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为什么

2021-04-06 03:54赵锋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育人

赵锋等

编者按

在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在教育领域被提到国家层面,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九大,立德树人被要求落到实处。从此,立德树人的落实步伐开始加快了。围绕立德树人,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等育人理念逐渐开始在高校和高等教育领域热络起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育人根本问题,成为高教领域专家热烈讨论的焦点。在育人的大讨论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传统的思政惯习和新时代的育人要求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冲突,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的语境显得格格不入,明确的育人目标和多元的差异诉求共生共存,对思政工作的认知和育人要求的高度存在着落差,育人的抽象要求和落实的具象呈现两者之间的距离,外在的认同和内在的认同是否一致等问题都萦绕在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周围,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看不见的关卡。要想达到育人的完美彼岸,这些关卡需要层层被破解。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也是高校和高教领域专家孜孜以求的目标。百年树人充分说明了育人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其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坚持正确的方向,保持定力和耐心,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实践思政工作,也许是我们在新时代实现更好立德树人的可能路径之一。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在立德树人方面有深刻思考、积极探索、深入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开拓特色之路作着自己的贡献。为此,本刊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立德树人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德树人与新时代、立德树人与高等教育改革、立德树人与青年、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七个方面探讨和论述了“立德树人为什么”。以期在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站在一定高度思考立德树人的意义和价值,让立德树人为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助力。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谱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樹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行动,必须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深入思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两个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落实改革,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课程思政建设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找准有效切入点,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关系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大战略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高校在立德树人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就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与“德”之间关系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凝练和高度集中表达。高校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先受教育,是教育者“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前提和保障,教育者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者,教育者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者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深刻领悟“德”与“才”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高校办学就是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因此,高校教育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思想上实现立德树人认识范式的转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部署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教育部、各省市也分别结合实际作出具体部署,以北京市为例,先后出台《北京市建设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实施方案》《北京市深化新時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召开北京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等推进实施。各高校以思政课为关键课程,以课程思政为基础性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从思想理论、组织方式、治理体系、师生参与程度等方面实现了深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许多高校紧跟中央部署,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师生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大胆探索实践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抓住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形成生动实践。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把课程思政作为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有力抓手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全方位行动、有步骤推进,全校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立德树人氛围浓郁,在很多高校和教师中产生口碑传播效应。通过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北京联合大学立德树人的魅力,正是在于学校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两个大局”中去思考,提升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高度来实践,落实到党的建设做保障的机制来推进,从而使学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同向同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四年多来,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方位,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界定为课程思政的缘起,通过“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持续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形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从而让“新时代”在教师中立体起来、形象起来、丰富起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到了自己的方位。四年来,学校党委主要负责人带头,学校党政工团各负其责,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推进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理论认知,形成制度;通过抓典型、搞示范、树榜样群等方式,全面铺开,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带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学校每一位教职工都认识到立德树人不只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四年来,学校以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抓手,强化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育者先受教育”三项基本功,重点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教师课堂教学中,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教师们在工作中找到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行”的方向感。四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做法,在学校形成了浓郁的立德树人氛围,出现了“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等先进典型。同时,许多教师在其中尝到了“甜头”,一批青年教学名师、优秀学术成果脱颖而出。北京联合大学立德树人的实践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高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的操作性。

立德树人是长期的历史任务。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同时,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发展的最好时期,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必须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需要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立德树人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就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大过渡的时代。深刻认识这一“变局”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是新时代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面对三个“前所未有”和两个“没有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且必须要回答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为中国未来勾勒出广阔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科技、教育、青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思考,高校有责任把三者统一到立德树人的实践之中。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的增长,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表现为“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九个坚持”是在实践中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必须长期坚持。[1]当前,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同时,面对大变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议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只有抓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3]。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4]

必须进一步完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需要的制度、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新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需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体制机制,服务于新发展格局。

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5]教育只有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才能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要牢牢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不断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6]

要始终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7]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8]高校要建立家、校、社会协同机制,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的大德育格局,积极引导教育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有人类关怀,鼓励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舞台上迸发青春力量、展现青春光彩。

立德树人与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9]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展现蓬勃的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是重要论述的集大成,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首要任务。中国高校的新定位是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形成体制机制,高校教师和课程体系的新定位是“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大根本任务,重在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最终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时代任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要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瞄准时代特点,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高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抓住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新时代高校教师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加强对国家发展形势的了解、认识和支持,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中去,自觉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历史使命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13]

坚持以立德树人贯穿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办学育人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中心、紧紧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紧紧抓住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深入挖掘运用好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引导,精心栽培,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提升立德树人成效。[14]

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办好教育,关键在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的认同。学校党委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要求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总体布局、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5]

