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何以促进五育融合

2021-03-29 00:53鞠玉翠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立德树人

摘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所要培养的人才应当能够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能够彰显五育价值;中考高考等纸笔测验中纳入真实情境问题有望为五育并举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真实情境问题让五育融合于实际行动中。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体系的健全,有望促进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有益、明智、健康、美妙、实在地付出体力和脑力,主动自信地把自身才干用于国家建设,服务于人民合理需要,同时不断成长,让人生出彩。

关键词:立德树人;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

中图分类号:CJ434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当前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核心举措。立德树人工作所要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能够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2],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益、明智、健康、美妙、实在地付出体力和脑力,自主、自尊地把自身才干用于社会建设,服务于人民合理需要,同时不断成长,让人生出彩。现实中五育还存在疏于德、偏于智、弱于体美、缺于劳等问题,五育工作之间的割裂也比较严重。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有望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提供可行的方向和路径。

一、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彰显五育价值

评价,特别是高利害评价的导向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考、高考被称为“指挥棒”,成为人们“奉行的教育目标”。评价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因为它可以理解为价值的动词形式,体现了人们珍视的价值[3]。也就是说,评价总是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某些价值,让人们去追求;而某些价值如果不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加以彰显,就可能被人们忽视。随着我国对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认识的深入,既往评价无法充分体现這种价值追求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应的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课题组调研中,对于“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者反复提及“评价机制”。这是一个代表性的典型回答:“考试分数的多与少对于升学、人职、评价、考核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德育评价的影响。这一情况倒逼整个社会(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唯分数的功利思想有增无减。考试分数高可以一好遮百丑,是一项硬指标,而德育评价好固然重要,但它只不过是一项软指标”。

可见,国家倡导的价值和目标如果不在高考、中考等评价体系中体现,利益相关者大都会被高利害的评价导向所左右。中考高考为核心的评价改革事实上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实质的导向作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立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了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为立德树人落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9年11月出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承载考查内容[4]。本文称这种评价方式为“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即运用充分体现核心价值的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作为评价考查内容;当然,由于学生年龄阶段和知识经验或评价场景等限制,许多完全真实的现实问题并不适合直接用于学生评价,此时就需要根据情况加以简化、调整。这种“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紧密相关,又有所区别。概括而言,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开展某项活动或生成某种产品的技能的观察或判断。与之相似,真实性评价,是指直接考查学生在一些有价值的认知任务上的表现[5]。这些任务包括提出和解决学科内或跨学科问题,如开展数学、地理、历史探究,创作文学作品,在群体讨论中有效表达、倾听等。所谓真实性的核心是学生能够整合已有的知识、技能、兴趣、态度等,并将其用于有意义的新问题情境,表现出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用的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不论表现性评价,还是真实性评价,研究者都强调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探究过程的开展、评估档案袋的制作等任务类型与过程,往往是与封闭性问题、被动选择和记忆的纸笔测验相对而言的;在目的和功用层面的探究多集中在思维能力上,较少涉及德、体、美、劳等方面,五育融合性探索更加缺乏。本研究借鉴了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的研究成果,强调评价情境与现实问题情境的相似性或保真性,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将之运用于日常的综合素质评价,另一方面,运用于包括中高考在内的纸笔测验;力图考察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中的导向、促进作用。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可能促进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与融合,是因为我国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能够探索并解决个人、社会、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正是这种学习、探索、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为彰显德智体美劳的融合价值提供了载体和途径。

首先,这种学习解决真实问题的指向具有明确的善良的意图,是为了满足自身、他人、社会、国家以至人类的合理需要;与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等不良意图和行径相区分,这体现了德育的基本旨趣,帮助学生确认自己在做有益的事。离开了这一指向,为了坑蒙拐骗等伤害他人、社会、国家、人类的目的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与教育“养子使作善”的初衷相违背的。

第二,为了实现善良意图,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积累,需要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综合能力,也就是需要明智地解决问题,这是智育的主要任务,帮助学生确认自己在做明智的事。对于智育的相关探讨较多,但是,对于智育的道德价值,如何明智地去达成善良意图的讨论就比较匮乏。人们之所以常常把求知的目的降低为考试、就业、晋升,把教学的过程等同于灌输和死记硬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能认识求知的更根本、实质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判断,解决真实问题,满足自我、他人、国家的合理需要,在此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才干与德性。

