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结构论析

2021-03-17 22:26袁曦,张长思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师

袁曦,张长思

摘要:“健康中國2030”战略实施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正经历全方位深化改革。基于这一背景和新时代学校体育教改理念而创新的“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自推广实施以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普遍不足成为当前阻碍“体育走班制”教学深入推进的主要瓶颈。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界定了“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概念,依据“体育走班制”教学组织特征并结合北京市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的12所学校的实践现状,剖析了“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结构。研究认为:“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是指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所需的,体育教师驾驭所教授运动项目,进行超大单元课程教学的综合性教师素养和执教能力。“体育走班制”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单元加大化、课程项目选择化、教学组织凝聚化、学习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灵活化的教学组织特征,要求体育教师具备由专项运动能力、专项运动理论知识、专项训练指导能力、挖掘利用教学资源能力、竞赛组织安排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高度职业热情构成的专业化教学能力,以满足“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体育走班制;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6-0094-07

Structur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required by P.E. moving class

YUAN Xi,ZHANG Changsi

College of P.E. & Sport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y China 2030 strateg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an all-round deepening reform. Since the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 moving class which i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and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chool P.E. teaching and reforming ideas, it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However, the general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of P.E. teachers has become the main bottleneck hindering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P.E. moving class.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of P.E. moving clas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 moving clas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in 12 schools in Beijing where P.E. moving class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of P.E. moving class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refers to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required to carry out P.E. moving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features of P.E. moving class include the modular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expansion of teaching units, more options for students to choose, refinement of organizing activities, systematization of learning procedures, and flexibili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P.E. moving class, P.E. teachers thus must be equipped with comprehensive teaching capabilities composed of professional athletic competency,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bilities to coach students, to give professional instructions, to make good use of various teaching resources, to organize sports competition events an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long with high professional enthusiasm as well.

Key words:project of P.E. moving clas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正经历全方位深化改革,其中,如何“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成为改革关注的重点。“体育走班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和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而创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由于“体育走班制”教学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的特征,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在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的目标和形成学校体育“一校多品,一生一长”方面有着特殊的实效性,这一课程教学模式受到试点学校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并在全国中小学校逐步推广。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和推行也必然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躬身践行。然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下养成的体育教师及其教学能力能否胜任和满足“体育走班制”教学,成为“体育走班制”深入开展和推行普及的关键所在。实践和研究表明,面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持续改革和课程教學模式的不断更新,中小学体育教师早已暴露出教学能力不能适应改革形势的弊端,其专业化教学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体育走班制”教学深入开展的主要瓶颈。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探析“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旨在为“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目标指向和实践理据,为“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普及开展乃至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1“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1.1“体育走班制”与“体育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班级教学内容和学习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核的难度也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走班制”则是将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打破传统行政班级,各运动项目挂牌,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愿望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学形式,是一种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可见,“体育走班制”是“走班制”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的运用,它是以运动项目为内容载体,将专项化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实现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和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的双重目标。

“体育走班制教学”、“走班制体育教学”是与“体育走班制”紧密关联的概念表述。当前,学界并未对三者进行较为严格的规定和区分,时常混用。但从表述逻辑和教学实践来看,“体育走班制”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或班级组织模式,而“体育走班制教学”和“走班制体育教学”则是在这一组织形式或组织模式下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1.2“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

“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是本研究根据“体育走班制”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基于“体育走班制”教学组织要求、教师专业化、体育专项化教学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所谓“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是指开展“体育走班制”教学所需的,体育教师驾驭所教授运动项目进行超大单元课程教学的综合性教师素养和执教能力。这一概念强调体育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有超大单元专项化教学的计划与实践能力,包括竞赛组织安排能力、挖掘教学资源能力等。

2“体育走班制”的教学模式特征及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内在要求

“体育走班制”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尝试和探索,突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班级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教学组织特征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见图1),“体育走班制”的某些组织特征必定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可倒逼“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1教学内容项目化

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是“体育走班制”教学针对传统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中片段式地教授体育项目的弊端,从运动项目系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方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某一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学习该项目知识和技能。相对于传统授课形式较为琐碎的多项目小单元学习,“体育走班制”教学以一个运动项目为载体,前后贯穿,时间跨度长,前后衔接性、内容安排逻辑性更强,能够使学生“在长达数年的体育学习中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因此,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前后更好地进行衔接才能保证课程的整体性。

