理应告老还乡,但是,你们山东地方大员今后一定要以我为戒:视仓谷为重、民命为轻,任凭老百姓鹄面鸠形、饿死沟壑,而听之任之。”

张伯行不仅得罪了山东地方大员,而且不久又得罪了下属。张伯行很快发现前任济宁道的两项弊端并进行了改革:一是巧立名目报销工程款,每年可得数万两银子,并私设“小金库”。张伯行将“小金库”全部上交,严令以后再不准虚报冒领。二是對于催漕督工等重要工作从不亲力亲为,似乎已成定规。张伯行一反旧规,不仅亲自催漕督工,遇到紧急情况更是不分昼夜寒暑在河上奔驰。然而,张伯行不被许多人理解。

虚报冒领、设“小金库”、朋比分肥在那个年代的河工司空见惯,就连一向以清廉著称的张鹏翮也对他撤销“小金库”之举颇有微词,因为河兵薪俸极低又要承担极苦的劳作,要改善河兵生活只有打虚报冒领的主意。张鹏翮又听说张伯行与山东地方大员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哭笑不得,骂道:“这真是个‘书呆子!”

张伯行为救山东饥民,从老家河南又是运粮又是运棉衣。这天,又运来两船粮食,正遇上张鹏翮来济宁。张伯行上前问:“张总河,我还是先赈济饥民吧?”张鹏翮没好气地说:“就那点粮食,赈济饥民怎么够?你还是先赈济河兵,他们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六、急中生智解难题

赈灾工作稍缓,张伯行就携带书籍图表每天乘小船往来于山东运河,一面详细审视工程布局,一面对比书籍图表进行分析,很快将诸项河务了如指掌,对工程技术了然于胸。

1705年二月,康熙接到张鹏翮奏报:“按照皇上旨意已经成功解决黄河在高家堰倒灌清口问题。”康熙大喜过望,开始了第五次南巡。由于山东连年饥荒,整修运河堤防工作没有及时开展,因此,康熙路过山东以为运河堤防不堪入目。

张伯行闻讯立即组织人力整修堤防,康熙南巡回銮再过山东时堤防面貌已焕然一新。康熙顿觉诧异,以为不可思议,令人查验堤防质量,结果甚坚固。满腹狐疑的康熙对张鹏翮说:“山东运河是漕运关键,你切不可忽略。才过了两三月,堤工就修得如此之好,质量如此坚固。以后就按这样的标准勤加维护!”张鹏翮诺诺连声,暗暗佩服张伯行:“这个‘书呆子真不简单!”

明初,宋礼在会通河上修建了南旺分水枢纽,使汶河水70%济北运、30%济南运,即“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但到了清初分水比变成了30%济北运、70%济南运。康熙南巡回銮时正是枯水季,北运愈加缺水,龙舟有搁浅危险。张伯行召集属下商议补水问题,大家只是呆呆地望着他不说话。

张伯行知道大家对他有意见,自从撤了“小金库”,大家就想着法给他出难题。张伯行一看如此,就独自乘舟沿河调研,几天后有了办法。蜀山湖是调蓄汶河水的一个“水柜”,湖北的节制闸叫利运闸,湖南的节制闸叫寺前铺闸,相传开利运闸只济南运而不济北运,因此该闸一直不准开放。他亲自测量地形后认为开放该闸可以引湖水北注,缓解北运水少问题。

张伯行找来闸官,令打开利运闸,果见蜀山湖水向北畅流,别提多高兴了,叮嘱闸官一定要及时关闭寺前铺闸,这样就可加大北注水量。他兴冲冲赶赴台儿庄接驾,不料这个闸官将对他的满腹牢骚化作了抗命的动力,几天不关寺前铺闸,使湖水都跑到了南旺以南。张伯行乘坐小船为回銮船队带路,一过南旺只见水浅见底,惊得冒出一身冷汗。他知道此时只能用闭闸蓄水的一个方法了,急令关闭前边的闸门,又请船队靠岸休息。

回銮船队过了一座闸就得靠岸休息,走得很慢。康熙的随侍太监一夜之间数次问张伯行:“龙舟可过否?”真把他急得抓耳挠腮,但此时大家只说风凉话,让他有口难辩。

康熙过了山东运河后接见河官。张伯行满面羞愧混杂其中,以为大难临头。不料康熙并没有特意关注他这个老头儿,在张鹏翮奏报完运河水浅原因后,说:“朕过这段运河,体会到了漕船之苦。以后要把各闸启闭规范化,对谁都不准徇情。谁胆敢擅自开放泄水,以致漕船稽迟,朕决不宥!”还题写了“布泽安流”4个大字赐给众河官,以示鼓励。

张伯行庆幸躲过一劫,但接下来如何把漕船送走呢?由于送康熙回銮,几百艘漕船被迫停泊在南旺以南,而回銮船队又十分庞大,需要不时启闭闸板,这样下来南旺以北运河里的水已所剩无几。他果断下令开启利运闸、坚闭寺前铺闸,引来蜀山湖水。

