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成用茅根赭石止衄方治儿童鼻衄食火血热证经验

2021-03-27 04:27郭雨薇崔文成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500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医医院济南500
江西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赭石降气虎杖

★ 郭雨薇 崔文成(.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500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医医院 济南 500)

鼻出血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是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见单侧,也可见于双侧,有反复间歇性出血、亦可持续性出血,症状有轻有重。治疗不及时,出血过多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反复出血可造成贫血,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发育。

崔文成教授是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名中医药专家,2019年山东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山东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运用茅根赭石止衄方治疗儿童鼻衄食火血热证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儿童鼻衄的病因病机分析

清代医家高秉钧言:“鼻衄者,或心火、或肺火、或胃火……有因六淫之邪……有因七情所伤……有因过食膏粱积热而致者。”可见,鼻衄致病因素众多,临床常由内因、外因共同致病[2]。

1.1 外邪侵袭 儿童为纯阳之体,阳气旺盛,生机蓬勃;形气未充,藩篱疏薄,皮毛不固,易受外邪侵袭。《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咳嚏鼽衄鼻窒”,《灵枢·口问》诉:“口鼻者,气之门户也。”外界气候炎热,火热之邪侵犯鼻窍,可致鼻衄[3]。大气的温度、湿度,异常的气候变化等也可影响本病的发生。

1.2 脏腑功能失调 鼻衄的内因以实证为主,见于肺热、胃热、肝火、心火。鼻为肺之门户,热邪犯肺,则血气俱热,肺气上冲于鼻,血随气出,发为鼻衄。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饮食不节,喜食肉类、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脾胃运化不及,乳食积滞,食积化热,热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致鼻中衄血[4]。肝胆之气经脑髓与鼻相通,儿童“肝常有余”,任性执拗,肝气郁滞化火,通过脑窍流入鼻窍,致鼻衄发生。心主血脉,儿童“心常有余”,心火亢盛,血随热涌,迫血妄行于脉外,发为鼻衄。

2 儿童鼻衄食火血热证辨治思路

《宣明方论·小儿门》提出:“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曰:“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春末夏初之季,五行属火,阳气旺盛。风热病邪易化火动风伤阴动血,易出现衄血[5]。

《内经》云:“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由于当今饮食结构的变化,多数儿童饮食习惯不良,过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往往体内湿热较重。王孟英:“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血溢论》云:“小儿诸溢血者,由热乘于血气也。”

导师认为人体能量的来源有接受阳光照射的能量,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传导的能量,饮食温度高于体温时带来的能量,人体自身产生的热能,各种医疗手段补充的能量,等等。春夏季小儿鼻出血多见,是由于自然界阳气旺盛,春末夏初多食樱桃、荔枝、芒果等高热量瓜果,使儿童体内阳气亦偏盛。《金匮钩玄·卷一·火》诉:“气有余便是火”,火盛迫血、灼伤鼻络而妄行,形成鼻衄食火血热证。

3 治法方药

鼻出血治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刘完素认为大凡疾病多因火热而起,治疗应多用寒凉药物。明代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的治吐血三要法 “宜补血不宜伐肝,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不宜降火”亦可用于鼻衄的治疗。明代医家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诉:“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6]

导师治疗儿童鼻衄食火血热证,以凉血降气、泻火消积为法,用茅根赭石止衄方疗效显著。茅根赭石止衄方由白茅根15 g、煅赭石30 g、芦根10 g、虎杖15 g、连翘10 g、金银花10 g、炒栀子10 g、黄连3 g、当归9 g、白芍9 g、淡竹叶10 g、生地黄10 g、醋鸡内金3 g、焦山楂10 g、生甘草3 g组成。方中君以白茅根凉血止血。白茅根味甘性寒,入血分而凉血止血,尚能清热利小便,透邪生津。臣以煅赭石降气,虎杖泻火通便。煅赭石为铁矿石类重镇之品,苦寒,入心肝血分,有凉血止血之效,又善降气、降火,尤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虎杖泻火通便,取“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意。叶天士《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因心主血脉,心阳偏盛或邪热内蕴,都会导致血热而脉流急迫,因而出现衄血证,张仲景治疗此种火热之证,不直接泻心,而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通泻大肠,祛邪热以达降心火之功。因大黄泻下之力过于峻猛,故针对儿童可用虎杖代替,既可起到泻火通便之效,又不至泻下太过。佐以鸡内金、山楂消食导滞[7];当归、生地黄、白芍行血清热,方取“四物汤”之意,活血行血而不伤血;竹叶、芦根、连翘、金银花、栀子、黄连清热解毒,清三焦之热。使以生甘草清心火、利小便,给火热以出路。配合竹叶、生地等有“导赤散”之意,清泻心经火热,使其通过小便排除体外。诸药合用,凉血降气、泻火消积,导赤清热,共奏止衄之功。

