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林业总场改革成效及可持续发展思考

2021-03-26 12:45
甘肃林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石羊河总场护林

2016 年6 月,武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国有林场改革精神,准确把握生态公益性改革方向,围绕“保生态、保民生”两大目标,全力推进全市国有林场改革,至今已如期完成改革任务。作为全市最大的国有林场——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改革成效明显,然而主体改革完成后,如何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是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国有林场改革成效

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地处民勤绿洲外围,是1964 年10 月组建的大型国有骨干林场,下属10 个分场和28 个作业区、48 个护林站,总经营面积91.71 万亩,区划界定国家级公益林71.30 万亩,地方公益林9.54 万亩。2018 年1 月,按照武威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顺利启动并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总场及下属分场重新划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20 名,全场385 名职工工资及社保基金、公用经费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管理,257 名退休职工顺利移交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明确其主要功能为发挥生态作用、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主要职责为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试验示范林业科技成果、弘扬森林生态文化。长期以来困扰林场的功能定位、管理体制、人员工资、“五险二金”等焦点、难点问题有效解决。

二、影响林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石羊河林业总场被重新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也定性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培育,但长期以来遗留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场的高质量发展。

(一)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活立木蓄积量有所下降。石羊河林业总场区域内荒漠自然景观特征明显,天然植被种属结构简单,以白刺、红砂、麻黄等群落为主要代表。人工造林保存面积是天然成林面积的2 倍。在乔木林中,成熟林面积蓄积大,其它龄组较少。树种单一,沙枣和杨树比重大。灌木人工林中以梭梭纯林为主,大沙鼠危害严重。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森林抵御火灾和病虫害等能力较弱。水资源匮乏,林木生态用水难以保障,林木枯损严重,加之杨树天牛危害,活立木蓄积量急剧减少。

(二)林分质量较低,退化趋势明显。石羊河林业总场前期营建的防护林已陆续进入成过熟阶段,由于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等因素影响,林分提前或加速进入生理衰退阶段,出现林木枯死、濒死、生长不良等现象,难以通过自然能力更新恢复。沙枣林已基本枯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营造的梭梭林40%属于退化衰败林,急需补植补造、病虫防治、择伐抚育和人工促进林分修复,以保护总场生态建设成果。

(三)人才结构失调,创新能力不足。“工勤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高素质人才少”,“中老年职工多、年轻职工少”的人员结构特征明显。全场专业技术人员缺额11.4%,从大、中专院校分配、招录到林场的人员不足在职职工的10%,46 岁以上的职工占在职职工人数的51%,35 岁以下的职工仅有19 人,林场中层管理队伍,平均年龄已超过50 周岁。干部职工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层级结构失衡,人才引进、培养、储备不足,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缓慢。

(四)地处偏远地带,基础设施保障力弱。分场场部、护林站点距中心城镇较远,90%以上的分场场部和护林站,无法享受中心城镇水电暖及通讯、道路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管护站点通电、通水、通路难度大等问题比较突出。办公、业务用房年久失修,功能区划不清、设施简陋。全场28 个护林站,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电暖、食住行基本生活设施齐全的不到30%;40%的护林站点继续使用原站点危房、瞭望塔业务用房工作生活,个别分散的护林站点长期借用周边村社民房工作生活。

(五)人员素质低下,绩效考核亟需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方案对林场领导班子及党员领导干部激励作用不够明显,不能适应国有林场改革后发展的需要。干部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比例小、差距小,强调迟到、早退、旷工、请假等客观指标多,对个人能力素质和工作态度、质量、实绩等主观要素涉及少。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职工聘用、职务升降、培训发展、劳动薪酬没有与绩效考核很好地相结合,个别干部和技术工人缺乏履职尽责必备的思想觉悟、精神状态、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能力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动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地处沙漠干旱区的石羊河林业总场,区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通过可持续经营,全面提升防风阻沙林带、林网生态防护功能,让区域内的沙丘持续稳定,防止风沙对民勤绿洲重要基础设施、基本农田、村舍农庄的危害,建设西部干旱荒漠区治沙示范工程和绿色生态屏障,是林场未来发展的重要定位。

(一)加强资源保护,促进资源增长。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科学编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优化资源存量、促进资源增量。进一步健全完善公益林抚育管护责任体系,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积极争取实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探索和建立场外合作造林、社会公益组织和企业、个人参与造林长效机制,通过残败林改造更新、促进自然修复等措施,确保现有公益林面积不流失、林分质量不下降。

(二)推动科技创新,提升林分质量。积极顺应自然条件演变规律,聚焦防沙治沙难点、重点,推动创新型治理理念、模式、技术的实践与探索。聚焦植被衰败、林分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深入研究退化林修复规律、林地生物承载能力,不断完善技术措施,有目标、有计划推进退化林修复。积极推进近自然营造林理念和技术的实践、应用,优化造林模式、造林规格和新造林树种结构,提高生态系统和防护林网的稳定性。加强对优势天然植被群落的人工干预,改变局域天然植被种群单一、迅速退化的趋势。

(三)细化内部管理,提升整体合力。严格落实和保护林场法人自主权,明确权责主体,厘清管理权限,推进资源管护、人事组织、项目资金、基本建设、基层党建等各项工作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林场整体合力。完善资源评估、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林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科学判断。严格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目标管理制度,科学设置岗位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责任制管理制度,推进职工积分制管理办法,分层分类定期考核。

(四)争取政策支持,增强发展活力。深入贯彻《甘肃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试行)》,在基本建设、债务化解、营林抚育、投资融资、产权优化、组织人事等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项目投资和更加灵活的监管办法,有效化解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营林抚育资金不足、紧缺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畅通渠道、优化措施,引导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个人通过义务治沙、义务造林、公益造林等方式,参与生态治理和修复。

(五)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围绕林场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治理结构。坚持把政治建设挺在前面,严肃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充分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不断增强班子和党员干部“四自能力”,营造既有相互批评、又有互相帮助,既有原则要求、又有心情舒畅的良好政治生态和互勉共进的人文环境。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管控力度,引导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意识、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切实把目标定位在创建全国防沙治沙和现代林业示范林场上来,把心思用在为绿洲建屏障、为职工解难题上来,把精力集中到推动林场高质量发展上来。

猜你喜欢
石羊河总场护林
石羊河流域永昌县地下水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逆行而上 护林为民——宜兴市森林消防大队护航平安二三事
综合施策打好棉花田管“组合拳”
悠悠“石羊”情
前向雷达目标回波成分与特性分析
仿生蜻蜓护林机
加强投入 推进石羊河流域源头治理
石总场早播棉花出苗显行
石羊河中下游流域水环境化学特征研究
护林使者杨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