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在颅内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3-11 03:52李立新阮锦荣冯帮强
黑龙江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垂体瘤瘤体垂体

李立新,阮锦荣,冯帮强

阳江市中医医院影像介入科,广东 阳江 529500

鞍区属于颅内肿瘤较常见的发生部位之一,因组织的起源差异,颅内鞍区肿瘤通常在患病部位与发展方式方面存在特定性,但因鞍区狭小,往往和相邻组织存在复杂的关联,在诊断方面难度较大[1]。作为颅内好发的占位性病变之一,鞍区结构分为鞍内、鞍上与鞍旁,常见的鞍区肿瘤包含脑膜瘤、垂体瘤及颅咽管瘤等,相同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可能存在差异,且不同类型肿瘤影像学表现也可能接近[2]。伴随影像学水平发展迅速,MRI 与CT 诊断现已逐渐发展为临床广泛使用的影像学技术之一,且在鞍区肿瘤诊断方面辅助运用较多,但有关二者的诊断效果临床上评价不一,且未有统一的定论[3]。本研究对颅内鞍区肿瘤患者分别运用CT 与MRI 诊断,并二者诊断的运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3 月—2019 年6 月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颅内鞍区肿瘤患者50 例,所有患者均由病理检查诊断确诊,其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龄16~57 岁,平均年龄(39.98±8.64)岁;肿瘤分型:颅咽管瘤15 例,垂体瘤19例,脑膜瘤6例,胶质瘤6例,恶性生殖细胞瘤4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包含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闭经、视物模糊、肢端肥大等。本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1)CT检查:设备为SOMATOM Definition AC 128 层螺旋CT 扫描仪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为C2椎体的下缘至颅顶,横轴位及冠状位的扫描层厚均设置3 mm,使用50~80 mL的碘海醇完成增强扫描。(2)MRI 检查:设备为SOMATOM Avanto 1.5T 磁共振扫描仪Philips Achieva 1.5T 超导磁共振机。以常规轴位及冠状位、矢状位对头颈线圈完成扫描,参数设置:T1WI TR 为500 ms,TE 为20 ms,T2WI TR 为2 500 ms,TE 为100 ms,层厚与间隙均设置3 mm,256×256 矩阵,以钆喷替酸葡甲胺进行增强扫描,0.01 mmol/kg。

1.3 观察指标

分析CT 与MRI 用于颅内鞍区肿瘤诊断检出率,并探析两种方法用于鞍区肿瘤诊断的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百比(%)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与MRI诊断颅内鞍区肿瘤检出率

MRI 诊断颅内鞍区肿瘤检出率略高于CT 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MRI诊断颅内鞍区肿瘤检出率对比 例(%)

2.2 CT、MEI诊断不同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2.2.1 垂体瘤: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9例垂体瘤中垂体大腺瘤14 例、垂体微腺瘤5 例。CT 诊断:瘤体呈类圆形或圆形,存在垂体窝囊实性肿块,且边缘清晰光滑,肿瘤大部分在鞍内,朝两侧生长或朝鞍上生长,使鞍上池发生形变扩大垂体窝,垂体信号消失;葫芦状肿瘤较多见,其中有7 例生长突破鞍隔呈现“束腰状”,可观察到等密度、高密度的肿块,肿瘤有3例出现中心钙化情况呈现斑块样。MRI 诊断:鞍区中存在软组织肿块,且边缘光滑,超鞍上、鞍下、鞍旁延伸生长,大部分垂体腺瘤呈现T1WI 低等信号,T2WI 为高、稍高信号。囊性病变的信号显示不均匀,伴出血表现的肿瘤T1WI与T2WI呈高信号。

2.2.2 颅咽管瘤:CT 诊断:颅咽管瘤在鞍上,或同时存在于鞍上与鞍内,大部分存在钙化情况。MRI 诊断: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存在T1WI 等高信号与T2WI 高信号表现,或表现为T1WI低信号与T2WI等高信号。增强扫面发现病灶囊的强化不均情况。

2.2.3 脑膜瘤:CT 诊断:瘤体为卵圆或圆状,有清晰的叶边界,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少数存在颗粒状或性状均匀的钙化现象。MRI 诊断:T1WI 表现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 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发现信号有强化现象,存在特征性的脑膜尾表现。

2.2.4 胶质瘤:CT 诊断:瘤体多为不规律的分叶状,边缘光滑且清晰,多在鞍上,瘤周几乎无水肿情况,瘤体内部囊变呈多发性。MRI 诊断:瘤体为不规则或椭圆状,边缘清晰,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2.2.5 恶性生殖细胞瘤:均在鞍上池,突破进侧脑室造成脑梗水。MRI增强发现不均匀强化表现。

3 讨论

鞍区定义范围为颅内中窝蝶鞍和相邻部位,其解剖区域狭小,结构精细且十分复杂。鞍区肿瘤指的是在该部位形成的可压迫周围组织或影响垂体功能的病变,因其组织的来源不一,在疾病发生部位与生长的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对临床诊疗造成一定困扰[4]。鞍区肿瘤通过病理学诊断分型可分为多种类型,而对各类型肿瘤的治疗方法存在差异,因此需积极开展早期诊断,以提升治疗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技术发展日益成熟,CT、MRI在临床上运用逐渐广泛。其中CT 诊断能够有效扫描肿瘤所处位置、边缘情况及大小结构等,针对钙化及高密度表现的成像效果较佳。而MRI能够将肿瘤病变部位的多方位成像清晰反映,对比效果较佳,且所获图像的清晰度较为理想,能够反映出瘤体和周围组织与血管之间的联系[5]。但使用CT 检查可能存在伪影情况,所获影像清晰度不高,容易出现误诊情况。MRI 所获图像的清晰度较高,对于细微的结构组织及病变情况等能够清晰分辨。临床医师在对鞍区肿瘤患者使用MRI诊断时能够有效对肿瘤进行定位与定性,从而使诊断的准确度提升[6]。本研究结果显示,垂体瘤在鞍区肿瘤中发生率最高,通过MRI检查可确认瘤体大小及与周围相邻组织间的联系,检查发现大腺瘤多由“束腰”状表现,增强扫描显示信号增强明显,而微腺瘤T1WI 呈现等信号及稍低信号,强化时间则较正常的垂体早,对定性诊断有利。本研究诊断颅咽管瘤时,CT 诊断的检出率较MRI诊断检出率高,原因分析主要是颅咽管瘤患者钙化情况较常见,因此通过CT 诊断的检出率更高。同时颅咽管瘤病灶成分较为复杂,使用MRI诊断的特征信号不足,干扰诊断[7]。此外,二者用于其他分型肿瘤的诊断表现亦存在差异,建议在颅内鞍区肿瘤的诊断中可分别运用CT与MRI诊断,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具多样性,通过MRI 诊断能够有效反映出鞍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血管间的关联,但辅以CT 诊断可使鞍区肿瘤影像学反映更充分,可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垂体瘤瘤体垂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临床诊治进展
垂体影像学特征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术后内分泌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看似“中年发福”,竟与垂体瘤有关
垂体瘤术后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应对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CT与高频超声对不同瘤体直径的腮腺混合瘤患者诊断价值分析
垂体转移癌误诊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月经紊乱、视力下降, “元凶”竟然藏在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