立德树人与高等教育改革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进程,强调党的领导和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等教育改革作为这场改革的组成部分,与这场伟大的改革同频共振,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16]。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若干突出问题和短板,高等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教育评价还存在“五唯”的不科学、不合理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要求、符合廣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热切期待。

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精髓,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中有关德的论述,为新时代立德树人赋予了新的内涵,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统一起来。高校人才培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高校要做好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學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要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鼓励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养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

教育评价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挥棒。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切实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的改革。

要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之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发挥示范教师引领作用,落实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突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考察,破除“唯论文”“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克服教师评价中的“唯帽子” 倾向,树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按“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立德树人与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国家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历史证明,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历程正是广大青年以青春之我赓续奋斗、创造光辉的历程。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今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站在新征程的起点,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广大青年必须勇于应对重大挑战,敢于迎难而上,乐于献身祖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追梦圆梦。展望未来,新时代青年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而高校只有紧紧抓住青年大学生这一主体,紧紧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1.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新时代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要为学立志,修身养德,这是青年自身成长的辩证法体现,要尊重这个规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在心智和思维上逐步走向成熟,自主能动性逐渐凸显,思维活跃、利益诉求多样,且自身广泛接触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介;但在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和中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时,囿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对其的负面影响。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正确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引领就容易陷入精神的迷茫与虚无,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失去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精神支柱,就无法前进;相反,精神上的强而有力能够为青年带来更加持久、深沉的力量支撑,能够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提供更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精神动力。青年要不断锤炼品德修为,提升道德认知能力,规范良好道德养成,不断筑牢修身立德根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正、更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打牢道德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实现物质上强起来,更是要在精神层面强起来。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最富有朝气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这不仅是基于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的使命要求,而且也是基于“两个大局”的时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道,“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纵观历史,我们党从成立伊始,就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充分认识青年重要性,关心青年、信赖青年、依靠青年,青年也满怀赤子之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之中,以大德谱写了绚丽的青春之歌。可以说,青年一代立什么德,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彰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我们即将迎来党的百年生日,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这支中华民族的“梦之队”在人生黄金时期亲自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进程,他们不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一次次斗争的磨砺中获得了成长,而且也必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中勇立时代潮头。此外,面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步伐逐步加快,“颜色革命”“中国威胁论”背后所隐藏的是要抹黑中国、混淆视听、撕裂中国社会,让中国青年成为他们主导世界的附庸。因此,当代青年遇到了以前未遇到的困难,青年在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时,不仅需要外界帮助,更需要从自省中提升道德修为、保持定力、明辨是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青年勇挑重担、砥砺奋斗、不惧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能创造世界新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将青年工作放在党的事业全局、国家发展大局中进行把握,深刻阐释了当前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先后在全国教育大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场合对青年立德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同青年代表座谈、向青年致信,对青年成长寄予厚望,充分显示出对青年工作、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为新时代巩固好、发展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多个场合阐释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他指出,站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看待立德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加强品德教育,让美德在每个学生心中发芽。他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整体而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本领学识培养、青年组织深化改革等方面对青年立德问题进行了丰富的阐释,并联动各级部门出台了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有力地为青年人提供了思想教育、成长进步、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帮扶,为青年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广阔机会和平台,持续推动青年工作的发展,为青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青年须勇担历史责任

青年正处于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处在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中,时刻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青年的使命就是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个人理想融入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使命和民族梦想中,乐于追梦、敢于圆梦,在这场薪火相传的“接力赛”中跑出好成绩。这一过程需要立德树人来实现,因此必须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既能“立德”,坚定理想信念,又能“树人”,掌握实际本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成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历史使命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新时代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大德,承载着国家、民族的精神追求,关乎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因为它基于科学认知和科学精神之上,从三个维度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国家、建设什么样社会、培育什么样公民的重大问题,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有益文明成果,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时代要求,“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7],是真正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产生的关于个体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科学认识,是“有根基于事实上的证明可以支持它”[18]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具有一定的契合度的,正如恩格斯所讲,“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能仅停留于文字,要植根于人民内心,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认识支撑。

广大青年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苦功夫,用初心砥砺信仰。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自身不断的追求,广大青年要切实汲取精神源泉,用心用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持续奋斗;用理论坚定信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源头活水,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实践,在学习回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认清我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在笃信笃行中汇聚青春力量;用实践增强信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修身立德没有捷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由情至信,从内化到外化,并转变为日常行为准则的过程。面对深刻复杂的世界变化,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职业等多方面的选择,要学会思考、正确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践行使命担当。

