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春节

2021-03-22 07:35
老年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桃符春联楹联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书写春联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春联》中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这句话揭示了春联与古代桃符之间的关系。在古代,画图腾、挂桃符是人们敬天法祖、祈福纳祥的一种民间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画图腾、挂桃符逐渐被贴年画、贴春联所取代。

一般认为,中国民间写春联的习俗源自五代晚期。清代学者梁章钜先生在《楹联丛话》中指出,中国最早的新春楹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撰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过,梁先生本人对此也持审慎态度,并表示“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但从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的骈文来看,当时的春联还只是在上层社会流行。能证明春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是王安石所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春联已广泛流传于社会各个层面。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联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春联既在形式上相对应,又在意思上相关联,是楹联文化与书法艺术、文学审美与书法审美、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春联能够承载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可用广为流传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百福屏开花富贵 九如图绕竹平安》林则徐

从形式上看,春联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楹联,讲求音律和谐、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兼有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与书法相结合,体现了其独特的汉语文化、汉字文化、书法文化。用于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体现了“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融今一副联。古今多少事,都在春联中:可描绘如诗如画的美丽春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可寄托人寿年丰的美好希望——“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可展现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可抒发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可传递修身处世的人生哲理——“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可弘扬行善积德的家庭观念——“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可彰显各行各业的职业特点——“三尺讲台传德智,一支粉笔写春秋”“医能济世强国力,药可回春复民康”,等等。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书法在展示和传播春节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春节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慎终追远、忆苦思甜的感恩文化,凝聚亲情、敦睦人伦的和谐文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廉洁文化,辞旧迎新、革故鼎新的创新文化,赤胆忠心、孝老爱亲的忠孝文化,抱诚守真、言而有信的诚信文化,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仁爱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文化,等等。文以载道,书以焕彩。书法在展示和传播春节文化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春联、家书、诗词、歌赋,无一不通过书法的艺术呈现而熠熠生辉。

古代文人和官员在春节期间,经常创作书法和诗词作品,或相互馈赠,表达情意;或以文会友,翰墨结缘;或以此明志,陶冶心灵。据传,王羲之过春节时常常摆好笔墨纸砚,静坐下来,将80个福字、20个寿字一气呵成,分别送给前来拜年的客人。清代官员张伯行一生廉洁,名垂青史。他在福建巡抚任上,为了杜绝节日期间接踵而来的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启功

天地英雄气,风云浩荡春。在新时代,如何加强思想引领,不断推陈出新,着力提高春联的思想性、艺术性,更好地展现春联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值新春之际,无论是品味书法中的春节文化,还是欣赏春节期间的书法艺术,都会平添几分喜庆的氛围和文化的滋养。

猜你喜欢
桃符春联楹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新春联
元日
新春联
孔府的年节楹联
桃符的传说
元日
桃符的传说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