患儿发生鼻出血时,往往会引起患儿及家属紧张、恐惧,若鼻出血反复发作,会给患儿的身心发育及家庭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应当及时治疗,并对患儿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努力安抚情绪,尽量避免惊吓[8]。小儿鼻衄因外感六淫及疫疬之邪者少见,多因小儿不节饮食,过食肥甘食物及高热量瓜果,食积化热而诱发。《内经》强调:“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故导师治儿童鼻衄强调清淡饮食,不过食肥甘“若要小儿安,需耐三分饥与寒”,重视小儿的饮食调护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根本。

4 验案举隅

患儿王某,女,山东济南人,9岁。于2019年4月1日就诊。主诉:反复鼻出血半年,加重2天。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鼻出血,每日双侧鼻腔不定时出血,日出血量5 mL左右,曾在多家医院诊疗。2天前又不定时鼻出血且加重,每日出血量达10 mL,现症见:精神可,无发热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好眠躁,大便干、2~3日1行。查体T:36.3 ℃,咽红,双侧扁桃体红肿,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96 次/分,律齐,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有力。血常规示:白细胞8.03×109/L,红细胞体积分布36.40 fL,红细胞压积37.10 %,平均红细胞体积83.70 fL。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10.8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70 s,纤维蛋白原2.43 g/L,国际标注化比值0.93,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96.90%,凝血酶原比率0.93。西医诊断:1.鼻出血;2.咽炎。中医诊断:1.鼻衄(血热证);2.积滞病(胃热灼阴证)。治法:凉血降气,通便清热。方拟茅根赭石止衄方加减:煅赭石30 g,白茅根15 g,虎杖15 g,桑白皮10 g,芦根10 g,连翘10 g,金银花10 g,生甘草3 g,焦山楂10 g,醋鸡内金3 g,生地黄10 g,淡竹叶10 g,炒栀子10 g,黄连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忌食辛辣,少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宜多食蔬菜、瓜果。

二诊:2019年4月8日,服用7剂后症状较前无明显好转,现仍双侧鼻腔不定时出血,日出血量5 mL左右,余无明显不适,纳可眠安,小便可,大便2~3日1行,质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尿常规示:潜血(+-)。肝、胆、胰、脾、肾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上方去虎杖、桑白皮、淡竹叶、芦根,将生地黄加量至24 g,加黄芩3 g,酒大黄6 g,白芍30 g,夏枯草15 g,血余炭10 g,藕节炭10 g,生侧柏叶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其调畅情志,节制饮食,适度活动。

三诊:2019年4月15日,再次服用7剂后,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现偶有鼻出血,每2~3日1次,出血量约5 mL,余无明显不适,纳可眠安,小便可,大便2~3日1行,质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上方将酒大黄换成生大黄6 g,加紫草6 g,水牛角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四诊:2019年4月22日,服上方后未再出现鼻出血,纳好眠安,大便偏干,1~2日1行,余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滑。宜食疗为主,以巩固疗效。导师认为治病不仅仅是治“病”,还要治“人”,强调军事化管理:1.早晨六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半入睡。2.少食鱼、虾、肉、蛋、奶,少食主食,多食蔬菜,保证每天食500~750 g蔬菜。3.做饭不喂饭,错过用餐时间不给饭。4.睡前2 h不吃饭不喝水。5.适度锻炼。6.睡前家长多鼓励表扬孩子,保持心情舒畅[9]。

按:此例患儿长期反复鼻出血是因血热迫血溢出鼻络,纳可,大便2~3日1行,质干,舌苔黄腻,脉滑有力均是胃热积滞的辨证要点。反复鼻出血半年,病程长,火热耗伤阴血而虚实夹杂。虽烦躁急怒,治宜降气补血不宜伐肝,以免伤及阴分而血虚;血热不能单纯止血,宜清心火除血热以防血妄行;气有余则是火,降气可降火,不能骤然降火,以防苦寒折中。初诊用茅根赭石止衄方未效,乃病重药轻之故,二诊、三诊逐渐加用生地、大黄、水牛角等,历经3周,方得收效。

猜你喜欢
赭石降气虎杖
紫苏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白前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给人生染一抹赭石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虎杖叶胶囊中2种成分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建立
自拟疏降和胃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9例临床观察
虎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