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在冠心病心阳虚证治疗中的应用❋

2021-03-28 22:02刘雯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阳桂枝汤心痛

刘雯雯, 龚 轩△

(1.长江大学医学部,湖北 荆州 434023;2.广州辅心堂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511458)

由《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可知,现阶段国内心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患者为2.9亿,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CVD死亡率据各病因之首,居民疾病构成的40%以上[1]。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因45.01%为心血管病,城市为42.61%,且CVD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状态。现今治疗冠心病多采用介入治疗和旁路移植术2种方式,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患者植入支架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部分患者即使规律服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其胸闷乏力症状仍无法得到有效缓解[2]。中医学讲求“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近年来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临床复发率、病死率低且副作用少,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3]。中医学认为心阳虚衰、邪气入侵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属正虚标实,而桂枝汤可温补心阳,和营通痹。本文在使用桂枝汤的基础上探讨冠心病的辨治,以期对冠心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1 心阳虚的成因与辨治

1.1 正虚标实可致心阳虚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阳微阴弦”的理念,主张阳气亏虚是导致胸痹心痛的重要病因病机。“阳微”是指脏腑功能衰微,气血阴阳生化不足。正虚之处即为容邪之处,正虚则邪气上乘,胸痹乃成。“阴弦”是阴寒邪盛,指痰浊、水饮、瘀血内停之征。《丹溪心法》记载:“心虚而停水……心不自安。[4]”刘渡舟在论苓桂剂时指出:“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不能降服下阴,则使寒水上泛。[5]”《素问·调经论篇》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故寒栗。”只有心阳虚而没有阴邪上犯,也不会形成胸痹,正所谓“以其阴弦故也”。

无论是气血阴阳的亏虚使病邪直入,还是痰浊瘀血停留日久,使正气亏虚,都说明正虚和邪实均能致心阳虚,同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在临床上,心阳虚多表现为心悸,而邪实内侵多表现为心痛甚,是以“不通则痛”。在致病过程中相辅相成,先后为序。

1.2 桂枝汤对心阳虚的作用

六经之中太阳为表,其经络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脏腑与肺对应。太阳病多指外邪入侵、邪正交争属表证。少阴为太阳之底,其经络为手足少阴二经,脏腑以心肾为主。少阴病多损及心肾,阳气虚衰属里证。且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太阳误治在先,少阴虚衰在后,太阳少阴二者的联系与“卫出下焦”理论有关。正如《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因此卫弱者常见于心肾阳虚之人。阳气不足,水火不济,“气上冲”是心阳虚的外候。《难经》提出:“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6]。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 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代表方[7]。《本草求真》言桂枝“入肌表,兼入心肝”[8],能温通心阳。桂枝汤中桂枝解肌发表;芍药益阴敛营;生姜助桂枝解肌,暖胃止呕;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炙甘草之用是为佐使。各药相和,有“善补阳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9]之功。从张仲景和历代医家的研究与实践中得知,桂枝汤能温补心阳,在治疗虚证时疗效佳,对当今治疗冠心病心阳虚证具有指导意义。

2 桂枝汤在冠心病心阳虚证中的运用

2.1 阳虚水寒上泛可与桂枝汤

心阳作为一身阳气之主,主要体现在对水液生成与运行的宏观作用[10]。肾主水制阴,蒸腾水液,肾阳对水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蒸腾和输布的排泄上。心阳本肾阳,二者可以互相影响,阳虚于下则不能制肾水,肾水内动,复得入内之寒邪相助,水寒上泛而冲阳位,导致水气上冲。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或气上冲之感,为病人自觉症状[9],此为“其气上冲”的情形。患者素有肢冷畏寒、自汗、胸闷气急、心悸、恶心呕吐、舌淡、苔白滑或腻、脉沉细或沉迟等表现。刘渡舟指出:“水气上冲, 实乃与心、脾、肾三藏阳气之虚有关,而尤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为前提”“心阳虚衰又为发病的关键”,此乃握要之语[11]。治当内外兼施,灸药结合,既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温经散寒,又内服桂枝加桂汤来调和阴阳,平冲降逆,温阳下气。桂枝加桂汤由桂枝汤重用桂枝而成,桂枝加桂汤中桂枝合甘草为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 能补益虚损之心阳;桂枝用量近倍于白芍1倍,其下气、通阳散结作用更为突出,平冲降逆,治下焦阴寒之气的上逆上冲、阴来犯阳[12]。徐灵胎曰:“重加桂枝, 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证,此方可增减用之。[13]”若偏肾阳虚者加附子;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心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此方现多用以治疗外感、充血性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等。