第三,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体力和脑力的付出,知识、技能只有转化为主体的具身性素养,才能在解决问题中发挥作用;只有脑体和谐、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这体现了体育的要求,帮助学生确认自己在做健康的事。专门的体育课程、活动对于健康很重要;课堂学习中的坐姿训练、工作中的体态训练也具有健康意义;人们在日常工作、劳动中解决问题,运用体力的过程以及劳逸结合、脑体结合、身心和谐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第四,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审美主体会体验到自我确证感与和谐愉悦感[6]。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健康的状态、明智的方式达成有益的目的,主体就会感受到身心、人己、天人之和谐,从而获得自我确认的强烈美感。帮助学生确认自己在做美妙的事,这正是美育的追求。人们一般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其合理性在于真正的艺术集中表现了美;但是,如果把美育简化为唱歌、画画等技能训练,如果不能深广地理解美和美育,不能从技近乎道、自我确证、人的存在问题的层面去理解美和美育,五育融合就失去了基础,至好只能是“五育相加”。

第五,劳动是人们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通过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精神变换,从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重要的教育载体[7]。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看似简单的体力劳动中也常常需要解决各种问题。不付出体力和脑力,问题解决就成为空话,善意只能是伪善,明智无从表现,健康活力难免蜕化为怠惰懒散,和谐愉悦的美感也变得虚幻。这是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好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亲自付出体力和脑力,确认自己在做实在的事。

总之,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有效地将五育的要素融合其中,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提供了载体,使主体有可能由此确认自己在有益、明智、健康、美妙、实在地做事。当然,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中蕴含的这些可能性要经过教育者的引导,要通过评价导向加以确认、强化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经验,其育人价值才能充分彰显。如果评价体系不能鲜明地体现这些价值导向,教育者的实践就很容易偏离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要求。

二、真实情境问题让纸笔测验体现五育功能

一般而言,纸笔测验比较适合测查知识的识记、套用。如何较好地通过纸笔测试测查与引导五育,是个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及理论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8]:

(1)从功能看,高考评价體系具有“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三项核心功能。其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高考改革的方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是两个基本手段,二者都要坚持以德为先,培养的人才应当能够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从内容看,核心价值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具有引领作用。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地,高考命题旨趣从知识、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

(3)从实现机制看,测量学生核心价值水平的有效方式,是充分体现核心价值的问题情境——学习探索情境或复杂的生活实践情境,学生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才能够有效思考和解答。同时,与真实性评价类似,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考查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收效大大降低,引导师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9]。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了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等类似的主张[10]。

近年各学科的高考、中考试卷以及其他考试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如,2017年英语高考全国Ⅰ卷写作部分第二节设置的任务情境是给向自己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写一封邮件,告知下次学习的计划,内容包括唐诗和相关历史。这样的情境设置较自然地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引导考生在学习外语、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运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11]。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以真情实景落实‘五育并举以理性思维践行‘立德树人一,依托“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学生体质状况抽样调查、中国悠久的金石文化、工厂劳动实践场景等具有德智体美劳育人价值的真实情境,设计试题,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的渗透与引导[12]。这种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相对应以设置真实情境问题的方式为促进五育并举做出了有启发意义的探索。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何以体现五育功能,其中的原理还需要进一步澄清,以便逼近理论的彻底性,从而进一步产生激发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动力。孤立的知识,意义非常有限,而且难以发挥作用,或者说它的意义是潜在的。只有当知识与各种问题情境相关联,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合理需要而构成一个系统的时候,知识的意义才能比较充分地实现出来。德智体美劳特点突出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彰显学科知识在各领域的作用,从而在各学科知识学习与考查的过程中渗透五育并举的意图。于是,学生在各科考试、学习过程中也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进一步运用所学、感受所学,获得教益。由此推动五育短板的改善,做到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延续前文对五育关系的论述,五育不仅可以并举,更应当融合。也就是说,在加强各育、补齐短板的基础上,要认识五育的内在关联;甚至要树立全息观点,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尽可能体现五育功能。无论教授何种知识技能,要尽可能联系其可能运用的真实情境。遗憾的是,人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往往把五育割裂开来。以德育和智育为例,对智育的良善目的和价值内涵关注不足,这既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失去了根基,也使智育迷失了方向。一旦听到上述分析和批评,有些教育者可能会说,这还用说啊,谁不知道学了知识应该往正道上用啊?谁会有意把学生教坏啊?但是,这些似乎是默认的原则也许因为太理所应当而被熟视无睹,一旦重要的考试命题中没有充分体现知识的道德意义,其衍生的后果往往是,课程体系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会遗忘我们真正努力的方向——教人向善,立德树人;会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蜕化为教知识技能,甚至是通过机械刷题掌握孤立的知识技能,其结果是,所学的知识技能是零散的、僵死的,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心向,难以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良善意图,也缺乏对学习意义的真切理解,难以产生对学习的喜爱、热爱等积极情感;而这样的知识技能像难以消化的食物一样,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这种离开了“知识用于解决问题、满足合理需要之良善意图”的教育,也就从根本上偏离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为了立德树人似乎只能在原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增加一块内容。于是,教育者在费心费力之余,也会感慨自己的无奈、辛劳。总之,在以中高考为核心的各类纸笔测验中增加真实情境问题的比例并加大相关培训力度,有望引导广大师生,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切实关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三、綜合素质评价中的真实情境问题让五育融合于日常行动

