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中医角度浅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

2021-03-27 04:27张家恺梁爽周波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750004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75000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4
江西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气候肺炎疫情

★ 张家恺 梁爽 周波.3(.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银川 750004;.银川市中医医院 银川75000;3.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银川 750004)

2019年12 月,武汉市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并迅速蔓延全国多个地区。中国科学家将此次疫情的病因确定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2019新 型 冠 状 病 毒(2019 novel corona virus,2019-nCoV)”。2月8日,中国官方将本次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该病毒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同日WHO也宣布,“COVID-19”为这一病毒感染导致疾病的正式名称[1]。

目前,除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外,现代医学尚无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方法,数年来,祖国医学多次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期间,以及在抗击H1N1及H7N9禽流感病毒、MERS病毒、EBOV病毒等所致疾病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做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同样,在本次疫情中,运用中医药所特有的清热解毒、芳香辟秽、宣肺透邪、通腑泄热、清心开窍、凉血活血、益气养阴等治法,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缓解症状、恢复患者脏器机能、清余邪而复正气等作用,在优化临床疗效、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病率和病死率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1 认识病因

在现代医学来说,本次疫情病因明确,为SARS-CoV-2病毒;在中医来说,当属“疫毒”范畴。《难经正义》载,“疫者……遍相传染者是也,乃天地沴疠之气”,沴,《说文解字》谓:“水不利也。”即水流遇到阻碍而不顺畅之意,引申为相违,互相冲突、矛盾的意思,当天地间的气候与本应有的气候出现相悖的变化,就会出现乖于正常的疠气,此“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记载的,“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也就是说,时与气相应的是顺,不相应的是逆,逆就会发生反常的变化,反常的变化就会导致病殃。笔者查询了武汉2019年12月份的天气记录,发现当月10 ℃以上超过二十天,且平均气温较去年同月高出4 ℃,属于暖冬气候。《温病条辨》中吴鞠通自注曰:“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其描述的反常气候状态与上述武汉地区的气候变化有相类之处。因此,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病因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责之于气候的反常变化。

2 浅析病邪性质

2.1 病邪性质 主要是湿邪导致温疫发生的外因是疫疠毒邪,主要是在反常及灾害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疫疠毒邪从性质上分,雨湿偏盛、性偏湿热,暑热偏盛、性偏燥热,结合此次疫情,其病邪性质应以湿邪为主。浅析如下。

2.1.1 从外部环境论湿邪 《温疫论》曰:“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武汉别称“江城”,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号称“九省通衢”,市内江河阡陌、湖滨星罗,有“千湖之城”的美誉,但水光潋滟,固然秀丽,却也造就了此地水湿氤氲的气候特点,并且查询天气记录可知,12月后半月,武汉多是阴寒湿冷的天气,尤其淫雨霏霏缠绵近旬,这使得本就潮湿的武汉气候更加湿冷。这是本次发病的外部因素。

2.1.2 从体质因素论湿邪 2019为己亥猪年,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述,甲己化土,己数六,为阴,故知2019年中运为土运不及。《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载:“己亥岁……岁运之化,卑监之纪,是谓减化……邪伤脾也。”因此,在这一时节,人体的中焦脾胃之气会因天地间时令气候的特点而偏于不足,脾虚便易生湿,与外界本有之湿同气相求、内外相引,就会出现湿邪为患的症候。这是本次发病的体质因素。

2.1.3 从“因发知受”角度论湿邪 清代医家钱潢曰:“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根据发布的第五版诊疗方案[3],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初起有发热、乏力、干咳、鼻塞、腹泻等表现,且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这都符合湿邪致病的特点:邪袭肌表、正邪交争而发热,但是仅为低热,属于湿邪之身热不扬;脾主肌肉,四肢的运动轻巧全赖脾之清阳充养,若湿邪外滞经络、内困脾土,则会导致肢体乏困无力,并且,脾湿不运、直趋肠道,会导致腹泻的发生。

综上所述,综合外部气候因素、人体受气候影响而呈现的体质因素,以及发病后出现的临床表现来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病理因素为湿邪,即“湿毒疫”。

