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云西运用扶阳法治疗阴暑病经验

2021-03-27 04:27翁卓凡王朝军纪云西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0053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000
江西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羌活藿香桂枝

★ 翁卓凡 王朝军 纪云西(.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0053;.浙江省中医院 杭州 3000)

阴暑,在中医学典籍中又名“夏月感冒”“静暑”“避暑”“内伤夹暑”等。“暑”为六淫之邪,为夏季主气,具有鲜明的季节特点,亦与寒、湿等邪气联系密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风扇、冰箱等制冷器广泛普及,贪凉饮的生活方式日见不鲜,阴暑病的发病率呈现日渐攀高趋势。目前,对阴暑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治等方面虽有一定论述和报道,但仍有相当的内涵有待挖掘,临床因证分析及诊疗尚不十分完善。故笔者试从阴暑病的历代研究、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纪云西教授运用扶阳法治疗阴暑病之临证经验,以飨同道。

1 阴暑的命名

张洁古的《此事难知》云:“动而得之曰中热,静而得之曰中暑。中热者阳证,中暑者阴证。”朱丹溪《丹溪心法》云:“日中劳役而得者为中暍,避暑深堂而得者为中暑。中暍是阳证,中暑是阴证。”可见最早并无阴暑一词,据其内涵应属暑证范畴。暑分阴阳二证,从其中衍生出“阴暑”的命名首见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其为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治犹冰炭,不可不辨也。”又言:“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由此正式提出了“阴暑”之病名,并沿用至今。

2 阴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阴暑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阐述。张洁古云:“若静而得之者,如安逸之人,乘凉于大厦高堂、凉亭水阁,一时阴寒之气遏郁,周身之阳气不得舒越……此是夏月感寒病。”此为外感阴寒之邪,郁遏表阳升发致病。张景岳也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慎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若纳凉不慎则易致风、寒、湿三邪侵入机体,阴邪抑遏卫阳而致病。张景岳还指出:“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痢、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是亦阴暑之属也。”生冷之品直伤脾胃阳气,致脾胃运化、受纳失职,清浊相干,直下魄门,此亦为暑伤脾胃,属阴暑范畴。章楠《医门棒喝(初集)》云:“或值时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而成阴暑之证,是暑而偏于湿者。”素体阳虚者,多命门火衰,又兼外感湿邪困脾,阳虚湿盛而致病。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纪云西教授认为阴暑病其发病的宿因多为久居阴湿之地纳凉,或大汗后即以冷水沐浴,或嗜食寒凉之品如冷饮瓜果等,或单衣少被致冷气直入,或频繁出入空调房、寒热不调,或素体阳虚阴盛湿重等。夏三月,天地气交,烈日炎炎,肌表腠理疏松,汗孔大开,若纳凉不慎、过食生冷,易致寒湿阴邪乘虚而入,抑遏卫表,使周身阳气不舒,或直中脾胃,使阳气受损、中土不温,寒湿困阻中焦,致阴阳交感阻塞,阳气不得归于本位。

3 阴暑病的临床表现

基于阴暑病阳气不展或不足、阴邪内盛的病机,患者临证多见怕冷、周身不暖、少汗或无汗、便溏、舌淡之象。若为阴邪遏表者,还可见发热寒战,头身困重疼痛,周身关节酸楚,时咳唾沫痰或涎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或濡;若为生冷伤中者,还可见腹痛暴作而泻,脘腹冷硬,恶心泛吐,纳少乏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若为素体阳虚湿盛者,还可见胸闷,身困,口泛清涎,纳呆,胃脘闷胀不舒,久泻,关节屈伸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

4 阴暑病的中医治疗

目前对阴暑病的中医治疗有一定的研究和论述。临床治疗此病以香薷散、藿香正气散加减较为常见。张龄元[1]认为,香薷、藿香为“辛温解暑药”,其解暑机制建立在达郁、祛湿、散寒的基础上;林丽花[2]用加味香薷饮治疗阴暑证也有确切疗效;王凤岐[3]提出藿香生姜粥(藿香15 g,生姜15 g,粳米150 g,白糖15 g)为阴暑食疗良方。又有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者,如岳妍[4]主张用理中汤温中化湿联合微生态制剂调整宿主肠道微生物群,明显改善阴暑症状。此外亦有配合针灸疗法,如徐纬[5]运用盘龙刺配合背俞穴走罐治疗阴暑证,有效率达90 %以上。

