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2021-03-10 09:32江丽丽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江丽丽

摘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已被广大的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和读题能力,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建构数学问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策略引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出创新型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策略引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多途径地获取数学知识,引领学生主动发问和质疑,构建问学课堂。

一、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学习是自身经验积累的过程,学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合理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不但要教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还要致力于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学会了什么”发展为“我会学”。

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下面三道题:1. ;2. ; 3.。对于这三个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完美解答,教师可采用分层次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道题是同分母分数相加,题目比较简单,可由学困生来完成 ;第二道题,也是同分母分数相加,但是答案是带分数,要转化成假分数,较第一题多了一步,难度适中,可由中等生来完成 ;第三道题,是异分母分数相加,需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计算,题目难度系数较大,部分学生不易完成,可让优等生来完成。就这样,同样是分数的加法运算,教师根据题目解决的困难程度不同,让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有效训练,让不同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认知。

针对上述案例,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通过对知识的分层次练习,全班的学生都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认知发展。如此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千千万,其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而估算能力是小学计算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之一,特别是在进行计算题的检查检验时,估算能力能使学生快速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而且估算能力的提高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例如,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时,教师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购物案例:超市新进了一批食物,牛奶一箱53元,进了12箱;饼干一箱29元,进了18箱,那么一共大约需要多少钱?由此,引入生活化的案例,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自觉进行估算:牛奶一箱53元,估算时可以把53元看作50元,那么牛奶一共大约需要:5×12=600(元)。饼干一箱29元,估算时可以把29元看作30元,还可以把18箱看作20箱,那么饼干一共大约需要:30×20=600(元)。因此,这一批食物一共大约需要:600+600=1200(元)。接着,教师让学生比较牛奶需要的钱多还是饼干需要的钱多。牛奶的价格:53×12>50×12,因為53>50,所以牛奶的价格比600元多;饼干的价格:29×18<30×20,因为29<30,18<20,所以饼干的价格比600元少。通过中间量600就能估算得到结果:牛奶需要的钱比饼干需要的钱多。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能力,快速得到牛奶需要的钱大于600元,而饼干需要的钱小于600元,从而准确估计出牛奶需要的钱比饼干需要的钱多。

三、强化学生读题习惯

无论是学习,还是解题,都需要相应的读题能力和技巧做支撑。数学中的读题能力包括学生对数学专业术语、图表、数学概念、公式、数学符号和语言文字等的理解和感知。教师要加强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读题方法,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笔演练,充分利用划一划、圈一圈的方式对数学文本、数学题意进行解读。

例如,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时,有这么一道题:用0、1、2、3、4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是哪两个数?要是乘积最小呢?这是一道思考题,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读完整道题后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解读的。首先明确一共是5个数要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那么就隐含了条件“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第二,这道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什么情况下乘积最大?什么情况下能使乘积最小?解决“乘积最大”问题:5个数字中最大的两个数字“3”和“4”应该分别放在两位数的十位和三位数的百位才能使组成的两位数和三位数最大,也就是3×和4××,其次较大的“2”和“1”应该分别放在两位数的个位和三位数的十位,即32和410,此处有学生产生疑惑,教师让学生自行验证发现420×31<410×32,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试着自己解决“乘积最小”问题,一边剖析题意一边解决问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教材中图文并茂的材料强化读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手、口、脑的相互配合下准确读题,使其能够正确理解文字和图画的含义,掌握相应的数学读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四、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一定遇到过这类现象:有时候按照数学书上的概念去教学生,学生怎么都无法理解概念的本质,部分学生甚至只是将概念死记硬背。但会背概念却不是真的“会”,学生数学成绩依旧无法提高,他们还很苦恼为什么概念都会背了,题目还是不会做。因为这些概念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学生主动探索得到的,学生其实根本就不懂这个概念在说什么,只是为了不受批评而死记硬背概念,遇到问题时自然就不会运用概念了。要改善此类现象,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在明白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使用概念解决问题。

例如, 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之前,教材先安排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然后通过探索得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记住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是在作业练习时错误率还是很高,比如有一道判断题:已知三角形的底边长是5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很多同学都判断其是正确的。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5×4÷2=10(平方厘米)好像是没有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公式中底和高的关系必须是相对应的。为了解决学生的此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个三角形,并告知这个三角形中的条件有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6厘米,三条边上的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和2厘米,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算式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在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必须考虑底和高是相对应的关系。

由以上案例可知,单纯的数学概念教学,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却不会主动深入研究概念中隐藏的条件,这样就会导致概念不清或者公式乱用的情况发生。因此,教师是否能够做到量体裁衣,运用策略引领,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不同教材的针对性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有智慧地制定专业的教学策略,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诠释数学知识的本质,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前前.“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4):88-89.

[2]白逢艳.基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新智慧,2019(36):99.

[3]李继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探讨[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45.

3710500338232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