2.2运动项目可选化

学生运动兴趣、身体条件等方面差异,决定了只有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和满足个体学习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正因如此,早有专家指出,要“加强体育课教学的可选择性、让体育学习充满主动性和个性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体育走班制”打破传统行政班级的限制,在同一年级实施不同班级以及在同一时段开展多个项目的走班教学,学生可依据个人兴趣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现出项目选择的个性化特征。“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可选择性”旨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和兴趣选择心仪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专项特长,同时也要具有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运动项目的能力。

2.3教学单元加大化

教学单元加大化是“体育走班制”教学内容项目化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全面性,在一个学期通常安排多个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这种小单元教学设计的“单元常态一般都是2~4课时,小学的单元最多不超过6课时,甚至还有1~2学时的超小单元,因此每个运动项目的教学时间总是很短”,运动项目的教学课时极不充分。小单元教学从短期来看固然能够增加学生对多个运动项目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但从长远来看,则非常不利于运动技能的系统掌握,从而难以使学生真正建立运动知识、技能系统。基于此,有学者提出“大单元教学设计”或“超大单元教学设计”。“体育走班制”教学符合“超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其学时设计一般长达几个学期,也就是学习单元由小单元转化为超大单元。超大单元意味教学内容更深入,不再是泛泛而教,泛泛而学,而是要系统化、浸入式学习,这便需要教师先行深入将教学内容嚼透,有足够学习输入,方能够长时间源源不断进行输出。

2.4学习过程系统化

传统体育课“孤立的(地)教技术考技术,缺乏运动项目比赛规则、裁判等相关知识的传授”,违反了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规律。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资格参加较高水平的比赛和展示”,“也没有在什么比賽中获得过胜利没有受到过什么赞赏和承认”,可以说他们“在体育中受到的教育有限,从比赛胜利中体验到的体育锻炼乐趣近乎零。”而“体育走班制”教学非常重视比赛,通过学、练、赛、用系统地学习,可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让学生巧妙地学、科学地练、投入地赛、终身都用,这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推行“学、练、赛”教学模式的应有之义。要促进课上课下一体化,自主选择学习项目使学生有持久的兴趣,学生会愿意去投入,教师要对学生课后进行一定引导,这也更加利于课上课下一体化。

2.5教学方法灵活化

相对于“粗放型”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体育走班制”教学则体现出“集约型”的特点。虽然教学内容集中于1个运动项目,但教师需要将这1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切分得更加精细。超大单元教学安排给了教师充足时间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逐步将技术学习与技能掌握目标相协调,其间必然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精细切分和重组安排,而不能像以往那样随便选几个技术动作上几节课体验罢了。因此,若要保持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采取多样且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育走班制”教学中教学方法必须是灵活多变的,方法的多变可以让学生对项目化的体育教学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疲劳期,因为老师不停在输出兴趣点。

3“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3.1“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结构要素的确立

为明晰“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结构和要素,在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访谈了体育教学研究经验丰富且对“体育走班制”教学有一定了解的专家,以及参与“体育走班制”教学实验的12所实验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基于访谈结果并结合实地观察,依据“体育走班制”教学组织特征及其对“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要求,初步确立了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能力结构要素(见表1)。

在此基础上,由专家对预设能力结构要素进行第一轮匿名预测评分,完成后对第一轮预测结果进行归纳统计后修改问卷,并在文件中附上第一轮专家的判断结果,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最终根据专家较为一致的意见,确立了 “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8个核心要素(分数的平均数均在4分以上),依重要程度分别是:专项运动能力(或具多年训练竞赛经历)、高度职业热情、专项训练指导能力、超大单元内容的计划能力、挖掘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专项运动理论知识、竞赛组织安排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见图2、图3)。

3.2“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要素分析

3.2.1专项运动能力(或具多年训练竞赛经历)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以运动技术传习为主要特征的、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的示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运动能力被视为体育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最基本能力”,而“体育走班制”因教学内容项目化的特点,则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指向专项化教学的专项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基于多年专项训练和竞赛经历而形成的,它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还有那种极具专项性的“范儿”以及长期专项训练所积累的缄默知识。或许这正是美国“一些学区教育委员会甄选体育学科教师时,要求备选者具有专业运动员经历,或备选者的运动专项要与学校的传统优势体育项目一致”的原因所在。当前,专项化教学改革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体育走班制”为代表的专项化教学迫切“需要运动技能突出、专业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体育走班制”强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实施专项化教学,进而突出专项化教学的特点,以达到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的。体育教师正确而“有范儿”的专项运动技术示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有益。