针对上述阴暑病阴邪遏表、寒湿困中、败伤阳气、阴阳失交之基本病机,纪云西教授临证常以“扶阳祛湿”法治疗,以扶阳抑阴、开表祛湿。“扶阳祛湿”法以郑卢医学中的“桂枝法”及“藿香法”为主法,并糅合了九味羌活汤。其基本方为:桂枝、生姜、藿香、半夏、羌活、苍术、防风、白芷、川芎、细辛、黄芩、炙甘草。阴暑病者阳气郁遏,或脾阳败伤、湿困中宫,阴阳上下交通之圆运动紊乱,阴阳二气无法交合,故先以“桂枝法”为先导祛邪开路,疏通阴阳交感的道路,通达内外,易进易出。其中桂枝与生姜同气相应,能调周身之阳气,解表温里,奏以阳散阴之效。引发阴暑病之诸邪中,尤以湿邪重浊缠绵,故合以“藿香法”香通脾胃,升清降浊。其中藿香内醒脾胃、外通皮毛,得降逆通卫之半夏化湿和中,使上通而下达。张洁古所创九味羌活汤素有“解利神方”之称,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6],故本法以此为主方宣发卫阳,通达经络,驱阴邪外出,又止郁热。其中羌活为治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苍术制土泄水,细辛、白芷、川芎分治各经。以上诸药配伍,共奏匡扶阳气、祛风散寒除湿之效,“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也。此外,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关节屈伸不利与肾关系密切。因此纪云西教授对于阴暑病人中素体阳虚、筋脉拘急者,又常加制附子、干姜之辛热对药以培坎中真阳,温扶先天元气。

5 验案举例

孔某,男,31岁。2019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反复左头胀痛昏沉2年余。自觉左头胀痛、昏沉,反复两载余,似若中痧,自诉常觉中暑,汗出则舒,伴有恶心泛吐,平素汗少,时感神疲乏力,健忘,无明显腰酸腿软,胃纳一般,更衣便溏,舌红、苔白厚腻,脉轻取紧、重按滑。既往有高尿酸血症病史。诊断为阴暑病。辨证:阴邪遏表,寒湿阻滞中焦,阳气亏损。处方:桂枝10 g,防风10 g,羌活9 g,白芷 10 g,苍术 9 g,姜半夏 9 g,干姜 10 g,藿香 9 g,佩兰9 g,石菖蒲10 g,肉豆蔻9 g,草果 6 g,藁本9 g,鹿角霜15 g,独活10 g,乌药10 g,小茴香6 g,吴茱萸5 g。12剂。日1剂,水煎,早晚2次饭后温服。患者服药后诸症好转。

按:仲冬景气肃,并非暑邪当令之时,患者自言常有“中暑”岂非怪哉?实则此案之“暑”即属于上述阴暑病之范畴。风寒湿三邪相搏,在上则抑遏卫表,壅蔽清道,致阳气不舒,气血不通,故见头痛、头昏、汗少;在下则阻滞中焦,败伤脾阳,致脾失健运,胃气上逆,故见便溏、恶心、泛吐。寒湿困中又致阴阳交感阻塞,清阳不得向上濡养头窍而致头痛。故本案处方中先以桂枝解表温里,疏通阴阳交感道路,使内外通达,易进易出。藿香、佩兰化湿醒脾,合降逆燥湿之姜半夏则上通而下达。羌活、防风、白芷、苍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共奏开表祛湿,兼清郁热之效。藁本、独活为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要药,又合石菖蒲、草果增祛湿之力。患者而立之年,本为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之时,却长久为阴邪所扰,阳气受损,故酌加辛温药温补元阳,其中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乌药、小茴香温肾散寒,肉豆蔻、吴茱萸暖脾温肾、涩肠止泻,使阳气得复,阴邪得化。

6 小结

雷丰《时病论》云:“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凡病暑,阳暑不多见,而阴暑居其八九。”盛夏炎炎,人们多喜凉饮冷,殊不知过度贪凉,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为阴邪所侵,病从中生。在“空调病”激增的当代,认识并防治阴暑证,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羌活藿香桂枝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广藿香和土藿香不一样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羌活
桂枝香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野生药材羌活驯化高效育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