高考、中考试题的改变有望对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但纸笔测验的局限仍是客观存在的,如只能考查认知层面,对于真实情境的实际行动和表现还需要行为观察与记录和面试等方式的帮助。综合素质评价恰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是健全评价机制,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五育融合的必要举措。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毕业升学中的重要参考作用[13],并开展第一批试点。2019年开始第三批试点。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弥补过去较弱的教育环节和评价内容,如日常品德表现、身心健康状况、公益服务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校全面育人,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各实验区依据《实施意见》制定本地的实施方案,评价内容尽管有一定差异,但大致来说基本都围绕“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部分进行,大致对应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表现。

201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中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14]。从高考中的“参考”到中考中的“结合”,均要求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材料、结果纳入高一级学校招生过程中[15]。

实践表明,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引导五育并举具有积极意义。但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智育指标最为高一级学校看重,其他各项综合素质评价在信息、效果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可参考性有待提升;二是记录的内容多为结果性数据,过程性的数据采集有待完善;三是几个板块数据间的联系性未能很好地体现等[16]。

综合素质评价的完善,可以有不同的路径和角度。如程序上,已经探索出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确认、录入平台、形成档案等规范化环节,以加强过程性数据,提高可参考性;在诚信保证方面,已有经验表明,诚信承诺、评价结果公示、评价信息公开、申诉复议、诚信追究等工作制度能够有效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性[17]。延续上文的分析,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记录探究过程与结果,可能是破解上述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比较全面、自然、内在关联地反映了相关人的素养:(1)解决问题的意义感和动力:发现问题、关心实际问题的敏感性,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关切,对事物的好奇心,让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有趣的愿望,特别是实际付出体力和脑力实现这些善意的意愿和表现;(2)解决问题的加工与转化能力:识别关键问题的能力;搜集必要信息,分辨和判断庞杂信息的能力;知识清晰化、结构化与情境化的能力;想象和创造新观点、新举措的能力;清晰美观多样化地呈现结果的能力等;(3)与人合作、讨论、集思广益的能力;(4)解决问题的规划、反思与调节能力:规划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对个人言行的自律,时间管理能力,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根据反馈及时改进的能力等。这样通过真实问题解决,就较好地综合体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状况,较好地解决各板块指标的关联性,过程与结果关系等问题。学生其他的有代表性的表现可作为补充材料。

其次,真实情境问题的范围可以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探究食品安全、校园安全与美化、空气污染、水治理、垃圾分类、交通通讯、公益服务或是新冠病毒、传染病防治,或是进行规则合理性探讨、艺术创作、运动游戏开发等等,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才干选择领域、问题,一方面将所学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一方面在探究实际问题解决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这种在实践中真实体现的兴趣、才干等个性倾向与特征,对其自身认识自我,选择高校、专业、职业提供了真切、自然的资源,构成生涯教育以至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些信息对于高校选择适合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如此,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一级学校录取所需信息与培养学校记录信息的匹配问题,也就更好地解决了招考育的一致性问题,可以大大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在立德树人中的导向作用,让教育者的工作一以贯之地开展,而不需要把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看成与应试冲突的工作。

