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精神下的幼儿园班级常规制订

2021-04-14 01:37刘宏宇王杨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

刘宏宇 王杨

【摘要】幼儿园班级常规是既是限制幼儿自由活动的纪律,也是引导幼儿正确发展的准则。中国古代哲学以其特色鲜明的“合和”精神,为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制订提供了理论基础。幼儿园班级常规应当顺应幼儿发展的规律,解放幼儿天性;幼儿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自主,但也需要常规提供一定合理的指导和约束,使其在正确的道路上充分发展;班级常规的制订应当秉持“和谐适应”“刚柔并济”的原则,通过幼儿与班级常规的互动,不断提高班级常规的科学性,确保幼儿自然发展。

【关键词】幼儿  幼儿园  班级常规  合和精神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1-0140-02

幼儿园是幼儿踏入的首个次级社会化场所,不同于家庭的生活化环境,它是一个趋近于制度化的场域,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伴随着多种多样的规则与纪律,这些规则与纪律,在幼儿园这一特定场域中有着独特的称谓,即“常规”[1]。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当建立良好的常规,必要、合理的常规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秩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中,幼儿园常规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建立的,这种充斥着权威主义色彩的规则纪律,满足了教师班级管理的需要,却限制了幼儿的天性,不断引发幼儿与常规间的冲突。中国古代哲学中“自然”“和合”等思想是其重要特色[2],这与当下的幼儿教育理念中的“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平衡幼儿的自主与教师的干预”相吻合。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幼儿园班级常规,尝试探寻顺应幼儿自然天性、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制订。

一、常规:人文精神

人文,是中华各家各派文化现象中所蕴涵的基本文化精神。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倡导的“仁”、墨家倡导的“兼爱”、道家倡导的“自然”,均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取向。这些先哲们的哲学观点虽然有巨大差异,但是均提出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身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也一直流传至今。以此反观当下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制订,不難看出其人文关怀的缺失。常规的制订源于幼儿园这一次级社会化场所的社会需要,是幼儿园中各个群体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自然选择。幼儿作为学前教育的主体,是幼儿园的主要服务对象,然而在幼儿园中,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受到教师制订的班级常规的桎梏。在幼儿园中,常规通常被这般使用:教师将常规告诉给幼儿,明确具体要求,规定违反常规的惩罚措施,而后幼儿压抑自己的天性,克制自己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舍弃自己本应当被满足的需求,去做一个遵守常规的乖孩子。这样的关系中,常规在大多数时候成为了教师管理班级所用的精神戒尺,教师可以依据自己需求,为了方便自己的班级管理,发布任何看似“合理”的秩序要求,这样的常规其本质上是教师以及幼儿园管理层等成人将他们的意志强加给幼儿的工具。这种权威主义常规,充斥着强制性。中国古代哲学极力否定这种强制性工具,儒家倡导“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即在强调社会环境中的公平与和睦;而班级常规依据教师个人需求而提出则必然破坏了公平与和睦,这种为满足成人的需求而发布的忽视了儿童的权益、充斥着权威主义色彩的班级常规,有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合和”之理,那么这样的常规必定是不会被幼儿所接受和适应,其最终只会导致师幼爆发冲突,班级氛围紧张、幼儿天性被压抑,个体发展受限、常规频繁被挑战,秩序难以维持。

二、幼儿:天性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鲜明的精神内核即是尊重个体的自然属性和活动方式,顺应事物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孔子的“天生德于予”、孟子的人性本善、老子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等思想认为幼儿是生来就具备其人之为人的本性即自然性[3],而如荀子“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等思想进一步阐释了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这为当今幼教界一众学者都在呼吁的“解放儿童天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天性是自然对儿童发展的规定性,也是儿童身上的自然属性,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4];因此,也经常表述为儿童的自然天性,由此观之,儿童天性本就自然。幼儿天生就是合于自然的,但是外部规范、条规与儿童自然天性之间却具有矛盾和冲突。这解释了为什么常规作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体制之一,却总是在处处限制幼儿的发展。儿童的天性本就是饱含欲望、好奇心等自然成长的力量,这类先天具有的品质,是人类从古至今代代相传下来的禀赋, 帮助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正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生生不息”。在顺应幼儿自然天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要抹去常规,完全放手不干预幼儿的活动。“保合太和”“厚德载物”“宽则得众”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给我们以启示:作为常规来说,就应当是在尊重并因循幼儿自然本性的前提下给予幼儿引导和协助以帮助幼儿自我化育。

