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个案

2021-03-24 11:13郑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干预

郑冰

〔摘要〕如今,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社会问题被社会人士广泛关注,疫情期间的居家线上学习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小×为干预对象,运用系统理论视角分析原因并制定干预策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可为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网络成瘾;系统理论视角;心理干预

系统理论视角强调个人经历的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它以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特质为概念框架,理解个人所处环境脉络如何影响个人及其行动的场域。注重发现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把分析的对象单独对待,而是把分析对象从个体本身发展到个体周围的环境中。解读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应该从系统视角去寻找原因和突破口。

一、一个网络成瘾少年的肖像

小×,15岁,男,九年级学生,武汉人。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网络,武汉疫情期间和爷爷奶奶被困在襄阳老家,父母在武汉。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管,加上线上学习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加,开始沉迷游戏,线上学习的任务基本不能完成。现在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游戏软件。一离开手机就觉得烦躁不安,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也想过戒除网瘾,但每次都没成功。有时自己甚至觉得其实上网就是聊QQ和打游戏,挺无聊的,“但是不上网更无聊。”

(一)家庭系统中的小×

小×的父亲是汽车工厂的车间主管,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家庭收入中等。小×从小跟爷爷奶奶在襄阳老家生活,父母在武汉打工,爷爷奶奶对其非常溺爱,百依百顺。他小时候比较听话,性格虽然内向不爱说话,但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前十几名,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叛逆不听话,爷爷奶奶管不了。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让他有更好的读书环境,父母将他接到了武汉,父母都是高中毕业,学历不高,妈妈为了照顾他辞职。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长时间缺乏父爱和母爱,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小×渐渐变得自卑,缺乏安全感,与父母关系疏离。父亲平时管教非常严格,见孩子玩手机游戏动辄打骂,或将孩子赶出家门。因此小×与父亲关系很紧张,他说:“我特别讨厌我爸,小时候不管我,现在凭什么来管我?”而妈妈觉得小时候对他陪伴比较少,因此出于补偿的心理对孩子很溺爱。由于夫妻在养育孩子方面态度不一致,导致父母关系紧张,无法形成教育合力。2020年4月初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后,小×回到武汉,因为使用手机问题与父母发生矛盾,在一次冲突后离家出走,住在同学家几天都不回去。

(二)学校系统中的小×

小×初一时成绩尚可,还参加了校学生会,在初二时开始比较频繁地玩游戏,由于当时课业负担重,上网机会比较少,每周上网时间平均在4小时以内。初三上学期疫情期间由于自由时间较多,且和爷爷奶奶一起在老家,缺乏外界有效的管束,于是就开始疯狂上网,一度沉迷网络游戏,甚至不参加网课、不写作业。疫情期间可以每天玩游戏十几小时,没有节制的上网使得复学后成绩急速下滑,由原来班级的十几名,滑落到班级的倒数第三名。

(三)同辈群体系统中的小×

“我小学的时候人缘挺好,初中时候懒得搭理别人。是我自己不争气,不写作业就会被老师批评,一批评我就抬不起头来。”自觉“抬不起头”的小×主动筑起一道围墙,把自己和别人隔离开来。小×在同辈群体中主动的疏远,其实是害怕被他人拒绝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在小×主动自我隔离时,班级同学对他也有意无意地疏远。复学后距离中考只有三个月时间了,同班同学都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所有人都在认真学习,学习不好没有人想跟你一起玩”,在这样的情境下小×在学校倍感孤独。

小×小时候在老家时有很多要好的玩伴,但转学到武汉后,与老家的小伙伴联系少了,在学校只有一两个经常一起打游戏的好朋友,由于成绩下滑严重,班主任在找他谈了几次话没有效果之后就持放任态度。现在上网成为其唯一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最喜欢的足球运动。每天玩通宵,白天在学校睡觉,基本放弃学习。

(四)网络世界中的小×

小×与父母关系的疏离、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溺爱使家庭成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感的支持,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小×在情绪控制和延迟满足等方面并未获得良好发展,在同辈群体中主动的自我封闭和被动的受孤立使小×缺乏正向的社会连接。复学后的学业失败则是小×面临的巨大的困境和压力源。面临着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多场域中的风险与挫败,该生最终投入了网络的怀抱。网络游戏中炫丽的画面、美好的故事情节以及令人愉悦的声音,看到自己游戏角色级别的提升、分数的增加,体会到同伴合作带来的人际交往的满足感。在网络世界里,他的情感需求、逃避现实、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网络空间为青少年寻求与有感情、有个性、关系親密、缺乏强制性而易于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的同辈群体互动提供了绝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小×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是其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出现问题。在该同学的家庭中,家庭互动关系的问题比较突出。小×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他的学习抱有很大的期望。小×与其家人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交流,这促使他从网络世界中寻求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该生学习成绩下降降低了其在学校的认同感,缺乏学校和同辈群体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唯智化、老师和家长“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对他形成巨大压力,而他却无法改变。小×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等的高期望、高压力下,学业受挫,信心不足,于是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寻求自我认同感和满足。