3.锤炼品德修为,兼具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要在新时代担当作为,勇立潮头,为民族复兴大业添砖加瓦,助力“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涵养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在党和国家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青年一代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扮演着时代先锋的角色。面对当今内外环境的深刻变革,青年更应该做时代的奋进者,这种奋进精神既是青年本身的精神特质,也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责任。青年要自觉将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立足自身实际、本职工作,踏实学习,掌握报效国家的知识和技能,善于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学习。注重知行合一,勇于投身基层和建设一线,脚踏实地、挽起袖子、俯下身子,做新时代奋进者,才能在新征程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新篇。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胜。创新精神是青年一代宝贵的品质,更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这就要求青年在与时俱进、更新思想的基础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实践中切实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做新时代的开拓者,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用开拓进取的态度为人民造福、为祖国奉献。

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是辩证统一的。青年不仅要从国内视野中涵养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更应该从国际全局出发,找寻对人类的总体关怀。除此之外,还要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不仅疫情防控有效,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充分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而且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经验,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为青年提供了认识世界、掌握国情的“活素材”。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培养理性家国情怀,拓展广阔的世界格局,将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相结合、相统一,把握好其中蕴含的辩证统一规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国家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青年不断贡献青春力量和智慧,在这个美好的时代,青年生逢其时,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毅力,勇立时代潮头的闯劲干劲,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肩负重任。

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的首要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解决这个首要问题的方向和目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断,多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这标志着“三全育人”改革的深化升级,即由载体资源的要素整合上升为体制机制的全新驱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要站在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育人起点上,持续优化路径,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中,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及时把实践成果巩固为制度成果。在新形势下,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内在要求,把工作目标放在推进“三全育人”上,把工作重点落在体制机制上,通过“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立德树人落地落细落实,不斷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要坚持认识到位,自觉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办学理念全面落实;要坚持措施到位,深刻把握“三全育人”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落实机制的实践要求;要坚持工作到位,着力在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就是要自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自觉坚持立德树人,对照立德树人要求完善高校小环境中的各项育人制度,对照协同育人要求完善学校育人制度体系,对照提升立德树人成效要求强化育人实践中的制度协同。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在学校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各部门要有主动育人自觉,院、系、专业要在育人链条实践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全校各单位和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协同意识和能力。

全程贯穿。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要坚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鼓励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创新,将爱国主义和“四个自信”教育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构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育人格局;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要不断提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着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大德育格局,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积极探索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及有效载体创新,着力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员参与。学校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都要把立德树人纳入职责范围。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各级党组织强化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要求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党政职能部门要在相关工作中自觉落实育人要求,在所制定的相关制度中明确育人导向,要建立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榜样群,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保障部门要关心关爱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服务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育人水平;工会要围绕育人,营造促进教职工育人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群的作用,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团委要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优势,擦亮学生活动品牌,塑造学生榜样群体。

全方位协同。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到学生中去,明确联系学生的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并能带动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培养过程要面向社会开放,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学校育人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亲临北京大学等高校与师生座谈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遵循。学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更大的协同效应,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德树人目标。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将“四个自信”作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方法,在网络环境、学习资源和媒体手段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着力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不断完善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学校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全体教师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将学校建设成为化育为人的“小天地”,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课程思政”缘起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成为课程思政的缘起。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并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一指示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面,是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了全面阐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更坚定、目标更明确,课程思政的认识最终成型。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于“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难点在于“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其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精度和效度,都与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等密切相关。教师只有自己先“明道”“信道”,学生才会“明道”“信道”。因此,高校教师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所讲授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上的有机统一,进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切忌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说教”“生切”“嫁接”。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围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总体层面,坚持学校党委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有步骤实施,形成“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课程有品牌、讲授有风格、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建设格局。要遵循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着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促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体系加速形成;聚焦提升“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内涵水平,深入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新经验,完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溢出效应”。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融入党支部建设内容,积极探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创新。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切入点,不断巩固、深化和拓展建设成果,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要聚焦专业层面,坚持用课程思政理念对原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认识,进行内涵拓展和优化升级,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这“三大规律”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有效选择。

结 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新发展阶段,教育事业迎来新的使命和任务。《建议》中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必须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位来考量教育,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19]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教育的突出问题,提高教育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教育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家庭都期盼通过更好的教育立德树人,让“拔节孕穗期”的学生们得到精心引导和栽培。立德树人,重在落实。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紧扣“更好教育”背后的本质,帮助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坚持以美育人,弘扬劳动精神,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高等教育要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本文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在高校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的探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4][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1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

[7][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9.

[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

[11]孙春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J].人民教育,2018(20): 7-10.

[12]韩宪洲.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15.

[13] [14] [15]王刚,韩宪洲,许云,等.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J]前线,2019(5):76-78.

[16]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N].人民日报,2020-11-03(1).

[18]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97.

[19]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2).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执笔人:赵锋、孔军、陈广宇、许明月、王欢、赵珏、李桂英、董璐、郭玲娜)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育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