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千秋大业 为子孙造福泾川县全力描绘波澜壮阔绿色新篇章

2021-03-26 12:45
甘肃林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果品全县造林

泾川县地处甘肃省东部,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总土地面积1461.3 平方公里,人口35.62 万人。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县人工林星星点点,森林覆盖率不足1%。到处是残塬沟壑和荒山秃岭,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人们生活贫困,历史遗留的生态灾难十分严重。

新中国建立后,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草业建设,全县动员,全民参与,掀起了全县造林绿化的高潮。全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季连一季,一年又一年,一代接一代,挥洒着心血和汗水,辛勤地在脚下这片黄土地上矢志不渝,造林绿化,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绿水青山。

矢志播绿——荒山变林海

官山,这个曾经是全县最缺水荒凉的穷苦偏僻山区村,全村仅几十户人家,村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贫苦不堪。1974 年,县委、县政府动员村民搬迁到塬面村社。1978 年,全县在这里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大会战,截至1985 年,每年集中全县南部8 个乡镇的劳力一万多名,连续造林会战7 年,栽植刺槐、山杏、侧柏、臭椿等各类苗木578 万株,造林1.4 万亩,配套整修林区道路8.5 公里,建成了全县唯一的国有林场。

矢志播绿,终成林海。截至2019 年,官山林场有林地面积2.79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6.59%,活立木蓄积量6.11 万立方米,年培育各类苗木80 万株,年接待游客5 万多人(次)。昔日荒凉的官山变成了如今旅游养生的好去处。这里森林茂密,生态宜人,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盛夏时节,去官山森林公园,遥望滚滚林海,绿波荡漾,漫步林间小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微风拂面,40 多年前那场持续7 年的万人大会战,犹如昨天。那每片树叶上滚动的晶莹的露珠,如同当年数万泾川人民挥洒的汗水。

官山林场,已成为甘肃省第一个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立了植物园,修建了纪念馆。每当孩子们走进这里,认真阅读和思考当年荒山变林海的惊天壮举,那挥汗如雨的人们,那战天斗地的场景,使他们的幼小心灵受到震撼,也从中得到启迪。

走进官山林场,可以看到这里有一座由1992 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亲笔题名“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的纪念碑。凡是来到这里的游客们,都会到纪念碑前,默念碑文,拍照留念。他们心中油然而生敬意,无不为之感叹。可以说,泾川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泾川人民坚持不懈造林绿化的丰功伟绩,此碑为证,绿水青山为证。

抢抓机遇——旱塬变果园

泾川县属于全国苹果生产适宜区,近年来全县果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张,经济效益逐年攀升,这是抢抓果品产业建设有利时机取得的显著成果。泾川县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全省优质果品基地县”“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十强县”荣誉,“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从1986 年开始,全县上下深化县情认识,形成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坚持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实施“以果兴县”战略,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建园,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2019 年全县果园面积累计达到36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7 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6.5 万吨,产值10 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000 多元。

目前,全县基本实现塬面果园适宜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形成南部塬区绿色果品创汇基地,北部塬区现代果业标准化管理基地,中部塬区生态果园基地,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推进了脱贫步伐,带动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每年果品采收季节,不管走到那个园区,看到的都是一片喜人景象,树上挂满红彤彤的苹果,一眼望不到边,果香四溢,果农在忙碌地采摘,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幸福感。泾川苹果以绿色无公害、色味俱佳,得到了海内外商家们的青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全县果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贮存、运输、销售、加工、服务等相关行业迅速兴起。全县已建成果品加工、贮藏、运销产业化龙头企业26 家,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8 万吨,183 家涉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1.6 万多人,发展果品营销组织210 多家,先后与全国20 多个省市的400 多名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逐步形成了营销服务网络体系。

飞云镇是全县果品生产发展起步较早的乡镇之一。全镇2019 年果园面积达到2.08 万亩,果品产量达到4.9 万吨,产值2.5 亿元,建成了依托312 国道和飞长公路沿线为主的两条果品生产经济带,连接家家户户果园,形成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创美好生活的良好势头。坡头、南峪等10 个村实现了果品产业整村推进,人均果品收入达到2 万元。民居住宅美观整洁,环境优美,坡头、南峪等村已经成为美丽富裕的小康村。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泾川农村面貌,而且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如今,他们已经不再是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在县城及周边城市购买了楼房,购置了小轿车,农忙时节,回乡务果,农闲时节,去城里生活,经常出外旅游,体验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泾川精神——典型来引路

春去秋来,严寒酷暑,泾川林草人为实现绿色梦而呕心沥血,奋斗一生,先后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