2.2 正虚血瘀可与桂枝汤

冠心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正虚、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大幅减少,是冠心病发生的基础,所以应注意气血阴阳的补益[14]。孙思邈《千金要方》言:“人五十以后,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减退也。[15]”《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故为心痹。[16]”心为君主之官,是阳中之太阳,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之用均赖于心阳的温煦推动,推动血行、充盈血脉、滋养其他脏腑都依赖于心气的推动。由此可知,心气和心阳在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生化中起着核心作用。若心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津血停聚而成血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14]。《素问·调经论篇》中云:“阳虚则外寒。”此时心阳虚即成,心功能受损,肢体出现寒象,冠心病症状便会日益加重。在治疗阳虚致瘀而成的冠心病时,温通心阳是为首要,气行则血行。心阳不足时主要表现为心悸,心胸憋闷,形寒肢冷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正虚又以肾元亏虚为要,刘志明认为肾元匮乏是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素,并提出冠心病以“肾虚血瘀”为关键病机的认识,创立补肾为主、以通为养、兼顾祛邪的冠心病治疗三法[17]。因此,在运用桂枝汤温通心阳的同时,可加补肾之剂,以补为通, 通补兼施,此时可用制首乌。制首乌是何首乌的炮制加工品, 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功效[18]。《神农本草经读》曰其“久服长筋骨, 益精髓, 延年不老”[19]。又“阳微阴弦”是胸痹基本病机,故而宣通阳痹仍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胸痹应首重补虚,治疗之际还应标本兼顾,佐以化瘀、活血、理气等祛邪之法。

2.3 肝郁气滞可与桂枝汤

对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情志因素一直被中医所重视。人体一旦长期在不良精神情绪刺激下,便会导致肝藏血及疏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脉失养或痹阻而引发胸痹心痛[20]。就五行传变关系来说,肝属木,心属火,肝病及心为母病及子,故有“胸痹之为病,肝为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的论断,可见肝系在胸痹心痛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21]。《明医杂著》中有“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清其源也”[21]之论。《读医随笔》更是明确指出:“肝者……握升降之枢者也”[22],这表明情志抑郁可致肝郁,进而使心气不行,胸痹始成。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脉络瘀阻,痰浊瘀滞,阴寒内生,胸痹心痛乃成。此时可用疏肝泄胆、调畅气机、调情志郁结之剂,而桂枝汤便可助营卫之调和。《金匮方歌括》云:“桂枝振心阳,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而天日复明。[23]”桂枝辛温性发散,通阳化气而利血行,辅以白芍疏肝活血。《本草求真》认为白芍“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8]。李中梓在《本草征要》也提出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定痛 ”[24]。桂枝和营通阳,必用芍药以通之,二药合用发散收敛,相辅相成,更能引疏肝解郁之剂以入心,共奏通阳解郁之功。若脾胃不和可加玄参、石斛、黄精,亦有阴中求阳之意,而又能调理肺脾胃[20];另入茯苓、砂仁祛湿化浊,调和脾胃,养后天之本。若补益肾之元气可加桑螵蛸、山茱萸等补益固涩药,此方现多用于治疗隐匿性心脏病。

2.4 风邪伤阳可与桂枝汤

《诸病源候论》认为“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指出风邪是胸痹发病的重要因素[25]。《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言:“心,阳气也……冷热相击,故令痛也。[26]”《素问·调经论篇》云:“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凝则脉不通。”《圣济总录·心痛总录》言,心痛的发生与“从于外风,中脏既伤,邪气克之”有关[27],均说明胸痹心痛与感受风邪伤及胸阳且与邪实痹阻有关。长期处于气候异常变化、环境恶劣条件中,人体易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且尤以风寒之邪常见,其性兼他邪而犯心渗透,侵入心脉络。血脉凝滞而受风, 经络失用,经脉不通,心阳受损,心脉瘀阻,心痛引背,冠心病乃成。风性胸痹多为突发性、阵发性、放射性,与其善行数变有关。其临床表现为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放射至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苔薄白、脉弦。《伤寒论》第95条云:“太阳病……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此条论述太阳中风证,风邪偏甚,营卫失和,方用桂枝汤。徐大椿言:“提出邪风二字,见桂枝汤为驱风圣药。”桂枝汤便可为用。考虑到桂枝开表之力较弱,此时可适当使用辛温的祛风药。风药最早见于李东垣《脾胃论》一书,论述了风药具有发散郁热、升阳助补、行经活血、开郁气、燥湿化痰等功效。其气味辛薄,药性升浮[28],用以通阳宣痹,加强发散风寒解表之功。可入防风、荆芥,二者相辅相成,共达开腠理、发汗之功。正如《本草求真》云:“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8]”风药亦称“动药”,有“升、散、行、透、动”的特点,对治疗胸痹心痛并非单一作用,而是作用于疾病各个环节,多层次、多途径地发挥综合性的治疗作用[28]。

3 小结

胸痹心痛作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与标实相兼而行且贯穿始终,不可孤立开来。在治疗冠心病心阳虚证时,以桂枝汤温补心阳,而后进一步明确阳虚的具体脏腑和病因,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适时加减,和营通痹。桂枝汤的临床应用广泛,可涉及不同系统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通过对桂枝汤的化裁,包括药量增减治疗不同证候,其治法和常用药精简独到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今在经方指导下,辨证审因,适时加减,如此才能使中医治疗取得进步和发展。

猜你喜欢
心阳桂枝汤心痛
标点符号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心痛的感觉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