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策略

2021-03-24 11:38靳庆华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儿童诗核心素养

【摘要】儿童诗充分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诗教学从多个维度实现了儿童情感的陶冶以及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目标,是现阶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核心素养为研究背景,实现核心素养理念与儿童诗教学的有效衔接,构建儿童诗教学的可视化,以期逐步形成现代、系统、高效的儿童诗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激发儿童诗内生性的社会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儿童诗;教学可视化

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通过对儿童诗教学活动的优化,厘清课堂角色定位,为学生素养的形成、发展构建一套更為系统、更为高效的运行机制,形成具象化、可视化的全新教育模式,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形成自身优势。核心素养与儿童诗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儿童诗教学质量,稳步增强儿童诗教学的可视化,使相关教学手段符合现阶段儿童诗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为后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便利条件。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要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1]。以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为切入点,从思维层面充分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的基本框架,增强儿童诗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是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儿童诗教学的呈现可视化,提升儿童诗教学的整体质效的有效路径。

(一)文化基础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核心素养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积淀人文知识,并形成一定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有效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相关学习活动的开展创设便利。以核心素养为起点,教师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理性思维、批判思维、探索思维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衔接,促成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教师凭借儿童诗“文化”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有效结合的优势,通过儿童诗读写一体化实践,努力营造儿童学习、生活的精神家园。

(二)自主发展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全新模式。在儿童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反复吟诵、体会、美读等形式叩击儿童心灵,为学生创造诗歌情景,使其充分体会儿童诗的美感,让学生的诗性在朦胧中萌发、涌动、飞扬,引导学生以诗人的姿态感悟、体验、欣赏、评价儿童诗[2],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理念在现阶段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现,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创新活动,确保核心素养理念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教师在进行儿童诗教学时,可以科学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欣赏与创作。一方面,儿童喜欢写、喜欢读、喜欢说、喜欢用,更喜欢创作;另一方面,儿童诗不仅符合学生的精神需要,还是学生的自身力量与自我价值认同的体现。基于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儿童诗创作氛围,引导学生自由地发现、表达、创新,唤醒学生心中无限的可能,促进学生的文化和实践创新。

二、儿童诗教学可视化分析

可视化教学是指通过视觉学习的方式,对思维框架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及修正。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可视化教学凭借在思维拓展方面的优势,为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的研究与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后续儿童诗可视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消除了思维的障碍,切实促进了现阶段我国儿童诗教学工作的发展,其主要价值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儿童诗教学的可视化,可以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借助视觉这一感官方式,获取足量的信息,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基于儿童受到年龄、认知等多种因素限制的实际,教师可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采取可视化教学的模式,借助各类视觉符号,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或者将整个教学活动转化为视觉元素的发现与解读,进而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质量。

二是儿童诗教学的可视化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着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大脑机能发育阶段的特殊性使儿童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各类复杂的问题,也无法厘清不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可视化教学通过视觉途径将教学内容经由相应的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的限制,现阶段我国儿童诗教学可视化仍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学活动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各类教学方法、教学活动难以落到实处。为此,笔者尝试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与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结合,以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作为基本框架,完善儿童诗教学流程,实现相关教学活动的可视化,促进学生基本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有序提升。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策略

可视化是基于视觉规律进行的,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信息呈现、转化的过程。本文所说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儿童诗教学可视化,包括一切用来帮助学生进行儿童诗教学的可视化方式以及具有儿童诗教学特点的可视化方式。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对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的途径与方法展开全面梳理,逐步形成全面科学的认知,实现核心素养理念与儿童诗教学的有效衔接,构建儿童诗可视化教学模式。

(一)可视化开发: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的进行,需要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为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儿童诗教学可视化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我国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研究的开展时间尚短,没有成熟的经验以及理论可以借鉴,这就导致教师过度重视教学环节的设置,忽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存储,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下。这不仅降低了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的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因此,教师要重视儿童诗教学的资源库建设,整合儿童诗教学资源,为儿童诗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教师可以将实践中的成功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上传至指定的数据平台,实现教师间教学思想、教育资源的互通与共享,优化各类资源的组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可将资源库分享给家长,形成家校互动的儿童诗教学新模式,从而促使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稳步推动儿童诗可视化进程。

以笔者所在学校开学第一课开展的“童诗育人”为例。笔者从《童心里的诗篇》中选取获奖作品的文本、音频、诗歌朗读与表演视频等作为童诗教学资源。一方面,建立儿童诗课题研究QQ群,分类积累、储存儿童诗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诵读音频、儿童诗作品等。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儿童诗教学研究的进展及研究成果,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另一方面,在家校配合上,笔者通过创建家长微信群展示交流儿童诗的学习成果,推荐优秀儿童诗学习视频、音频资源以及儿童优秀的诗歌,与家长交流儿童诗学习与创作的经验,提高家长对儿童诗教育的认识,促进家校共育,发挥诗歌育人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文化精神的回归。

(二)可视化情境:融入儿童诗的童话

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跳脱了世俗规矩与常识的束缚,经由想象来诠释世界的美好与纯真,从而产生巨大的愉悦感。儿童诗往往融入了童话的色彩,语言浅显,贴近儿童生活,有极强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与诗中人性化的事物进行对话,让其感受诗歌的情趣,体会诗歌的韵味,内化诗歌的语言样式,形成仿写创作的冲动。