三、常规制订:和衷共济

在中国古代哲学观中,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方面,且两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而诸子百家均认为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要“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关于此类矛盾关系的基本精神内核是对待和谐,对待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对待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用辩证法审视幼儿与班级常规,二者就是这样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幼儿是幼儿园班级常规存在价值的体现者,班级常规因幼儿的需要而有价值;班级常规是幼儿发展的引导者,幼儿因常规的辅助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失去幼儿,常规就没有了服务的对象而失去存在价值;没有常规,则幼儿的发展也容易步入歧途。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在矛盾对立的两极冲突融合中进行的,矛盾双方既冲突又包容最终达成了和谐,促使事物发展生生不息。幼儿与常规便是这样一种矛盾,幼儿受常规的制约,处于弱势;常规凭借其承载着教师的权威而相对强势。二者在对立中走向融合,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即幼儿通过与常规的互动来创设有利于个体自然天性发展的环境,常规也在幼儿的影响下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因此,为了达成“合和”的终极境界,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制订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和谐适应

即幼儿与常规的关系是和谐的,幼儿是有能力并且有意愿去主动适应常规的。首先,班级常规的制订要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虽柔弱,但是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与自然有着莫大的合和[5]。幼儿能以其和于自然的根本属性去包容和于自然的常规。因此,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制订要合乎幼儿的自然本性,也就是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的常规才能被幼儿所接受,避免常规对幼儿天性的桎梏也免于幼儿频繁违背常规。其次,在班级常规的制订要依据幼儿的需求。庄子以混沌之死的故事告诉世人,倏与忽明明是为报混沌之德,才为混沌日凿一窍,但结果七日而混沌死,就是因为倏与忽的主观臆断,忽视了混沌的需求。由此可见,班级常规的制订不能从教师的主观臆测出发为幼儿“日凿一窍”,只有常规的内容与幼儿的需要不发生冲突,幼儿不必为遵守常规割舍太多欲望、付出太多精力,才能避免常规的频繁被挑战。

(二)刚柔并济

即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制订既要有教师明确的规定,也要有幼儿改造的空间。“刚柔并济”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智慧,我们以“刚与柔”的视角,从制订常规的主体上审视常规制订的矛盾双方,可以发现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班级常规的制订过程中忽视了受其影响最大的群体——幼儿。“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作为成人,教师无法完全了解幼儿的想法,无法用幼兒的视角衡量常规,因此,常规的制订应当有幼儿参与进来,吸纳幼儿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常规,既有助于提高常规的适切性,又能激发幼儿对自己参与制订的常规的遵守意愿。其次,也代表着常规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执行中应当持续修订,以保持其弹性。任何有价值的哲学观都阐释了事物始终在运动变化,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如祸福等事物的两极都在相互转化,借此思想,班级常规的制订不能循规蹈矩一定不易,而是要相对弹性,幼儿会在触碰常规时给出其自我解释,教师也能权衡是否有奖惩的必要。在幼儿与常规的多次互动之中,幼儿和教师便可以对常规进行合理更订,既可以切实保障幼儿的自身利益,教师也可以获取更贴近幼儿的班级管理经验,常规也在活动中得到优化。

四、结语

幼儿园班级常规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规章制度,对幼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订科学合理的常规,既是基于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也是力求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制订要秉持“合和”的人文精神,将幼儿的发展作为前提,制订“和谐适应”“刚柔并济”的班级常规。“和谐适应”“刚柔并济”的制订原则既是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合和”精神的体现,也彰显出新时代我国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文关怀,是实现幼儿天性的真正解放,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学前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张立文.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于冬青,葛东娟.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52-156.

[4]刘晓东.童心哲学史论——古代中国人对儿童的发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2-93.

[5]刘晓东.“幼态持续”及其人文意蕴[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7-89.

作者简介:

刘宏宇(1997年-),男,汉族,吉林敦化人,长春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王杨(1975年-),女,汉族,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幼儿园幼儿
幼儿园里欢乐多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