2.2 病理因素 以湿邪为主,但有兼寒、兼燥的特点湿邪有寒湿和湿热的不同,本次疫情发生于冬季,虽是暖冬,但仍以寒冷为主要气候特点,并且临床表现也毫无热象的痕迹。杂病重脉,温病重舌,笔者检索相关病例资料[4-7],发现舌苔以白腻苔多见,而少数苔腻微黄者不是素体蕴热、湿热内伏,就是病程迁延、湿郁化热,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本病之湿邪的性质应偏于寒。

患者的临床表现中,重要症状之一是干咳,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本病还有兼燥的特点。2019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阴相火在泉,结合天气记录可知,武汉7月以来气温偏高、降水极少,这就为“伏燥”致病埋下隐患,有学者认为[8],本次疫病的主要病因是伏燥在先,寒或湿寒居后,长期的温燥气候,导致温燥之邪久伏于肺。还有学者认为[9],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土本能伏火,土虚则伏火无力,火气外泄则化燥伤肺,故本病具有“燥湿相兼”的特点。

综上所述,本病以湿邪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并有兼寒、兼燥的特点。

3 病位分析

本病病位主要在肺卫与脾,并与胃和五脏皆相关。寒湿之邪夹燥侵袭,肺卫受邪,脾湿内盛,内外相引,表现为肺卫失调,以及脾湿症状,即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肺经“还循胃口”,脾胃互为表里、位置相邻、经络连属,因此可累及于胃,导致脘痞胸闷、呕恶上气等心下胃脘气机不调的情况。虽然他脏功能失常所致症状不作为本病的主症,但无论从五行生克制化,还是经络相互联络来说,都有受到牵连的生理和病理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患者会出现心肌酶异常、肝肾功损伤等原因,而最新的五版诊疗方案[3]也明确指出,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会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

4 治疗

笔者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3]与相关文献资料[1,8-10],再参合个人体会来浅谈本病的治疗。其中辨证分型部分遵五版诊疗方案[3](分为寒湿郁肺证、疫毒闭肺证、内闭外脱证和肺脾气虚证),方药部分主要整合了笔者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思考部分主要叙述本人的些许浅见。具体如下。

4.1 中药治疗 分四期治疗 (1)初期——寒湿郁肺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治则治法:解表祛湿,宣肺透邪。推荐处方:苍术15 g、陈皮10 g、厚朴10 g、藿香10 g、草果6 g、生麻黄 6 g、羌活10 g、生姜 10 g、槟郎 10 g。其他方剂:藿朴夏苓汤、羌活胜湿汤、神术散等。

思考:本病乃寒湿疫毒束郁肺卫,因而表现为一系列肺卫失常的症状;腠理疏松,寒湿之邪自肌表入侵而内困脾胃,使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则胸闷脘痞、呕恶便溏等。舌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皆是邪袭肺卫,脾湿内盛之征。在治疗方面,瘟疫病“以驱邪为第一要义”,解表祛湿、宣肺透邪,争取邪尚表浅时能一鼓作气,逐邪外出,截断病程。用药时,不可一味苦寒燥湿,还可借助肺脏水之上源、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正如叶天士所谓“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另外,驱邪同时需顾护气阴,姜良铎[11]教授认为,宣上、畅中、渗下分消走泄必以顾护气阴为前提,不可只攻邪而不顾正气。但考虑到湿邪为主要致病因素,不能过用滋腻之剂,以防“润之则病深不解”。

(2)中期——疫毒闭肺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治则治法:宣肺通腑,清热解毒。推荐处方:杏仁10 g、生石膏30 g、栝蒌30 g、生大黄6 g后下、生炙麻黄各6 g、葶苈子10 g、桃仁10 g、草果6 g、槟郎10 g、苍术10 g。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其他方剂:宣白承气汤、麻杏甘石汤、达原饮、升降散等。

