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策略分析❋

2021-03-28 22:02朱金凤洪玲玲侯海慧石薇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阳明运气脏腑

朱金凤, 洪玲玲, 侯海慧, 石薇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呼吸内科, 江苏 南通 226001)

现代医学中慢性咳嗽是指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的症状,且咳嗽时间大于8周而胸部影像无明显异常的咳嗽。通常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道反流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及变应性咳嗽[1],还有少部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诱发的咳嗽、心源性咳嗽及心理性咳嗽,极少一部分慢性咳嗽病因不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该病呈显著增多之势,且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易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佳。有些慢性咳嗽即使诊断明确,治疗效果亦欠佳,增加了滥用抗生素和使用激素的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亦造成较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因此,目前该病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独立病证,国内外相继发布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医文献很早就有咳嗽的记载。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明清时代,在长达千余年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并完善咳嗽病因病机理论、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使中医治疗咳嗽独具特色且疗效可靠。但慢性咳嗽因病因病机复杂,加之病程迁延,更因难以准确把握病机、证治规律不易掌握、选方用药等原因致疗效欠佳,即所谓“诸病易治,咳嗽难医”。所以正确辨别慢性咳嗽的中医病机,合理处方尤为重要。我们结合临床体会,分析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策略。

1 外感咳,察风邪

明·张景岳首推咳嗽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六淫邪气深重,或正虚邪气久留,可转变为慢性咳嗽。正气不足、寒邪留连在慢性咳嗽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咳嗽候》对于久咳论曰:“肺感于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清·程钟龄提出:“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而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风咳亦为外感久咳中的一种。“风咳”不仅指咳嗽病因之“风邪”,亦包含具有风邪致病特点的表现:咽痒即咳,速发速止,主要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风邪留伏于肺,遇外邪引发。而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寒、暑、燥、湿、风、火皆令人咳”,更重视“湿”邪。“脾湿而为痰”“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湿性黏滞易致久咳。外感久咳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肝、肾等多脏相关。治疗需根据六淫邪气的不同和涉及相关脏腑的差异,平衡扶正与祛邪。咳嗽剧烈、正气亏损明显,或本身正气不足的可适当敛肺止咳,防咳嗽日久更致正气耗伤,但需注意扶正不敛邪、祛邪不伤正,可选荆芥、防风、柴胡、白前、细辛、麻黄、桂枝等祛风散寒;半夏、茯苓、陈皮、枳壳、炒白芥子等祛湿化痰;党参、黄芪、麦冬、沙参等益气养阴;五味子、诃子、乌梅等敛肺止咳;风咳日久反复、咽痒即咳、速发速止的可加用当归、熟地养血祛风,蝉蜕、僵蚕等祛风解痉止咳。

2 内伤咳,明脏腑

外感久咳不愈或饮食、劳倦、情志等伤及脏腑,或与病理产物聚集等兼夹存在,影响气机功能失调及肺脏均可致久咳。《素问·咳论篇》记载了“五脏咳”,五脏咳除咳的临床表现,还有相应的脏腑功能失调,以及脏腑所属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如“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等。这类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或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犯肺所致。五脏咳久而不愈则传入六腑,发为六腑咳,同时有气机逆乱之症。如腑气上逆致咳而呕胆汁;气虚不固致咳而遗溺、遗矢。“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咳兼腹满,不欲饮食”,体现了“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思想,但“皆聚于胃,关于肺”。

清代名医黄元御用“一气周流”理论来解释人体正常气化圆运动。肝脾左升肺胃右降,脾胃土居中调度升降,心肺居上,肾居下,“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金水相生是人体正常气化运动状态。而木火刑金、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肾不纳气等气化失常均可引发五脏六腑咳。对于五脏六腑咳的治疗,《张氏医通》主张:脾咳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都气丸加麦冬、人参;胃咳异功散加蜀椒、黄连、乌梅;胆咳小柴胡加芦根汁;大肠咳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小肠咳桔梗汤加人参、茯苓、橘红、五味子;膀胱咳五苓散加人参;三焦咳《局方》七气汤加黄连、枳实,用之临床确有效验,证实辨五脏六腑咳病机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中,肺脾肾亏虚,肺失宣肃,脾虚痰湿内生,痰湿蕴肺,肾不纳气和肝气郁结日久,木郁化火、木火刑金致慢性咳嗽均为常见。《金匮要略》的薯蓣丸对肺脾肾亏虚久咳可发挥良好的补益肺脾肾、益气和营、润肺止咳作用;而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等治疗脾虚痰湿久咳每多获益;肾脏气阴亏虚,肾精不足致慢性久咳多选肾气丸、都气丸;黛蛤散、当归龙荟丸合泻白散等对木火刑金久咳可获佳效;而三焦不和、枢机不利、水饮内停犯肺之久咳,小柴胡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常可获奇效,关键在于辨明病位后精准施治。