梁买子,高平镇原梁村党支部原书记、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任职期间针对全村缺水少林,水土流失严重,农户饲料燃料俱缺等贫困落后面貌,坚持30 年如一日,历尽艰难困苦带领群众造林绿化,彻底改变了全村面貌,为群众带来了福音,他的感人故事被编成戏曲《梁九品》,搬上舞台,传唱陇原大地。

魏玲娃,红河乡田赵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妇女,上世纪80 年代末,家中贫穷,生活困难,想在山后种植苹果树摆脱贫穷,但是山梁挡住了去路。于是她以顽强的毅力,和丈夫用三年的时间,锨挖肩挑,挖通了188米通往后山的山洞,人们称之为“愚公洞”,这位女强人被誉为“女愚公”,被林业部授予“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全国妇联、广播电视部、林业部授予“主人公”奖,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在她的精神鼓舞下,如今田赵村变成了休闲美丽的新农村,清澈的红河水从村庄旁边流过,绿树环绕,瓜果飘香。

王云,是泾川县自然资源局的一名工程师。1981年,他从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在林草业战线上默默奉献了近40 年,曾荣获甘肃省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全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奖励。他连续组织参加县上四次二类调查和五次一类调查工作,荣获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先进个人,省林业厅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第五次复查先进个人等荣誉。他勤奋钻研,爱岗敬业,经常性奔波在田间地头、梁峁沟岔,风里来,雨里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泾川林草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茜家沟流域治理总面积为53.7 平方公里,涉及高平、飞云、窑店三个乡镇。1980 年开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模式,累计兴修梯田3.2 万亩,植树造林3.3 万亩,修建各类水保工程1135 处,治理面积达到44.3 平方公里。创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1988 年荣获全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得国家嘉奖。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尚宝堂当选全国五届人大代表,他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坚持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路办学,使荒凉贫穷的茜家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绿化典型。

历尽艰辛,治山治水,勤劳朴实的泾川人无怨无悔,顽强拼搏治穷致富。是他们书写了这可歌可泣的绿色诗篇,川塬沟壑,记载了他们的显著业绩,泾汭两岸,叙述着他们的动人事迹。

“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这是泾川林草业发展彰显的无愧时代的泾川精神。

绿水青山——泾川大地换新颜

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开展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成绩辉煌。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绿水青山、鲜果飘香、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新泾川。从河岸到沟壑,生态林郁郁葱葱;从塬面到山台地,果树林集中连片,基本形成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有机连接、深度融合的生态经济型的绿色屏障。

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03.5万亩,发展果品基地36 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不足1%提高到2018 年的47.27%。全县沟壑水土保持林、川塬区农田防护林、河滩护岸林、村镇四旁绿化相联结,带、网、片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相配套,形成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林草产业快速发展。2019 年,全县果品产值达到10 亿元,人均果品收入3000 元;林下种植柴胡、板蓝根等中药材,养殖生态鸡产值达到2710 万元;带动育苗产业发展,产值达到2100 万元;每年来泾川的养蜂户达500 多家,每个花期出蜜量3000 吨左右。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的农村就业岗位数量众多,数以万计的群众从事果品生产、林下种养殖、苗木培育和森林抚育经营,林草业已经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保障粮食稳产丰产。受保护农田面积达到63.6 万亩,使全县90%以上的粮田得到绿色屏障庇护,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根据调查资料统计,20 世纪70 年代10年间全县粮食年平均总产量8.49 万吨,2019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47 万吨。

水土流失明显减少。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1.4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综合治理巩固效果较好的重点流域,有效地防止沟头的溯源侵蚀和沟岸扩张崩塌,基本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生态系统趋于平衡。通过实施防护林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封育管护措施,改善了生物生境,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增加,逐渐形成乔灌及针阔相结合的混交林,一些阔叶树种及少量针叶树种如臭椿、河北杨、侧柏、油松进入演替层和主林层,促使森林植被逐渐向针阔混交林顶极群落方向发展。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转向良性,种群逐渐增多,如狐狸、黄鼠狼、猫头鹰、野鸡、老鹰、布谷鸟、啄木鸟、灰天鹅等开始重返森林。

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强了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根据全县40 年的气象资料相关因子变化统计分析,2016 年较1978 年,降低风速16%,降低蒸发量16.5%,气温年较差缩小1.1 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增加3.3%。

泾川已成为蜚声全省和全国的造林绿化先进典型。先后荣获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1978—2000 年)先进集体、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2002 年7 月13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泾川人的自豪》。

猜你喜欢
果品全县造林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