二、网络脱瘾的故事

(一)提供外在支持

1.重建家庭支持系统

指导家长改变家庭教养方式,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小×是独生子,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等到小学的时候回到父母身边,爸爸对他一向比较严厉,限制他上网的方式只是打骂,因此在与父亲发生冲突时,他经常不回家留宿在同学家上网。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亲子关系,营造好环境。

一方面,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指导其父母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对待,尊重孩子隐私,不随便翻孩子东西,不随便看孩子手机,遇到问题用商量的口气解决,同时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要适当满足,而不是通过一味地打骂解决。由于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我建议其父母营造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小×在心理上对家庭产生归属感。小×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父母能理解该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做到理解、尊重、民主,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不会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父母不能一味地把过错都归结于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优势所在,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诚恳地及时表扬,及时给予鼓励,比如孩子今天饭后很久才去上网,这也是进步,要及时强化。在亲子关系缓和的基础上,父母、班主任、咨询师和小×一起制定手机使用的约定:在中考之前,周一到周五手机由班主任保管,每天各科的作业写完后用妈妈手机拍照传给班主任,周末每天可以玩2小时手机。

2.班级“小天使”制度

为了增加小×在班级的融入感,班主任为他安排了一名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成绩优秀的同桌,在学习上帮助他。同时,为了提高他的自信心,征得班主任及其本人同意,任命他在班级担任卫生委员职务,班主任也赋予他相应的工作职责。最初他比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对担任班级干部至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复学之后,老师安排他打扫本班教室,安排值日生轮流表等事情。他最初觉得自己在做苦力,随着班级同学的认可及老师的表扬,他对这个职务越来越尽职尽责,也更加有信心完成本职工作。他除了上网之外又找到了一份不厌烦的事情,进而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

(二)提升内在优势

内在优势因素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梦想和目标、生存的意义等方面。小×此前由于缺乏正向体验,自卑、消极,对生活感到迷茫。复学后一个月左右的家庭、学校系统干预,使他体验到规律、节制的作息,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带给他个人形象上的正向感受,提升了小×的自尊和自信。回归复学正常学习节奏之后,该生意识到沉迷游戏的不理智,逃课逃学、荒废学业的不应该,萌生出要努力进取、弥补之前功课的想法,树立起生活目标,明确了生存意义。

(三)激发内在效能

内在效能因素包括社交技巧、亲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方面,通过积累成功经验能激发内在效能因素。“钢性”效应表明,个体只有通过经历挑战、压力、逆境才会有实际能力的增强,青少年的个体成长需要通过不停地应对挑战来实现,而不是规避环境中的风险。而丰富的成功经验以及由成功经验得来的自我效能感则是“钢性”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小×在适应正常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独立的成功经验,发展了自理能力;在争取班级其他孩子的喜欢、脱离受孤立的不利处境过程中,获得了人际交往的成功经验,学会帮助、分享、信任等人际交往技能。在和家人相互改变的互动过程中,知道了服从、沟通、尊重是作为儿子这一角色的要求,而不是从前对家人的反叛、拒绝和威胁,发展了亲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经验的累积激发了小×的内在效能因素,帮他习得了一系列的技能。

三、干预效果评估

来访者在疫情后复学离中考只有三个月时间,经过在中考前持续的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

(1)与父母关系有所改善,不再与父亲敌对,开始关心父母。

(2)班主任反映,卫生委员工作他一直做得不错,上课也不像之前那样总是睡觉了,注意力也更专注了。

(3)同桌以及班级同学反映小×现在的笑容比以前多了,以前觉得他不爱和大家说话,现在他也会邀请几个哥们去他家做客。

(4)我作为心理教师多次定期与来访者进行交谈,进一步巩固他的干预成果。

2020年中考,他虽然没有如愿考上高中,但也考取了本地一所不错的中职院校,现在正常就读。

四、总结与反思

人不是生活在荒岛上,而是生活在系统中,人的行为表现是在系统中受影响的结果。改变个人生存的系统,能更稳定地改变个人的行为。本文运用系统理论视角,解读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社会支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对网络成瘾的干预有一定作用,网络成瘾会导致社会支持系统减弱或缺失,因此心理干预过程中,修复和重建网络成瘾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巩固和提高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

网络成瘾的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个体的行为及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此,对于网络成瘾干预应做到事后长期的追踪与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多出现于中学,这个阶段也是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无论从社会环境层面,还是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层面,都应该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有效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宁,李东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知基础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8-22.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程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及其矫治[J].当代教育科学,2003(23):42 -44.

[4]孔芳,刘美婷,姜小燕.国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09(22):5-6.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武汉,430056)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