3 审运气,辨六经

3.1 运气学说论治久咳

对于有些慢性咳嗽外感邪气特征不是特别明显,可结合辨运气格局、时令气候异常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五运六气主要讲气候、物候和病候的关系。《黄帝内经》有七篇大论论述五运六气,足见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天地阴阳气化正常,人气化亦正常;天地阴阳气化失常,能灾害万物,人易生病。《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记载:“岁水太过,寒气流行,水运太过,水寒射肺则喘息咳漱。”“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及“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等都会导致咳嗽。《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记载了“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可致咳嗽唾血,“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可致寒热喘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因此“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人”。陈无择制定了16首三因司天方,根据不同的运气格局调节天人关系。但天地阴阳的气化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天干地支甲子顺序进行推演,需对实际气候、物候、病候表现出来具体的“象”进行观察,从而辨别属于何种气化失司,即“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以达到司天、司人、司病症的目的。

3.2 六经论治咳嗽

六经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的概括,通过观察人体脏腑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辨证并非只适合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灵枢·经脉》说:“是动则病。”《伤寒杂病论》中六经病变致咳嗽的论述有很多,如“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为外寒内饮的咳嗽;“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为阳明中风热邪上逆、肺受热侵的咳嗽;“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真武汤主之”,此为少阴病阳虚水停、水饮犯肺而咳;“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此为阳郁四逆、肺气不利的咳嗽;“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此为阴虚、水热互结的咳嗽,体现了从六经辨治咳嗽的思想,无论三阳还是三阴经的病变,失治误治影响及肺均易治久咳。

3.3 运用顾植山“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论治慢性咳嗽

顾植山[2]认为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大特色,阴阳的概念首先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状态,强调的是动态、时态。《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三阴三阳的篇名叫“阴阳离合论”,明确指出三阴三阳与“阴阳离合”密切相关。《史记·历书》说:“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论标本中见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西方属太阴阳明之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肺称手太阴,辨证宜从阳明太阴中求之,燥邪亦多从西方犯太阴阳明之地。

顾植山[3]在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论述六经病变对肺的影响及慢性久咳的论治中分析认为:太阳寒水,寒胜火郁,水湿郁热,肺失宣肃;阳明燥金、金燥火烈、肺失清肃濡润;少阴君火、少阳相火,火热乘于肺金,肺失清肃;太阴湿土,脾土湿滞,痰湿蕴肺;风木司天,土虚木乘,肝脾不和,同时木火刑金,肺失清肃。六经中任何一经的病变均可致人体阴阳之气的开阖失司,影响及肺,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久咳,所以治法上应把握病机,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调节某经功能,并应用相应的手段防止变生他病。用药除常规治疗外,亦根据运气格局的变化及“开阖枢”理论,擅用三因司天方。肺阴亏虚,燥热浮于上,阳明燥金不降的给予审平汤润肺化痰,降气止咳;金运不足、肺虚郁热给予紫菀汤补肺降气,清郁热;金燥火烈的用陈无择麦门冬汤、金匮麦门冬汤;木运不足的用苁蓉牛膝汤;厥阴寒热错杂的用乌梅丸;寒水太过、外寒内热的用黄连茯苓汤。有在运气正常情况下用当年三因司天方,有用非三因司天方,有随运气时段选择变法案例。而在运气异常情况下,如病症不符合运气常位,用他年三因司天方,或辨证用方,总体上体现了顾植山灵活运用运气思维。在先天运气格局和后天运气格局方面,强调一定需综合分析患者舌、脉、证,即患者病时具体的“象”,而不可一味地胶柱鼓瑟,所谓“时有常位,气无必也”“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不以数推,象之谓也”。而陈无择强调在临床应“因机辨理”“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的运气思想。临床在慢性咳嗽无证可辨,或病程长、常规治疗疗效差时,可从五运六气找方法,多使用运气方或运气方结合经方或时方,起到调节天人关系、恢复人体六经正常气化的功能,治疗常法无效的慢性咳嗽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4 理痰瘀,重整体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久咳数岁……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记载了饮邪伏肺致久咳病机。朱丹溪有“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行”的观点。又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强调痰浊瘀血致久咳的病因病机。清·唐容川在《血证论·咳嗽》中强调瘀血致咳:“又有瘀血作咳……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对于痰饮伏肺的咳嗽,苓桂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均有较好疗效;病久入络、瘀血阻络致咳,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常可发挥佳效。但痰瘀既是病理因素,又是整体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需同时治疗产生痰瘀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如“脾为生痰之源”,故需注意健脾益气,杜绝生痰之源;对肾虚水泛为痰,需温肾化痰;饮邪需以温化为原则;气虚气滞致血瘀,需气血同调。

