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如何加强家校联动,构建良好的学生身心环境

2021-04-15 16:27沈建华江珊顾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5期
关键词:家校联动双减理念

沈建华 江珊 顾玲

【摘要】“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后,部分家长少了培训班的“定心丸”,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于多出来的时间应该如何利用。部分家长沉浸在享受“无过多作业”的和谐氛围中,对孩子的教育变得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双减”政策的推进,正是考研学校和家庭的育人机制与育人智慧。本文就“双减之下”,如何加强家校联动提出三点意见:首先,学校作为育人的主力阵地,要及时更新家长的育人理念,形成科学的家庭教养认知,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在充足的课余时间里,学校和家庭可以如何开展活动,既能有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能丰富课余生活,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第三,学校和家庭可以创新沟通方式,及时分享成果,反馈问题,及时止损,让学生在多元的评价中提升自信心,促进成长。

【关键词】“双减”  家校联动  理念  育人合力  沟通渠道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5-0022-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储备适量或者更多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走进理想的象牙塔。为此,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卯足了劲,焦虑情绪也油然而生。部分家長是由于城市高消费的生活,早出晚归,忽略或者说是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用补习来弥补应尽的职责。部分家长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优越的条件下想尽办法让孩子实现抢跑。所以在多种原因之下,孩子的时间不是被大量的作业霸占了,就是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耗光了,学业成绩被过度放大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着各地正认真履行并落实“双减”工作,学生的教育回归到学校主阵地上,学生的课余时间回归到家庭中,家校联动对于学生的成长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就如何加强家校联动提出几点建议。

一、借助多平台更新家长理念,认清“双减”

“双减”并非短期措施,本质上是对整个国家战略规划人才需求的呼应之一,“十四五”规划对教育提出了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生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回家后的自由时间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则进一步留足空余时间。赛道换了,以往的培训方式会逐渐失灵,通过“地下攒班”补习,别人“双减”,自己“加码”,并不能胜出,反而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背道而驰。

作为家长也需要把时间还给孩子,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的习惯上来。

依托学习平台,形成育人合力。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中小学生抑郁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相关研究也表明这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双减”的背景之下,更新或者提升家长的育人观念是必要而又迫切的。目前,各地区自上而下也在为提升家长素养,助力孩子成长打通渠道,提供平台。杭州市上城区在全国开创了“家长持证上岗”的先河,依托移动学习平台,整合区域社会资源,开设线上课程,引导家长通过智媒体完成“执照”的学习、积分。这就形成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家庭教育联动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此类具有区域性的整体化措施对于大幅度、大范围提升家长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双向并举,更新育人理念。各校可以借助之江汇等信息平台推出“云端”系类家校活动,以“家长云课堂”为主平台,开设亲子沟通、科学教养、共生成长等主题微课,拨正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素质。除了线上平台,还可以推出线下活动,形成双向并举的模式。比如“专家进校园”“骨干教师进社区”“优秀家长教育分享会”等活动,让家长在面对面交流中学习。让家长改变唯分数论的观点,意识到双减下,不是寻求更隐蔽的方式去培训,更不是放任自流,认清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

二、着眼多方面丰富课余生活,培养能力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是教育”。“双减”之下,学生的教育留给家长的空间也在增大,这就意味着家长除了要及时升级教育观,在宏观上跟得上社会发展,也要在细节处更懂孩子,明白孩子深层心理需要,掌握激励孩子超越自我的方法,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可以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并引导其产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阅读、运动、劳动的热爱,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与小伙伴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等。

开展多种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回归家庭后的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以生活作为教育大舞台,通过多种活动开阔视野,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例如可以开展“5+2”新劳动教育,“5”指的是在五个学习日里,每天抽出不少于10分钟时间开展家务劳动,劳动内容的选择采用2+X模式,两个必做项,比如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自己的书桌等,其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选择。“2”指的是周末的两天,这个时间段可以从基础性劳动走向技能应用型劳动,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创意设计,开展美食小制作、针线活、小发明活动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运动的习惯、审美的能力等等。

开放场馆资源,辐射教育资源。有场馆资源的学校,可以24小时向学生开放场馆,把教育场所延申至课余时间,把教育资源真正辐射给社区的孩子,形成无边界的教育模式,以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来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此外,学校可以联动家长推出系类走读课程、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假日小队活动等,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纪念馆、文化馆、乡村文化礼堂等校外活动场所或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有目的、有方式地去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特长。

记录成长曲线,及时反思更新。学生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在育人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检视自己的不足,更新知识储备,以更好的心态、更适合的途径来因材施教。比如有学校曾开展“爱在每一天——亲子观察日记”活动,家长们利用日记的方式记录孩子的生活状态、情绪变化等,班主任根据记录情况,追踪孩子的成长表现,与家长一起订制更符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更好地助力成长。

三、搭建多渠道创新沟通方式,多元反馈

学校和家长是合作伙伴,形成合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在“双减”之下,家校要跳出思维定势,重新审视日常沟通所传递出的信息、思想与情感,打开家校沟通新思路。

创新家长会特色,实现有的放矢。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沟通最常见的模式,传统的家长会是教师在上面分享反馈,全体家长在下面聆听,辐射面很广,分享的一般也是共性的基本问题,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分享却是不多。为此在家长会的设计上,也可以采取一些方式進行创新。比如可以采用分层级的家长会,学习能力相近、问题相似的学生和家长可以聚集在一起,反馈共性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也可以是根据学科的特性,由任课老师组织开展学科类的家长分享会,针对学生学科的现状进行细致的反馈与指导;也可以把关系好的部分学生及家长召集开会,从情感的凝聚性在学生和家长中间建立合力,促生成长。

定期反馈情况,适时查漏补缺。学校和家长作为学生成长路上最为重要的两股力量,需要双方之间相互信任,并且及时分享在育人上的成果、反馈问题等。“双减”之下,难免会有家长不知所措,或者不去作为等情况发生。为此,为了能使得沟通反馈流畅,也缓解家长的一些焦虑,学校可以采取家长“定期入校”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定期问卷调查和学情反馈让学校和家长能一直处在了解、反馈、沟通、改变、提升的良好氛围中,在真正了解家庭教育的诉求中,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真正做到“民呼我为”,形成教育合力。开设家委互动公众号,从多方面、多元化反馈学校育人情况,借助公众号也让家长配合学校更好地进行宣传和发动;定期印发家庭导报,用好家长资源,引进教育资源,丰富校园学习生活。

“双减”之下,学校做强做优校内教育,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同时提优提质家庭教育,学生会在少负担的情况下接受“五育”并举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若葵.“双减”之后,家庭需要做什么[N].中国妇女报,2021-10-11.

[2]熊丙奇.落实“双减”必须啃下两块“硬骨头”[J].北京观察,2021(99):33.

[3]张盖伦.家长要成为“双减”政策的“神助攻”[N].科技日报,2021-9-16.

[4]沙红芳.目标“双减”的家校合作转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J].教育视界,2021(25):36-39.

[5]钟焦平.双减”之下,家长更要主动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1-9-30.

猜你喜欢
家校联动双减理念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