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电子档案与文化资源网络共享的前景

2021-04-15 01:22李林霖
卷宗 2021年22期
关键词:纪念馆受众数字化

李林霖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1)

纪念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就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是保护、展示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机构,对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技术与文化联姻的信息时代,众多的文化资源,如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都逐渐将馆内藏品、展板转换为电子形态。通过载体——计算机为人们随时随地提供服务。这些都为档案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文化共享的完美画面。

纪念馆电子档案网络共享,是方便人们快速、便捷、准确地获取信息,得到第一手资料。但是,目前我国的纪念馆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纪念馆还处于封闭的,互不相通的体系,严重影响了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电子档案网络共享资料重复性不容乐观;纪念馆这个特殊的服务窗口网络共享宣传力度不够,没能让观众真正地参与共享。

1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禁锢了文化资源的相互合作

目前,我国的基本文化资源,分布于各级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因同一系统隶属关系不同,故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相互之间难以合作。由此造成了不合理的文化资源分配,甚至文化资源重复、难以共同利用。

1.1 各自为政的管理阻碍了文化资源信息的整合

资源的创建、管理与利用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化资源内容在生命周期内的选择是相互依赖的,其作出的选择,有可能阻碍或促进信息的正确流向,或使信息失去灵活成分,或失去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纪念馆电子档案对网络共享文化资源的处理,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是资源雷同,形式单一,没有创新;二是资料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画地为牢,停滞不前;三是同类资源周期不同,因而导致在文化服务系统上整合困难。

1.2 不同的服务体系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

电子信息的便捷性使它可以被分享、被重复使用;能够被改装、拷贝;能够用重新组合。而线上系统也可为人们提供集合、筛选、选择性等多种服务,这些都从技术上为人类信息的整合归纳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基石,也没办法达到最终目的。目前,我国文化资源线上无法协调的矛盾,正是限制我们资源整合的一大阻碍。

近几年,为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地的纪念馆都在逐渐将本馆馆藏内容信息化,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希望运用馆藏的数字化产物能够在互联网上创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系统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想要更好地满足和服务于观众的需求,就必须做到相互合作。目前,信息服务之间的壁垒,使之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文化资源集散地因而阻碍了电子档案数字信息的使用。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各自为政的资源系统阻碍网络共享。当前,各个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都搭建了属于自己的资源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搜索服务,但是,各平台之间互不相通,各自为政,往往查看同一资源,要搜索数个网站仍无法获取信息,给用户带来了较差的使用体验。

2)技术水平影响资源整合的过程。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是在不同的计算机环境中创建,有的还有多重链接,网站内部结构也十分繁琐,大大影响了资源整合的过程和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

3)侧重点的不同影响了信息的主要导向。由于纪念馆、文化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各自独立运行,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无疑对资源的利用有着很大阻碍。例如,档案馆与博物馆喜欢使用多途径、多层次的馆藏陈展方式;纪念馆则把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重复布展。单一的展陈形式让数字平台变得格式化。

4)受众的文化需求和运行手段难以预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服务方向是数字信息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受众的年龄、文化水平、资源需求、搜索方式等等都有不同,作为纪念馆的档案工作者应该做系统的调查,从而真正了解观众想了解什么、关注什么、参与什么,不要千篇一律的制造网络共享内容,毫无新意。

2 文化资源合作的基础

当前,用户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亟待一个综合性、成熟的信息平台。这就促使我们的相关部门要迎难而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利用现有条件,打造一个联合的、综合性的文化资源信息平台,促进我国文化资源电子化进一步发展。

2.1 具有共同的利益

文化需要交流,资源应该共享。当今时代,敝帚自珍、闭门造车已不可取,合作交流才是顺应时代、顺应市场的方向。各部门如果能将自己手中拥有的资源同其他部门的资源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整合升级,会发挥更具有创造性的作用,让电子档案资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2 具有共同的目标

