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一线走出的全国先进工作者

2021-03-09 02:01徐刚强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1期
关键词:黄委技术能手防汛

徐刚强

2020年11月2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内,暖意融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2400余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聚一堂,接受党和国家授予的崇高荣誉。

林喜才,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的一名普通工人,从治黄一线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接受最高规格的表彰仪式。

在迎风搏浪中成长

1981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林喜才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加入一线治黄队伍,这一干就是39个春秋,寒来暑往,汛来凌去,从未离开。

16岁就参加治黄工作的林喜才一直牢记父亲的话:“想在黄河上干好,没文化不行,缺乏文化和技术知识,再用心也很难把工作做好。”刚上班的工作地点,是在放淤固堤工地的吸泥船上。虽然工作条件差、安全风险大,工作三班倒,但不管工作多忙,年轻的林喜才都没放松过学习,随身携带的《黄河埽工》《河防词典》等专业书籍,不知被他翻了多少遍,书中内容烂熟于心。

凭着一面恶补理论知识,补齐知识短板,一面在工作实践中苦练,不断强化“内功”,林喜才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抢险救灾本领。作为技术骨干、抢险专家,他参与或主导抢护各类工程险情20多次,为大河安澜贡献了自己的最大力量。

2003年,黄河发生罕见的秋汛洪水,林喜才带队奔赴封丘县大功控导工程支援抢险。作为抢险技师,他负责抢护的坝段处于大溜顶冲部位,关系着整个控导工程的安全。

危急时刻,林喜才冷静判断,果断采取柳石搂厢护岸、柳石枕护根等措施,对工程进行紧急抢护。整整13个昼夜,他带领队员坚守在抢险第一线,顶住极度疲惫、顶住疾风骤雨、顶住蚊虫侵扰,最终确保了大功控导工程的安全。

之后的一次次抢险经历,更让林喜才多年练就的本领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范县辛庄滩区灌溉引水闸门失控漏水,他指导抢险队员用铅丝土袋笼围堵法抢护,4个小时就控制了险情,避免滩区遭受洪灾;2010年9月,杨楼控导工程1号坝迎水面非裹护体出现土体墩蛰较大险情,他采取“抢点顾线”和传统搂厢的抢护方法,第一时间控制住险情,保证了工程安全;2018年,黄河下游发生伏秋连汛期间,吴老家控导工程多坝出险,他指导抢险队员采取“先上后下、先重点后一般”应急处置方案,使工程化险为夷……

在迎风搏浪中,林喜才不断成长,铸造出过硬的防汛抢险本领。

在潜心钻研学习中成才

“我的个人生活很简单,不会唱歌、打牌,也不爱上网玩游戏,学习就是主旋律。能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彻底解决并总结规律是最大爱好和快乐。”林喜才这样总结自己。

每次防汛抢险回来,林喜才都及时把抢险经过记录下来,并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所写的抢险技术总结达5万余字。多年来,为了方便学习,林喜才都会准备两套工作上的学习资料,家里放一套,办公室放一套,出差时也带上两本,走到哪儿学到哪儿。就是这样长期坚持学习业务知识,他的技能水平一步步提高,成才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亮的脚印。

2010年,林喜才入选黄委抢险专家库。凭着一股韧劲勇于挑战,潜心钻研,他先后完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项目24项,在一线推广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挖掘机插桩器”项目替代传统人工水中插桩的抢险方式,使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县级黄河防大汛工作调度流程”实现了县级防大汛工作调度的规范化、科学化……

林喜才还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先后在《人民黄河》《治黄科技信息》等刊物上发表《河道整治工程根石加固时机及措施研究》《坝垛根石维修养护技术探讨》等技术性论文30多篇,并参与黄委《河道修防工讲义》《河道修防工理论培训纲要》等20余项材料编写工作,其中,《河南黄河涵闸工程防守预案编制细则》在河南黄河河务局颁布实施。

2013年,“全国水利行业河道修防工首席技师林喜才工作室”成立,作为带头人,林喜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一批高含金量的科技成果在这里相继产生:“防汛抢险构件模型”获黄委2018年度科技进步奖;“滩唇出水高度量测器”获河南黄河河务局2018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修筑新堤轴线控制技术攻关”“堤防加宽方式的改进”“根石加固抛石方法的改进”等技术攻关项目,有效解决了一线技术难题。2019年,该工作室在期满考核中获水利部优秀等次。

林喜才说:“过去技艺创新只是局限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上,可以说是‘小打小闹。现在有了工作室,就能把不同岗位的技能人员聚集在一起,使大家拉起手、连起心、合起力,眼界宽了、思路多了,破解难题的效率也更高了。”

在技能传承中厚植黄河基因

2004年开始,林喜才担任河南黄河河务局河道修防工技能鉴定培训教师,主要承担河道修防工的技术技能培训。

为使刚入职的复员军人和大学生尽快成长成才,他依托“培、练、赛”和“传、帮、带”培训模式,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师带徒、操作陪练、技艺比武、理论授课等方式,毫无保留地把业务知识和绝技绝活传授给治黄新人。

“林老师的课逻辑清晰、内容生动,更善于联系治黄实际,让我们受益良多。”肚子里有货,更倒得出货,林喜才的课在学员中广受好评。

早些年父亲的叮嘱得到了印证——在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补齐文化知识短板后,林喜才能够系统总结好业务知识和规律,并在讲台上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还引进多媒体教学,学习操作电脑、使用PPT課件,自己调整投影仪设置;亲手设计制作防汛抢险教学模型,让防汛抢险课程更加直观易懂;编写数十万字的《黄河堤坝工程抢险规范化技术流程》,为青年职工掌握抢险技术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

有了实践和知识这两样“法宝”,林喜才的业务培训课程不仅受到领导赞赏和流域内学员欢迎,而且还有海委慕名而来,邀请他跨流域授课。16年来,林喜才培训职工约4000人次,其中,300多人晋升为技师、150多人晋升为高级技师、20多人获“黄委技术能手”、2人获“河南省技术能手”、7人获“全国水利技术能手”、1人获“全国技术能手”。

由于在抢险救灾和技能培训工作中贡献突出,林喜才收获很多荣誉: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黄委首席技师、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01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2019年获河南省先进工作者、黄委最美黄河人等荣誉称号。

提起这些荣誉,林喜才却表现平淡,他说,能够传承传统技艺和黄河文化、铸就 “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未来,更令他感到骄傲和期待。“治黄先人们创造出的传统抢险方法,是我们黄河上的宝贵财富,要尽自己的力量传承下去。我愿意做一盏传播知识的明灯,去点亮更多的治河人生。”

猜你喜欢
黄委技术能手防汛
黄委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荣获第十一届中华环境优秀奖
水利部与黄委创新团队在流域系统科学与工程泥沙控制论领域再出新成果
夏季防洪防汛
黄委开展水土保持法修订施行十周年宣传纪念活动
防汛当前莫添乱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黄委信息化“六个一”推动智慧黄河建设
全国技术能手陈行行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全国技术能手”国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