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天六地五”分类法与运气学说的发生❋

2021-03-28 23:53孟庆岩刘圆圆菅广峰王诗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六气分类法物候

孟庆岩, 杨 柳, 刘圆圆, 菅广峰, 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355)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的结晶,是先哲对客观自然界的观察与总结。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界事物进行归类时运用了“天六地五”分类法,该方法也伴随着中医基础理论构建渗透入中医理论体系中,指导着五运六气的划分。

1 “天六地五”的渊源

《国语·周语》记载:“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是有关“天六地五”分类法的最早记录[1]。该经文将“天六地五”称为数理的常态,即是借数理来说明“天六地五”是世界的最一般规律。“天六地五”最初是对空间的朴素认识,天六是前、后、左、右、上、下6个空间方位,地五是东、南、西、北、中5个空间方位。随后逐渐延伸称为时空哲学与象数思维的元素,代表着自然界不可违背的秩序,“六合”“六极”“五行”的理论源头都与此有关[2]。

基于这种认识,人们以“五”“六”为单位对自然事物进行归类,“天六地五”分类法由此诞生,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左传·昭公元年》最先将该分类法应用于中医学,以此作为病因的分类方法,即六气病源学说,经文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天六为自然界阴、阳、风、雨、晦、明6种气候变化,代表天道,天道的变化也被六分为六气。地五为五行所引起的大地上生长化收藏的物候变化,象征地道,地道的变化也被五分为五运[3]。如此,天施地受,经纬万物,故《汉书·律历志》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4]”因此时至秦汉,五、六已是代表天地之道的象数,不可颠倒。故《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

2 “天六地五”与“天五地六”辨析

研究该问题,需要明析“天六地五”与“天五地六”,《易传·系辞》载:“天一、地二……天五、地六……天数五,地数五”,以此为蓝本,部分研究者结合五运配天干、六气配地支的配属规律,认为五运六气的划分为“天五地六”,五运代表天道,六气代表地道[5]。张介宾亦在河图生成之数的角度分析了“天五地六”,五位于生数正中,生数为天,故曰天五,六位于成数正中,成数为地,故曰地六。

河图洛书通过象数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演化模型,展示了四方八隅与中央的关系,河图左旋相生,洛书右旋相克,而土位中央,是相生相克的重要枢纽[6]。河洛之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奇数称为天数为阳,偶数称为地数为阴。其中,生数虚而无实,代表着自然界中四时五行之气,没有实在形体,事物创生之前的根源。生数若要形成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需要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五,天一杂五以成地六,地二杂五以成天七,如此类推。本属于阳的生数一,变化为属于阴的成数六,预示着自然界阴阳之气的交换互藏,事物由此产生[7]。所以《易源》曰:“若夫五则天体之,地承之,地天于此乎交,变化于此乎起。[8]”

因此,河图洛书中的天地实际指的奇偶数,是奇偶数的阴阳属性,并非对天地之道的划分,也非对运气的划分。河图洛书从一至十皆有论述,并非单独论述“天五地六”。因此“天五地六”实际内涵是五为奇数,六为偶数,并非“天六地五”那样的分类方法。故而二者不可混淆,如果将“天五地六”作为划分运气的方法,那么天道分成五运、地道分成六气,便违背了天地之道划分的初衷。

3 “天六地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1 “天六地五”对脏腑经络分类的影响

“天六地五”作为中国古代的常用分类法,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以使人事顺应天地之道。如《周礼·天官》通过“六食”“六饮”“六膳”对帝王膳食起居进行分类,通过“五味”“五药”“五谷”对百姓医疾进行分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同样论述道:“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即以天道的健行为法则,以地道的厚德为本性,产生了上天的六气和大地的五行。

中医学同样将“天六地五”作为自己的分类原则,来对人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归类。如中医学对五脏六腑的分类即遵循“天六地五”分类法,所以腑属阳应天道有六,健行不息;脏属阴应地道有五,静而守位[9]。中医学经络理论的构建亦以“天六地五”为分类原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早于《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文献,其中仅记载十一条经脉,并无手厥阴心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中也无心包经的记载,因此,在经络学说构建之初,也遵循着“天六地五”的分类原则[10]。

3.2 “天六地五”对中医病因分类的影响

《左传·昭公元年》提出的“六气病源说”(阴、阳、风、雨、晦、明)将病因六分,其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阴淫寒疾是指人体阴气亢胜产生阴寒性质的疾病,阳淫热疾指人体阳气过盛导致阳热性质的疾病;风淫末疾是指风气太过则易引发四肢部位的疾病;雨淫腹疾是指湿邪过盛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晦淫惑疾和明淫心疾则代表昼夜过劳而引发的疾病。