思考:若邪盛正虚,则邪气可由表入里、由卫入气,凡病邪已经离开卫分而尚未入营血,一般都认为邪在气分,气分是脏腑功能的体现,涉及范围极广,那么邪入气分时具体病位在哪儿呢?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也说过,“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由此可见,疫邪由卫表继续深入,首当侵肺,表现出一派肺热壅盛的症状。在治疗方面,宜宣散肺中伏火,同时注重通腑泄热,因为肠热可上熏于肺,而腑气得通,则热随便去,釜底抽薪,使肺热得以松解,肺热叶焦的状态得以缓和。并且疫毒从口鼻而入,阳明胃、大肠是其顺传出路,故早用和正确应用下法对于防止疫病传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9]。此外,除了用麻黄、石膏等宣肺清肺,用大黄、栝蒌等通腑泄热外,还应注意湿邪这个主要矛盾和热壅血瘀的因素,佐以祛湿、化瘀之品。

(3)重症期——内闭外脱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治则治法:开窍醒神,开闭固脱。推荐处方:人参15 g、黑顺片10 g先煎、山茱萸15 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其他方剂: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四逆汤、“凉开三宝”等。

思考: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载,“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已是“逆传心包”,内闭心肺的危重时期,肺主气与心主血脉的功能严重受损,因而出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甚至需要辅助通气。阴阳俱衰,病情凶险,随时有亡阴亡阳的恶化可能,一旦内闭外脱,当以回阳救急汤、四逆汤、黑顺片等补固阳气为先,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只有顾护住了阳气这一“生命之火”,才能留得一线生机。如果神志昏寐,还应就其寒热不同,急予苏合香丸或“凉开三宝”以开窍醒神。

(4)恢复期——肺脾气虚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治则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湿。推荐处方:法半夏9 g、陈皮10 g、党参15 g、炙黄芪30 g、茯苓15 g、藿香10 g、砂仁6 g后下。其他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竹叶石膏汤、生脉散等。

思考:此时患者疾病初愈,处于大邪已去,正气未复的状态,肺脾之气亟待恢复,未尽余邪亦当尽逐。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脾胃居中州斡旋气机、化生气血,因而此时应尽快恢复肺脾功能,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但切忌峻补,否则非但不能补气,反倒有碍于脾胃清阳生发舒展,即所谓“虚不受补”。另外病程中热淫于肺、灼伤肺阴,因此在补气的基础上可以稍佐润燥生津、滋养肺阴之品,但亦须遵照上述切忌滋腻的原则。而未尽之余邪,主要是缠绵难愈的湿浊不化,可以用甘淡渗利、燥湿醒脾的茯苓、砂仁、藿香之类予以祛除。

5 预防

5.1 自身做好防护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疫毒之邪多从口鼻吸受,并且科学研究表明,SARSCoV-2病毒多经过口鼻黏膜入侵人体,所以一定要在人多聚集处和封闭空间内严格戴好口罩,筑好防止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其次,提高身体免疫力是防止被感染的重中之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情志和作息,饮食不能过饱,否则气血被撤向体内,不能固护于外,情志要轻畅积极,作息要规律有序,以防自耗气血。另外,一旦有相类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医疗机构,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和影响他人。

5.2 中医药防护方法 (1)中医运动养生疗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对于调整阴阳、导引气机、疏通经络、激发人体正气等都有极好的作用;(2)中药香薰疗法,即佩戴香囊,将一些具有芳香开窍作用的中草药研成细末,装入囊袋后佩戴,起到清新空气的作用,周仲瑛教授也建议疫情期间大众可以佩戴香囊,推荐处方:藿香10 g、苍术10 g、白芷10 g、草果10 g、菖蒲10 g、艾叶10 g、冰片5 g,能起到“芳香辟秽、化浊解毒”的预防功效[12]。

6 总结

近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一致抗疫,中医药此时更是责无旁贷。中医治疗时,既注重全局的运筹帷幄,也善于根据局部特点用药遣方。虽然说瘟疫的特点是“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但各人有体质不同,感邪有深浅之异,即使同一人在疾病不同阶段也呈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因此也需要辨证论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整体观念也贯穿在本次疫情治疗的各个环节,五运六气、五行生克制化、阴阳消长制衡无不是整体观念的体现。总之,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作为中医人无论何时都不能丢掉这两个根,否则,中医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以上就是本人对本次疫情从中医角度的一点浅见,学识浅薄,智不能周,文中疏漏之处还请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气候肺炎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战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