此外,具有多年训练竞赛经历的体育教师对运动项目有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具有丰富的缄默知识,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知识输出。体育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与显性知识相对应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会自发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有助于教育效果提升。因此,专项运动能力(或具多年训练竞赛经历)是“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3.2.2高度的职业热情

教师的职业热情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如果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热情,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体育走班制”专项化教学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要求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职业热情,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不仅要“术有专攻”且围绕运动专项进行长期的大单元或超大单元的教学、训练和竞赛,还要通过“队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形成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高度热爱和全身心投入,在专项化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度的职业热情以正确的职业观念为基础和前提,提升“体育走班制”教师职业热情,首先要解决其态度和观念上的问题。本世纪初实施的体育课改便是在经历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之后,最终在观念层面被引爆,激发了“新一代体育教师的锐意进取和职业觉醒”。体育新课改之所以意义深远,也正是“因为观念层面的改革才是最深刻的。”

“体育走班制”作为新时代的一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在很多体育教师看来,一方面是“理念新”,另一方面是“要求高”,很容易导致体育教师因陌生和畏难而不愿尝试。缺乏正确的态度观念和高度的职业热情,体育教师就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体育走班制”,更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走班制”教学工作之中。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热情、职业认同感不仅有利于“体育走班制”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及体育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度的职业热情是“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又一核心要素。

3.2.3专项训练指导能力

专项训练指导能力不仅是“优秀教练员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的、本质的、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最能反映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专业素质能力。”秉持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体育教师一般会认为,只有运动队教练才需要具有“专项训练指导能力”,在学校也只有那几个带校队的老师才需要。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是因为他们将训练和教学分开而论,认为教学不需要达到训练般的高标准。殊不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实然而非应然,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努力克服和改变的现实问题。体教融合背景下,具备专项训练指导能力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必然要求。

“体育走班制”是以一个运动项目持续、系统的教学训练为主要活动内容,来实现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之目的的教学模式,它是“按学生选好的项目重新组成“专项班”上课,其上课形式、技战术要求、团队教育、比赛频次及考评内容均与传统体育课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具备一般体育课程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专项训练指导能力,以满足专项化教学、训练和竞赛的需要。

3.2.4超大单元内容计划能力

所谓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超越常规课和小单元设计,使每个单元不光有教学‘点’的设计,还有教学重点‘面’的设计,更有贯穿学期、年级、水平或学段的大单元‘线’的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集中再组合、再分配,以加强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发展体育教师超大单元内容的计划能力、设计能力,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优质设计方案,还可以缩短学生掌握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时间。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尤其小学都是采取小单元的碎片化教学,教师没有围绕某一运动项目进行深入、系统教学的实践机会,普遍缺乏超大单元教学内容的计划能力。

“体育走班制”区别于传统体育课的小单元教学,强调“专项化教学”,其根本宗旨是让学生“在长达数年的体育学习中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而若将“体育走班制”置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闭环”教学体系之中,其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跨度无疑会进一步加大。中小学“体育走班制”教学理应放眼大中小学全学段育人过程,协同小学低年级综合体育课、高中“模块化教学”、大学“三自主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对于体育教师如何改变自身,以适应“体育走班制”的专项化教学,专家提出“制订所承担项目的多年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和学期教学計划,认真研究技战术教学的‘学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超大单元计划能力对于“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3.2.5挖掘利用教学资源能力

教学资源是“有利于推进教学发展的一切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总称,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资源”特指教材资源和场地器材。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有助于弥补体育教学条件的不足,有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毋庸置疑,“低级重复”“浅尝辄止”的“碎片化”教材内容满足不了“走班制”模式下的专项化体育教学。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拓展、更新教材内容,而教材内容的不断丰富不仅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拓展知识、提升技能,避免坐吃山空,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锻炼兴趣。从场地器材来看,场地器材匮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体育走班制”教学对场地器材的更高要求无疑使之成为更大的挑战。体育走班制的教学实践证明,“除了场地的困难较大以外,其他的困难都不难解决”。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体育走班制”教学都需要教师具有挖掘、利用场地器材资源的能力。

基于此,“体育走班制”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类有效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体育走班制”教学对教材资源和场地器材的专项化需求,进而推动“体育走班制”的可持续开展。