《黄帝内经》对病因的阐释保留了“六气病源说”的样貌。如《灵枢·口问》论述道:“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以风雨寒暑代指外感病因,以阴阳喜怒代指内伤病因。六气病源涵盖了昼、夜、寒、热、风、雨,虽与运气学说的六气不同,但是对自然界六气与病因的最初分类,是奠定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与外感病邪以六分类的基础[11]。

4 “天六地五”对运气学说产生的影响

4.1 “天六地五”对运气理论季节划分的启发

运气七篇成文略晚于《黄帝内经》其他篇章,其也受到“天六地五”分类法的影响。在季节的划分上,运气理论有五运季和六气季2种划分方法。五运季划分以五行学说为基础,首见于《管子·五行》之中。五运季划分完全契合五行模式,解决了生克五行与四季配属之间的矛盾,其不仅可以反映某一季节正常的气候变化,更加注重当下季节生长化收藏的物候变化[12]。故而五运季划分是一种五行历法,重点反映大地上的物候现象。

六气季划分仅见于中医学,其依照木、火(君火、相火)、土、金、水的次序进行季节更迭,是更加细致的季节划分。在崇阳思想的影响下,先哲将春分之后的温热时期称为君火,小满之后的酷热时期称为相火,对气候差异的划分更加明确。六气季的实质是五运季的延伸和细化,故其也存在五行的样貌。但六气季的侧重点是自然界气候,是三阴三阳盛衰而产生的气象变化。故《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论述道:“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运气学说应用历法是为了推测气象物候变化,而非纪时和指导农耕,故其所用最根本的工具就是能够反映自然变化的阴阳五行,因此运气学说需要一个能融合阴阳五行学说的季节分类,五运季和六气季恰恰满足了运气学说的需求,它们也是符合“天六地五”分类方法的。同时也正因运气学说的目的不在纪时和农耕,故五运季和六气季的划分未被历法学家采用,而仅见于中医学中。

4.2 “天六地五”对运气理论致病要素的影响

运气学说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总结,认为客观世界的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变化均是天地之气交感运动的结果,是天道地道的具体体现,先哲自然而然地运用“天六地五”分类法将天气分为六气,地气分为五运。运气理论即根据五运六气的相互关系推测气候伤人,并司岁备物进一步提出防治原则。基于“天六地五”对中医学病因学说构建的影响,运气学说也逐渐构建了自身的病因理论,将自然界气象变迁所产生的致病因素分为六类,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夫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如果六气气化失常、非时而至、不当其位都可引发疾病,故《素问·六微旨大论》道:岐伯:“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同时,五运郁发、五运之气太过不及也可产生六淫。若五运之气太过,专横无制,按照五运生克关系乘其所胜而侮其所不胜;或五运之气不及,受其所不胜过度克制或被其所胜反侮,均可导致气象物候异常,产生致病邪气。故《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故而导致疾病的六淫邪气只是最终结果,而其产生的内在机制是五运六气的异常变化[13],所以在一定层面上,运气理论致病因素也受到“天六地五”划分法的影响。

4.3 “天六地五”对六气为天气、五运为地气的启发

基于“天六地五”分类法的依据,六气是对周天气候的分类,故六气位天气,五运是对大地物候的分类,故五运为地气。六气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对气候进行划分,将一年气候分为六步,每一气含有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在黄道上的24个特征点,相应的节气下,大地出现明显的物候变化,故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中论述道:“天道六六之节,地理之应六节气位”[14],其中六六是节气引发的物候气象变化。方药中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六六是一年之中风、热、火、湿、燥、寒的6种气候变化,并根据各自特点划分成三阴三阳6个阶段,而非“日六竞而周甲,甲六复而周岁”的十月太阳历,故节为节令、节段的意思,六六之节实际就是运用三阴三阳来配属六气[15]。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论述道:“地以五为制”,制即规律制度,故木、火、土、金、水五运所代表的是大地之上生、长、化、收、藏的物候变化,因此五运为地气,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进一步论述:“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五运将一年分为5个运季。一年之中分为5个运季,木运为春主生,火运为夏主长,土运为长夏主化,金运为秋主收,水运为冬主藏,五运主运终年不变,循环往复。这如同五脏六腑和足臂十一脉的分类,受到“天六地五”分类法的影响。故而《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记载:“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故六气为天气,五运为地气。

综上,“天六地五”分类法是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界事物进行归类的普遍方法,该方法也伴随着中医基础理论构建渗透入中医理论体系中。该分类方法与“天五地六”有着本质区别,二者不可混淆。运气学说的发生深受先秦两汉时期文化与哲学的影响,“天六地五”分类法对五运六气的分类及运气理论病因理论的构建起着指导和启发作用,故《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是以万候之数,总不离于五与六”。

猜你喜欢
六气分类法物候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基于“治未病”理论研究五运六气与脑出血发病的影响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五运六气对新疆克州罹患西北燥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基于贝叶斯分类法的股票选择模型的研究
ABC分类法在介入耗材库存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