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多元精细化考核体系构建

2021-04-13 13:03高仲亮王何晨阳李智龙腾腾王宏润程承崔飞王秋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双师型新工科

高仲亮 王何晨阳 李智 龙腾腾 王宏润 程承 崔飞 王秋华

摘  要 为有效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传统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弊端,从课前准备、“双师型”教师、合作培养、教学考核、综合考核等方面构建多元精细化发展性评价体系,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多元精细化考核体系;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5-0010-03

0 引言

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适应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7年新工科研讨会提出建设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的新工科理念,主要内容归纳为工科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基本包含了新工科的内涵[1]。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对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深层次影响,新技术、新工科兴起将带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培养能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我国工程教育服务目标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化[2]。

新工科的基本特点是研究与实践结合,研究支持实践,实践促进研究,在实践前有相应的理论支持,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将会被再次研究,形成“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良性循环[3]。高校强化实践教学思路是完善实践教学链条,搭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和加强基地建设,根据当前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对接地方企业、研究所,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多方协同育人”新生态。

1 现阶段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和弊端

教学内容更新慢  工科专业注重实践,需要经常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结合国家法规、地方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替换,与最新的知识、技能、设备接轨,避免知识过时。

考核方式单一  现阶段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层次性不明显,无法体现考核的多样性和精细化。大部分院校实践教学中实验课程采取的主要考核方式是提交实验报告,多名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或根据实验步骤完成,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同组提交的报告差别不大,教师会根据平时表现或对学生的了解打分,实践教学计划无法有效完成。课程结束时大部分教师采取试卷考试,以成绩高低衡量知识掌握程度,忽视实践能力。周小勇[4]研究发现,实践教学考核的重视程度、目标、内容与考核主题过于简单和流程化,达不到实践教学目标。陳世平等[5]发现,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实践教学开展得非常出色和有特色,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实践教学若不能得到重视和发展,将来会被高职院校和“双一流”高校远远超越。

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低  高校制订的培养计划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很多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实践水平较低。部分高校很多学科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不够严谨,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时,学生实验和实习安排不够合理,有时理论知识全部讲完之后才会安排实验,以至于实验和实习不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

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欠缺  学生只注重学习本专业课程知识,不重视培养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不够,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无法满足新科技和产业变革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校内实训基地缺乏,以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受传统文化影响,工科实践教学地位不高,课程和学时较少,很多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2 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多元精细化考核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的主要内涵是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逐步向多层次、项目模块化结构转变,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课程相关的实际案例并分析,加强不同学科协同和紧密联系,促使实践教学细化和逐步落实,且每个环节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规范每一位师生。多元精细化实践教学须制订周密计划和严格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规划有效实施,同时考虑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和交织,使各个学科都能产生最大效益,让学生学到丰富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记录、总结、反馈计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性。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实践中出现的各种不利条件和限制将会促使学生应用知识的力量解决,发挥科学创新思维。

新工科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和“成果导向”原则,其中“以学生为中心”是立足学科系统知识传播的教学,培养学生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综合能力,培养满足新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时代需求的新工科人才;“成果导向”是以学习产出的课程活动和评价为主要驱动导向,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升教学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就业,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新工科背景下,教师要求、教学组织、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等均区别于传统教学,在教学质量评价理念、指标、方法等方面应根据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需求主动进行改进和调整,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作用,考虑教、学共性和特性,建立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并促进新工科建设,保障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课前准备考核  教师在教学前安排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包括了解教学内容、预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重点难点的划分等工作,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吸收知识,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并加以讲解、回顾讲解的内容,以加深理解与运用知识点,增强讲解效果。

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双师型”教师是具备高级工程师和教授职称的优秀人才,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扎实的讲课授业功底。教师结合工程案例,对教学重点、难点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学生容易理解。

实践基地建设  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使每个学生参与进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实践中出现的各种不利条件和限制将会促使学生应用知识的力量解决,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记录、总结和反馈,发挥科学创新思维。

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考核  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企业可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对学校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并能直接了解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企业选择适合的人才储备。新工科可以借鉴国外工科经验,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适当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和人才,选派教师和学生到境外深造。

教学方式考核  教学方式多元化、精细化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兴趣、参与度。倡导教学方法与实践相结合,以兴趣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3]。采用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对相应课程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满足新工科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科竞赛驱动教学,学生在竞赛中汲取课堂上没教的知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科创论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做科技创新,将教师所带学生写作论文数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学习方式考核  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挑战性学习方式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能提供強大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须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唤起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其质疑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索未知活动,真正投入进去才会产生新想法、新创意、新思路。新工科的课堂上可采用小组讨论、PPT动画演示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迸发学习热情,达成教学目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以MOOC、SPOC等方式学习,课下利用网上资源对学习过的知识点温故知新,将线上学习效果、课下复习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教师教学考核  教师的教学考核从院系评价、学校评价上升到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从对教学工作评价上升到教师品格评价、日常作风评价等。

其他方面综合考核  从课堂纪律、考试成绩、实习实践表现等多方面考核认定。课程结束时,大部分教师采取试卷考试,成绩高的学生会被认为学习不错,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其实不然,因为这种制度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内容,忽视实践能力,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时提高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核评价教学效果,始终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检查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建多元化﹑精细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把评价当作起点,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与改进功能,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

3 结论

通过分析传统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弊端,提出从课前准备、“双师型”教师、合作培养、教学方式和考核、学习方式和综合考核等方面构建多元精细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理论、实践知识,使教学贴近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其保持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切实促进学生就业,增加企业选择余地,促进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57.

[2]刘红飞,张志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思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6):90-91.

[3]林健.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8-31.

[4]周小勇.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8):199-202.

[5]陈世平,蒋西明,李慈,等.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5):186-190.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双师型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论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