而慢性咳嗽常见的西医病因[1]有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道反流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及变应性咳嗽。晁恩祥[4]提出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风证”特性, 当从“风咳”论治。洪广祥[5]针对慢性咳嗽的四大病因提出中医四大证候,即痰滞咽喉证多见于“鼻后滴流综合征”,胃逆侮肺证多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相关,“咳嗽变异性哮喘”多寒邪客肺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易见湿热郁肺证。国医大师朱良春[6]认为,哮喘、慢性咳嗽等肺系难治病与肺脾肾亏虚、痰瘀毒阻络有关,治疗需注意鉴别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时时注意扶正、化痰、活血通络,并结合辨病治疗肺络病变的其他致病因素,及肺络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病理变化,分清主次,孰轻孰重,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效。临证喜用加味定喘散益气扶正、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提示我们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需重视整体,不能见咳止咳。

综上所述,外感六淫邪气深重或正虚邪气久留,均可转变为慢性咳嗽,尤需重视风邪留伏,治疗需根据六淫邪气的不同和涉及相关脏腑的差异,平衡扶正与祛邪;内伤久咳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关键在于辨明病位后精准施治;慢性咳嗽外感邪气特征不是特别明显,可结合辨运气格局和六经病位;久咳病程长、常规治疗疗效差时,运用顾植山“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和陈无择三因司天方调节天人关系,恢复人体六经正常气化的功能,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重视整体观念和局部痰瘀阻滞需贯穿慢性咳嗽诊治过程。准确把握病因病机并精准用药,看似难治的慢性咳嗽可收奇效。

5 典型病案

顾某,女,1963年11月21日出生,2017年10月12日首诊:咳嗽3月余。3个月前反复咳嗽、少痰,刺激性呛咳,查胸部CT正常,肺功能正常,给予抗感染及中药止咳化痰等处理,症状改善不明显。后查喉镜有声带息肉,给予手术治疗。术后仍干咳明显,咽痒,吸入油烟后尤甚。继续口服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等中药均不效。查两肺听诊无特殊,舌质稍黯苔薄黄而干,右寸脉偏浮大。方药审平汤加减:制远志20 g(先煎2 h),山茱萸20 g,天冬20 g,炒白术15 g,炒白芍10 g ,干姜6 g,炙甘草10 g,大枣10 g,蝉蜕6 g,木蝴蝶15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2017年10月18日二诊:主诉咳嗽明显改善,频率及强度均明显改善,舌质稍黯苔薄,右寸脉浮大较首诊时亦减轻,效不更方,继续原方5剂,每日1剂,水煎服2次口服,后症状消失。

按:该中年女性患者咳嗽3月余,反复咳嗽,少痰,刺激性呛咳伴咽痒,吸入油烟后尤甚。查胸部CT正常,肺功能正常,舌质稍黯苔薄黄而干,右寸脉偏浮大,舌脉证相参,符合风燥伤肺咳嗽,但常规祛风润肺止咳化痰中药等口服,症状改善不明显。根据运气学说分析,患者1963年(癸卯年)五之气出生,岁运少火,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厥阴风木。发病时间2017年(丁酉年)三之气,岁运少木,亦是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结合患者舌质稍黯苔薄黄而干,右寸脉偏浮大,考虑肺阴亏虚,燥热浮于上,阳明燥金不降,故给予审平汤。审平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宋·陈无择根据卯酉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的运气病机特点而设立的处方,其中主要有远志、紫檀香、天门冬、山茱萸、白术、白芍药、甘草、生姜。清·缪问对审平汤释方曰:“阳明司天,阳专其令,炎暑大行,民见诸病,莫非金燥火烈见端,治宜以咸以苦以辛,咸以抑火,辛苦以助金。[7]”根据顾植山经验舌质稍黯苔薄黄而干,右寸脉偏浮大,是肺阴亏虚、燥热浮于上,阳明燥金不能正常收敛、肃降的表现。临床除用于咳嗽、气喘,对于阳明燥金不降引起的其他症状,如失眠、眩晕、头痛、消化道恶心呕吐、腹胀等一样效如桴鼓,但一定要切合病机。因远志气微寒、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当用量大于10 g时建议先煎,久煎至2 h以上,减少对咽喉及胃的刺激,否则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因我院紫檀缺货,所以给予木蝴蝶苦甘凉,清肺降气,利咽止咳;蝉蜕疏风止咳,全方切合病机故能应手取效。

猜你喜欢
阳明运气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运气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龙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没有横空出世的运气,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岂止是运气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