以《我的小问号》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创设了以下童话情境。

一位城市的小朋友来到了景色秀美的海边,他对广阔的大海、蓝蓝的天空、点点的帆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对大海不断地发问: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大海笑着回答:我的怀里抱蓝天。他又说: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大海笑着回答:因为渔民流了汗。

基于学生对大海的浓厚兴趣,笔者在学生进入情境后顺势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诵读刘饶民的儿童诗《问大海》,感悟大海的宽广胸怀以及对话中对渔民的赞美。接着,出示海边森林图画,并追问“你们除了喜欢大海,还喜欢什么?”,从而引起学生对画中小树、橘子、蘑菇等的关注。然后,笔者又呈现樊发稼的《小蘑菇》一诗,启发学生通过图片提示,像《问大海》中的小朋友一样问一问诗或画中可爱的小蘑菇、扫把、螃蟹、小烟囱等。于是,有趣的发问在童话般的情境中绽放出美丽的诗篇。

(三)可视化转化:实现诗画转化

儿童诗的情趣及其诗歌的本质共同决定了儿童诗高贵的品质。儿童画与儿童诗一样,具有直观、形象、富有情趣等特点。诗画互转可以通过文本转换打通联想和现实的表达通道,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言语水平以及鉴赏创造能力[4]51。

以笔者教学龚鹏源创作的《大树的新衣》为例。首先,笔者出示不同季节的大树图片,引导学生从外形、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对大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接着,教师提供对话的支架:大树,大树,我问你,为什么你们穿得这么美?大树笑着来回答:_____。然后,通过对话支架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对话,并将学生的对话进行串联,集体创作关于大树的儿童诗。如此反复交流,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言语表达,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言语水平。实现图画向诗性语言的转化,可充分发挥图画积极的辅助作用。

当然,上述关于大树的诗歌创作只是无意识的表达,与规范的诗歌创作还有一定距离。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审美情趣,教师可趁机出示儿童诗《大树的新衣》,引导学生将其与自由创作的诗歌进行比较后朗读,结合诗中描写大树色彩的词语充分想象大树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精美的画;一幅画,就是一曲心灵的诗。因此,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解读儿童诗,锻炼儿童对诗歌语言与形象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实现学生诗的价值增值。

儿童诗诗画互转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制作儿童诗动画以展示儿童诗的故事情境,制作儿童诗朗诵视频,制作儿童诗电子书等。

(四)可视化评价:完善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儿童诗教学可视化过程中,教师缺乏成熟的评价机制,导致学生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基于此,教师要逐步完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手段,形成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使学生能够找到自身问题所在,形成自我反思,促进自我成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在参考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5]。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以鼓励为主,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肯定,激发学生学习儿童诗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要讲究点评的启发性,让学生借助点评解读、分析自身的回答,从而形成内生性的逻辑思维。以儿童诗《雨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前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捕捉描写雨点的动词,例如奔跑、跳跃、散步等,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进行个性评价和诗性评价,对有创意的感悟进行放大展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儿童诗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五)可视化整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重视课程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6]。儿童诗的教学摒弃了对诗句直接肢解分析的方式,通过情境创设、音乐或故事渲染、角色表演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4]51。在核心素养教学理论背景下,提升审美情趣是儿童诗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儿童诗教学可视化的重要指向。教师在进行儿童诗教学时,应开展必要的诵读活动,使儿童诗中的文字在优美的节奏及韵律中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儿童诗蕴含的美好意境。同时,教师要注意选择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激发学生内生兴趣与学习热情,强化学习效果。

在儿童诗《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首先对这首诗的相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少年对盲婆婆的关心。这种选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掌握儿童诗的节奏及韵律;接着采取范读、引读等方式,将感情注入诵读之中,引领学生感受儿童诗的意境,达到美育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的诵读,根据《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诗的内容,笔者课前绘制了相应的图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将图像与文字形象进行对接,以完成儿童诗的深刻解读,从而达成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儿童诗中“乐呵呵”“美滋滋”等词汇的视觉展现,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儿童诗情感的掌握。

核心素養理念下儿童诗教学的可视化,对儿童诗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在全面梳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基本特点与内涵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探究核心素养理念与儿童诗教学可视化融合的基本方式,实现儿童诗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当然,这种探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言象意”转化的方式进行童化、诗化的突破,由学科学习转化为学科体验、探究与创造。基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实现学科实践与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培养学生言语运用、诗性思维、文化审美、实践创造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9-11.

[2]周国霞.例谈儿童诗的“朦胧教学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62.

[3]叶新东.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可视化教学研究[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8-10-27].http://www.doc88.com/p-9159147572667.html.

[4]靳庆华.儿童诗习作中联想与现实的关系及运用[J].教育探究,2014(3):48-51.

[5]连忠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教育信息化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福建教育教学学报,2017(9):37-38.

[6]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5-9.

(责任编辑:蒋素利)

【作者简介】靳庆华,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第五期徐州市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邳州市)主持人,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儿童诗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建构与实践研究”(B-b/2016/02/06);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可视化建构与实践研究”(2019JK13-L097)

猜你喜欢
儿童诗核心素养
教案《创作儿童诗》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章鱼
夜晚的天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