其三,真实情境问题往往打破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壁垒,有利于改进教育生态,有效促进协同育人。实践者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许多区域和学校大力开展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项目式学习,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整合式开展,并将之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干内容。如,一些学校积极拓展家庭、社会资源,研究和改进身边的实际问题,如交通状况、五水共治等,并构建涵盖五育的课程和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分割式、孤立式教学,努力用真实情境问题统领教学,布置家庭作业,将教室与家庭、社会联通,如有的思政课教师把新冠状病毒疫情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资源,其中一次课就以“评论并为社区撰写抗疫标语”为统领性问题,带领学生对所搜集的大量标语联系抗疫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比较,理解其中的文化、政治、经济意涵。这样源自真实情境的问题和作业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释放,也激活和整合了所学,有益、明智、健康、美妙、实在的自我确认感得到加强;学生把这样的解决问题过程与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成长档案中,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良好素材。就连更加平常的学做菜等日常家务劳动,如果善加处理就是立德树人的好内容、好载体,在自然而然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基,也可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生活的酸甜苦辣、大小真实情境问题,都有可能发挥相似的评价和教育功能。

总之,综合素质评价是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必要一环,甚至是贯穿始终的一环:整个活动过程出于怎样的动因开展,做了怎样的规划和准备,与谁进行了讨论与分工协作,具体如何展开,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还可怎样改进——记录整个历程和结果,就记录了主体成长的轨迹,成为其经验的丰富、深化、完善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对于五育效能的确认、延展与提升不可或缺。他人的赞美,会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满意感、自信感,亦即本质力量的确证;听听他人的“负面的”反馈,这时主体可能有些委屈,教育者要适时指导,让学生明白这其实是一个评价、反馈、反思、改进的过程——实事求是的反馈,利于促进成长。整个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多鼓励,但也要适时地指出问题。这对培养恰当的自我认识、情绪调节能力、抗压力、坚持力都很重要。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之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综合素养会扎实稳步地提高。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通过实践体现和提升自己的抱负、修养、创造力以至整个的生命力量。离开了日常生活和真实问题,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就失去了生活的源泉;书本、课堂中的学习只有回应真实问题才能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概括而言,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是为了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要通过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得以实现。

教育評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高考和综合素质评价都是直接评价学生个体,对于学校、区域教育质量的评价,我国开展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和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综合评价的信息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随着方法、程序和数据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方式方法、所积累起来的评价数据都可以直接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服务,成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所需信息的一部分。此外,许多地方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职业道德作为必要条件;但是对于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导向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在这些方面也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育人功能都能转化为评价指标;评价本身也不是目的,师生体会评价所珍视的价值,理解这些价值的重要性,并扎实地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让自身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评价的目的才得以达成。评价的改进是健全动力机制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助力立德树人的落实,但优秀的实践者不会等待评价改进之后再行动,而是主动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并注意合作协同,扎扎实实立足工作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评价和其他工作的改进,努力把本职工作服务于人民需要的道德意义充分彰显,同时也展现了自身的整体素养,满足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良好的文化生态就这样营造起来,产生强大的陶冶力量,推动着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升华和各方面素养的融合发展与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2020-10-18.

[2][4][8]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石中英.杜威的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教育研究,2019,(12):36-43.

[5]杨向东."真实性评价"之辨[J].全球教育展望,2015,(5):36-49.

[6]鞠玉翠."立美教育"再探[J].教育研究,2018,(9):59-65.

[7]鞠玉翠.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J].教育学报,2018,(5):55-62.

[9]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9.17.

[10]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 l/t20191128_409951.html,2020-08-09.

[11]教育部考试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英语考试内容改 革--2017年高考英语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7): 13-16.

[12]教育部考试中心.以真情实景落实"五育并举"以理性思维践行"立 德树人"--201啤高考数学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9,(7):7-10-

[13]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 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409/174589.html,2020-08-09.

[1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 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609/ t20160920.281610.html,2020-08-09.

[15]董秀华,骈茂林等.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实践与功能定位反思m.教 育发展研究,2019,(17):1-7.

[16] 张治,刘小龙等."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果应用的研究-- 以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3)19,(17):8-14

[17]辛涛,张彩.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现状与前瞻热点问 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8):37-41.

作者简介:

鞠玉翠: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

收稿日期:2020年9月10日

责任编编:赵云建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