3.2.6专项运动理论知识

专项运动能力作为“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固然应受到重视,但其专项运动理论素养亦不可忽视。“体育走班制”教学对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理论知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项目本身的理论认识,包括该项目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技理体系、运动规律、运动特点等;二是对项目教学的理论认识,包括教学训练理念、方法、原则以及竞赛方法、规则礼仪等。教育学认为,“体育教学以运动技能为载体,文化让运动可以更加生活化,使未来的青年一代具有更高的现代文明素养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正成为能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和幸福的人”。诚如卢元镇先生所言:“体育文化的出现,提升了体育的精神价值。”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着深厚而独具文化底蕴的精神内涵,学生通过“体育走班制”课程,不仅应该系统学习专项运动技术,还应该深入品味项目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以增加对该运动项目的了解和热爱。

“体育走班制”教师具备专项运动理论知识之所以必要,在于其培养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来培养和提升其终身体育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专项化教学,使学生对所学项目既知其然,还要知其之所以然。没有相对系统扎实的专项理论知识,体育教师就难以科学施教,更无法实现该项目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2.7竞赛组织安排能力

体育竞赛是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既可检验体育课教学效果,又可促进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参与。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愈发凸显而备受重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不仅给学校体育教学明确了中心任务,提供了教育模式,也预示着学校体育将重点围绕教学、训练和竞赛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常赛”作为学校体育“学”“练”“赛”教学模式的最后环节,凸显了其保障性和决定性的地位。伴随“体教融合”政策的深化落实,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将更加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必将更加丰富、频繁。而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各类体育竞赛,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师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组织和参加竞赛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包括赛前训练、赛中指导和赛后总结等。

“体育走班制”与“学、练、赛”有着一致性的目标任务,即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必定会把竞赛作为促进专项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竞赛组织安排能力是“体育走班制”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又一核心要素。“体育走班制”教师应通过学习、观摩与交流,自觉提高自身的专项竞赛活动组织能力。

3.2.8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会导致师生消耗精力大、教学效果差,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体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具有发展性和变化性。换言之,体育教学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体育走班制”作为一种专项化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和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原因在于,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虽然在“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各种挑战。具体表现在:同一班级学生的体育项目喜好趋同,但学生对专项学习内容的要求较高;专项教学课时增加,但保持学生持续学习兴趣面临挑战;教学内容专项化加强,但与专项化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地器材不足。

由于“走班制体育教学”与“行政班体育教学”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和需求上也有所不同。因此,“体育走班制”专项化教学不仅注重教师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还特别强调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体育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从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层面考虑。只有合理选择和创设满足于专项教学的策略、方法、手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专项化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够从“只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转变为“喜欢体育,更喜欢体育课”。

4结语

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不仅是“体育走班制”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必将倒逼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作。我们必须首先清晰认识和全面把握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而后方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从而形成教学改革和师资培养的良性循環。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5-10.

[2]毛振明,邱丽玲,李海燕,等.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社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假说——行政班体育课走向走班制体育课:“班文化”走向“队文化”.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3):1-5.

[3]毛振明,邱丽玲,杜晓红.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解析——从当下学校体育改革5组“热词”说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4):1-14.

[4]毛振明,李捷.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号召,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23-29.

[5]潘建芬.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以体育课程为例.基础教育课程,2018(19):40-44.

[6]杨多多. 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视域下“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实验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9.

[7]石江年,张建华,张惠珍.论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存在与传递.体育学刊,2014,21(1):86-90.

[8]邢金善.阳光体育运动下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探析.教学与管理,2008(33):42-43.

[9]赵富学,魏旭波,王云涛.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调配研究及启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5):98-105.

[10]杨小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3):364-368.

[11]李世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体育学刊,2016,23(1):121-126.

[12]陈庆平.专选课如何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体育与科学,1996(6):70-71.

[13]胡金平.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唤起职业热情是关键.教育与职业,2008(1):56-57.

[14]吴键.体育课改逐渐进入“深水区”.体育教学,2010,30(4):21.

[15]周珂,王崇喜,周艳丽.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编制研究——以中学体育教师为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93-98.

[16]尹军,于勇,蔡有志.对我国部分项目优秀教练员能力结构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1(10):46-47.

[17]朱斌,毛振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之惑与解决之策:对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言(3).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1):12-16.

[18]李广.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探析.新西部:理论版,2015(9):166-167.

[19]樊龙.注重资源开发利用 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田径,2020(1):63-64.

[20]何绍成.浅谈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7(Z2):52-53.

[2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2]卢元镇.论竞技运动文化自觉与全民健身文化自信.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2.

[23]孙莉萍.教学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146.

[2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38450190821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大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