我国的纪念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与博物馆等在保持线下陈展的同时,也在拓展自己的线上领域。如果说,线下陈展重要的是资源的收集整理,那线上资源的充实,无疑更加方便受众的吸收和学习。目前,各馆都有自己的线上展厅,网络布展,而与受众的交流也更加随意和方便,不再局限于时间(开馆时间)和空间(展厅内),而这些线上交流的内容,也再一次变成纪念馆的数字档案进行二次利用。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将这些因线上交流而产生的珍贵的数字档案,同缘由文化资源进行二次整合开发,为民所用,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良性循环。

2.3 面临着相通的挑战

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在我们利用网络,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时,也要注意到构建线上资源系统时的问题所在。由于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在构建线上框架时有些细节仍然不够人性化,对网站运行模式还不够熟练,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不够了解,对于线上陈展的内容更新不及时,手段单一等等,这些局限都会影响受众的使用感受从而导致用户的流失。要及时注意到这一点。

2.4 具有共同的研究领域

当人们更加依赖网络获取文化资源,需要彼此沟通和交流时,网络文化资源的创建者、策划人员及档案工作者将面临共同的研究领域。他们在管理思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要有创新与突破,尽快让整体的文化资源管理为今后网络文化发展所需要。例如,在庞大的纪念馆馆藏中,是否通过配置、排列统一的收藏方式将藏品在网络环境下展示,需要什么管理构架与技术支撑来保证它们的连续运行?如何建立跨领域的馆藏,在不同的传统管理惯例中,如何组合这类资源,等等。

3 数字化智能管理应与纪念馆档案精准对接

政府服务于社会,一站式管理使得数字智能化趋向常态化和制度化。必然带来一系列相关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从而阻碍了纪念馆数字化管理的进程。如何让数字化智能管理与纪念馆档案精准对接,是档案赋予兰台人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必须尽早关注,提前布局,才能迎刃而解。

3.1 要对档案数字化转型充满信心

万事开头难。问题历来都是困扰发展的大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最好最快捷的方法。即便数字化时代矛盾重重,但通过梳理区块链接的相关原理,在实践中摸索寻找规律总能找到保障数字化安全有效的路径。牢固树立坚定的意识、树立坚定的信心,担负起宣教工作的神圣使命。

3.2 增加投入构建完整的档案数字化体系

纪念馆档案数字化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才能构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数字化的沿革时代还停留在原来的格局上未免太过牵强,这是发展的绊脚石,让数字化进程止步不前画地为牢。数据梳理推进发展需要各方献策助力。档案数字化需要系统的管理体制和电子设备,存储载体、存储容量、安全备份等问题也要陆续建立起来。

3.3 纪念馆数字化建设要彰显地域特点

纪念馆是体现党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大讲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展览已经无法满足观众欣赏水平的需求。一些大的历史场景采用人物造型和声光电等手段,给观众以真实的视觉感受。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不改变原来的地点、形态、大小、规模的基础上,对陈展数字化升级改造是纪念馆展览形式的首选。避免千篇一律的固化模式,彰显纪念馆地域特点。

综上所述,无论是纪念馆、图书馆、还是文化馆、档案馆,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只有在保持个性,不丢掉自己特点的同时,在一个共同框架内,协调合作,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当前纪念馆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加强各项事务的管理,促使文化资源电子档案网络共享的现代化。只有不断地创新文化资源的服务机制,积极主动地为文化建设主战场服务,才能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更好的服务。

笔者认为,不要单纯的认为去某一纪念馆或博物馆等地参观后,就加深了印象。而是应该在临行前利用网络共享的文化资源对所参观的场所进行初步的了解,这样才会让你的参观更有意义,否则,收获是有限的。

在纪念馆守护档案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传承的责任。为党管党,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用实干增添发展动力,用奋进绽放文化光芒。这是兰台人集体智慧与力量的体现,更是这一代档案人的责任与担当。

纪念馆电子档案文化资源网络共享的前景是美好的,这需要我们彼此共同努力、共同交融。

猜你喜欢
纪念馆受众数字化
萧军纪念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数字化制胜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