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叙事技巧,提升阅读品质

2021-04-14 00:41金其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

金其芳

【摘要】本文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討为例,从关注叙述视角,赏析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兴趣;分析叙事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发展思维深度;聆听叙述声音,体会作家情感,提高阅读品质等叙述技巧的角度,探索长篇叙事小说阅读的新路径,以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关键词】叙事技巧  叙述视角  叙述结构  叙述声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135-02

新课标将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列在了学习的任务群1当中,“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探索了整本书的门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阅读经验”,“通读全书,将整体进行了把握,将思想和艺术特色相结合,运用读懂勾圈画点方式争取读懂”,“从作品当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充分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等鲜明地列入“学习目标与内容”中。

如何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如何有效阅读整本名著,已经成为了每一位老师需要面对问题。小说是一种以叙事见长的文体,如果从叙事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并且也帮助了学生阅读。

一、关注叙述视角,赏析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兴趣

如果分析人物形象,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如果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人物形象和特征,挖掘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蕴含的情感,这直接地关系到了学生的兴趣。而要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挖掘人物个性特征,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视角和选择的独特性。

中国的古典小说非常丰富,特别是古典的白话小说,在叙事方面大多是采用了全知视角方法,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洞察到一切。比如《红楼梦》的叙述者就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和全能的叙述者。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全知视角关注。许多学生尽管没有完整读过《红楼梦》,但也能说出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敏感自尊,贾宝玉眉清目秀、具有叛逆精神、追求平等自由,如果通过分析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心理描写,可以让学生总结已知的,但是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让学生立足于全知视角,站在“上帝”的视角进行思考,会让学生有新的体验。

《红楼梦》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而这个家族有着复杂的关系,所以就充分地反映了生活的广度,以时间跨度来讲,不可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能感知和了解的。全文用石头的视角,不仅充分地描述了人物,也描述了外在活动,也叙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深入到了内心活动,将人物内心当中最隐蔽的思想和感情,以及心理活动都充分地揭示了出来。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相互猜疑和试探,使得这方面的描写篇幅较多,但是这时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想法,既然彼此都不知道,作者就学生设定一个虚拟的叙述者,而石头就是全知的叙述人,运用了全知视角,深入到了人物的心理。从叙述艺术角度来看,作者对于人物的无知,以及叙述人的全知之间,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这也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但《红楼梦》这部小说,也冲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用视角的变化多角度展示人物特征,比如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视角交织的方法,使得被观察对象,得到了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呈现。在第三回中,首先看到的是王夫人向黛玉来介绍宝玉,紧接着就又展示了黛玉眼里的宝玉,最后,叙述者又引入。在这短短的篇幅之中,充分地展示了慈母和情人,以及世人眼中的宝玉,而叙述者却不置一辞,将评判的权力给了读者。

可见,运用叙述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全面了解,帮助学生将自己带入到故事和角色中,给学生创造了新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看到了小说的精妙和设计,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叙事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发展思维深度

在叙事作品中,无论是从整部名著,还是小的章节内容,都遵循了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地分析了文章的叙事结构,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清文本故事、发展脉络和主要矛盾,进而挖掘在叙事结构之下的深层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地提升了。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从环境、人物等要素入手,最后上升到主题思想的。在实际教学中,或者在阅读作品前,教师就应当点明作者所处时代,会从某种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作品的思维,这就会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找出文本中的某种语句和段落。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文本的主题思想,学生是不能体会出来的,而是“找”出来的。这样的方式脱离了叙事和情节结构,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的含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回归到文本当,才能将主题思想放在小说中,将故事环节穿插到知人论世中,可能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由于人物比较繁多,而且故事的网结比较繁密的作品,要想更好地捕捉线索非常困难,因为全文就像是探索文本迷宫,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反反复复,经常会出现不得其解的情况。无论从哪里阅读,都会被带到另外的地方;无论想从哪解开结,都会重新地缠结起来。所以,要想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内容,只有细读文本,利用相关的线索,进行追溯和演进,充分地深入到迷宫中,才能使各种成分清晰,“活”起来。

《红楼梦》的第七回中,写了一个过场的人物焦大 。这个焦大因为派他在黑灯瞎火时去送人,就不满地乱骂了,而众小厮们也见他太过撒野了,只能将他捆倒。焦大越发乱嚷说,通过相关的描写,这里焦大之骂所含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那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要让学生关注焦大与贾府中人的矛盾冲突,然后再将这一章节放在整本书中,探讨整本书的深层意蕴。

再如《红楼梦》当中,对秦可卿的描写,是从病到死的叙事过程,通过了层层的铺设,是剧情含而不露,采用了“不写之写 ”的叙事手法,唯有进行细心的探究,才能找寻出潜在的信息。秦可卿虽然是个过场人物,但是在《红楼梦》 的叙事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接从心理上展示了宁国府的败落。从叙事的线索和肌理来看,贾家的衰败表现出了许多的征兆。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幅封建贵族世家衰败史,那么这张画稿上,宁国府是一个小样,是叙事结构的意脉。通过对宁国府和荣国府的交互演进,以荣国府为正面的叙事,以宁国府为侧面的衬托。通过宁国府的衰败征兆,将荣国府进行逐渐披露。

因此,在引导学生閱读这类名著时,应当着重关注作品和情节,并且将它们相互联系,关注情节变化的因素,才能探究其中的因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验文本思想以及其中透露的智慧。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故事内容,也掌握了阅读方法,还充分地训练了思维能力。

三、聆听叙述声音,体会作家情感,提高阅读品质

随着长篇小说形式的不断成熟,它也就越来越远离“讲话”和故事,从而呈现出各种复杂的叙事声音。也就是说,不能只关注简单的因果关系,要去追求逝去的精神。这种复杂的情况,就构成了小说叙事声音的复杂性。作品的叙事是由作者来支配的,那么就会有作者对人或事的态度,作者是借他人之口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对文本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而应通过文本感受到叙述的声音,充分地感受作者到背后的含义。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反对学生作个性化的解读,但更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叙事聆听作者的声音,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提高小说阅读的品质。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叙述的声音,《红楼梦》声音现象的复杂性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红楼梦》小说的声音叙事主要是通过对时间的再时间化来完成的。在《红楼梦》中存在时间倒错的现象,预叙与倒叙兼有,其中预叙中使用的诗谶、图谶、姓名的双关等叙事策略多借助谐音来完成,语音成为解码的关键。而读者在感受这些叙述的声音后,才能真正理解宝黛爱情的弥足珍贵,也能深入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在《红楼梦》中,姓名的叙述声音,尤其富有特色。《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如宝玉、黛玉、宝钗,是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

除此之外,《红楼梦》还有大量的诗词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作为读者不仅与表层信息的文本对话,还要绕到文本背后与作者展开对话。要让学生通过精读小说叙述声音,与作者更好地交流,从而准确把握叙述的声音中传递的作者的情感。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犹如一座无尽的宝藏,还有待我们去挖掘。除上述叙述艺术之外,尚有许多值得关注之处,比如关于意象叙事和评点家的理论形态问题等,为我们阅读经典提供了多种路径。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可以多方面实践,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拥有自觉的审美的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将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红楼梦》三家评本《金玉缘》本批语

[2]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11-14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
《弥留之际》中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
简析《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叙述主观化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在文本体式的框架内演绎语文课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