张伯行将最后一艘漕船送出山东地界,又马不停蹄地制定山东运河48座闸放船的具体规章。由于有大量实践经验和对以往蓄水放船方法的深刻研究,1706年三月,张伯行完成了《济宁以南各闸放船之法》。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的治河思想整理成《居济一得》一书,成为著名典籍。

七、险做“贵人”刀下鬼

张伯行在张鹏翮举荐下出任济宁道,由此进入康熙的视野,步入官场快车道:1706年五月升任江苏按察使,1707年五月升任福建巡抚,1709年十二月移任江苏巡抚。张鹏翮不可不谓是张伯行的“贵人”,孰料世事无常,两人竟成了仇人。

事情还得从张伯行与噶礼的矛盾说起。噶礼,其母是康熙的乳母,又加上办事敏练,1709年七月升任两江总督,与张伯行前后脚到任,但二人风格迥异。噶礼一来首先将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一概弹劾罢免;张伯行一到首先发布《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一文不值。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噶礼以贪横出名,谁敢与之争锋?张伯行就敢!两人的矛盾很快就暴露无遗,到了1710年秋天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年江苏乡试发生了科场舞弊案,苏州考生将财神像抬入文庙以示抗议。张伯行据实上疏康熙,报告了事情经过。康熙派已任户部尚书的张鹏翮为钦差大臣到江苏调查。

张鹏翮想做个“和事老”,张伯行却想刨根问底,噶礼又不让他多说话,因此审了1个多月没有结果。眼看众多学子的希望就要变成失望,张伯行怒不可遏,拿起笔给康熙写奏疏要弹劾噶礼。“劾督臣抗旨、欺君、营私、坏法,请正国典,以彰公论。”张伯行挥毫写下抬头几句心头一阵大快,但越往下写顾虑越多。因为在奏疏中一定绕不开张鹏翮,这是自己的“贵人”呀!几年之间,自己从从七品的候补中书一跃变成正二品的封疆大吏,不感谢人家,还要举报人家,这不是恩将仇报吗?

张伯行思前想后,如实写道:“钦差大人张鹏翮素称耿直,岂畏强暴?只因他的儿子现任安徽怀宁知县,受噶礼挟制。父子天性,恐遭陷害,故张鹏翮不能不瞻顾而掣肘审案。这样,噶礼欺君坏法之罪怎么能直达于您之前呢?”

张伯行这篇奏疏还没发出就在江苏广泛流传,大家争相抄咏,一时为之纸贵。噶礼闻知也写了一封弹劾张伯行的奏疏,派人星夜送往京城。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督抚互参案”。康熙派大臣反复调查,最终做出噶礼革职、张伯行留任的决定。

通过这件事,张鹏翮颜面大伤,寻机报复。1715年,张伯行又弹劾江苏布政使窝藏海盗,康熙命张鹏翮到江苏调查此案。不料张鹏翮反说张伯行窝藏海盗,康熙问:“曾问口供否?”张鹏翮只好答:“不曾。”康熙说:“那你再去江苏问口供。”

张鹏翮再到江苏对张伯行说:“皇上问你要海盗,你快把海盗交出来。”张伯行说:“我实不知海盗藏在何处!”张鹏翮一拍惊堂木说:“拿下他!”张鹏翮先后7次上疏拟斩张伯行。张伯行问张鹏翮:“大人,您当日为何要举荐我,今日为何又必欲置之死?”张鹏翮叹道:“我举荐你究竟于我何益?”张伯行说:“我当日只知大人为国荐贤,如果知道还有什么要报大人的,当日我就不敢受荐啦!”

八、一往情深治河梦

从明末开始官场腐败到了极点,康熙清楚要扭转社会风气必须树立像张伯行这样的清官榜样,因此,裁定张伯行无罪,并根据张伯行熟悉运河的特点,改授他为总督仓场侍郎。“天下清官第一”终于没成为“贵人”的刀下鬼。

张伯行晚年一直在京为官,但对治河事业一往情深,提出过许多建议。例如,他认为沁河入黄而为黄河之害,入运而为运河之利,应改变沁河由木栾店入黄河的现状。他设计了引沁入运的路线:先将沁河从木栾店引至陈桥,以下分为二河,一条由沙河至张秋入运,一条由枣林河至张秋入运。再例如,他认为应该将戴村坝改建为闸坝结合的枢纽工程,当水小时则闭壩开闸引水入运,当伏秋水涨、含沙量大时则闭闸开坝泄水入海,这样可以统筹解决运河淹没民田、泥沙淤积、水量不够等诸多问题。

在张伯行影响下,他的儿子以治河为业,继续着他未竟的治河梦想。

猜你喜欢
治河康熙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治河论》浅谈
康熙下象棋
保留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