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术式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的对比研究

2021-04-17 01:19王锁刚翟琼瑶汪绪祥朱时玉王光策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肾动脉肾小管造模

胡 彦,王锁刚,翟琼瑶,王 帝,汪绪祥,朱时玉,王光策

0 引 言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指肾组织在缺血后再次获得血流灌注或氧供应后所产生的损伤,常见于失血性休克、肾动脉阻断以及肾移植等情况[1-2]。肾属于人体中高灌注血流器官,对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十分敏感,在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会出现活性氧、趋化因子和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加剧组织损伤,是造成急性肾衰竭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常见原因[3-7]。国内外大量学者通过构建该动物模型来研究其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常见的建模手术途径为腹部切口和背部切口。本研究通过经背部手术途径同时阻断双侧肾蒂成功、稳定地建立了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健康SPF级SD大鼠,48只,由郑州市华兴实验动物养殖场提供,实验动物许可证号:SYXK(豫)2016-0002,6~8周龄,体重(180±20)g,雄性,标准SPF级饲料饲养,自由饮水,饲养条件为室温20~25 ℃, 相对湿度45%~70%,保持通风。

1.2实验试剂和仪器血肌酐、尿素氮检测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4%多聚甲醛溶液、苏木素-伊红染液(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IL-6、TNF-α试剂盒(江苏酶免有限公司),酶标仪(MUL TISKAN FC, 美国),光显微数字成像分析系统 (Kodak,美国),高性能冷冻台式离心机 (ST40R,Thermo公司),低温冷冻切片机(HD-1800)、石蜡包埋机(HD-310B)、脱水机(HD-300)、摊片机(HD-330),均购于湖北惠达有限公司。

1.3造模方法

1.3.1 动物分组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部手术组、背部手术组,造模术后24 h 对各组大鼠采血并取材(n=8),剩余各组大鼠术后继予以蒸馏水灌胃处理30 d(n=8),每天上午8点灌胃1次,同条件下饲养并密切观察。

1.3.2手术过程①麻醉:术前12 h禁食,麻醉前称量,采用3%戊巴比妥钠溶液(30 mg/kg)腹腔注射。②游离及暴露双侧肾蒂:麻醉后,腹部手术组大鼠呈仰卧位固定于操作台,备皮、消毒铺巾后,从腹部正中部位切开皮肤及肌肉,切口长约4~5 cm,进入腹腔后将肠管推至一旁,充分暴露双肾及肾蒂;背部手术组大鼠采取俯卧位从背部脊柱正中位置切开皮肤,切口长约3 cm,于双侧肋弓下缘0.5 cm(双侧距脊柱中线约0.5~1.0 cm)肌肉薄弱部位切一纵行切口,进入腹膜外间隙后见肾周脂肪组织,钝性分离肾周脂肪组织,可见肾及肾蒂,充分暴露肾蒂;正常对照组无处理。③阻断肾蒂方法:用无创微型动脉夹同时夹闭双侧肾蒂,5 min内肾由鲜红色变紫黑色,则夹闭成功;夹闭持续时间为45 min,取除动脉夹后,恢复肾血流灌注,可见肾颜色由紫黑色逐渐变为鲜红色,表明肾恢复灌注良好,然后逐层缝合切口,缝闭伤口后再次碘伏消毒。

1.3.3造模成功判定夹闭双侧肾蒂后,5 min内肾由红棕色变成紫黑色,表明血流被阻断;45 min后松开微型动脉夹,5 min内肾变为红棕色,则认为缺血再灌注成功。

1.4实验相关指标检测

1.4.1 一般情况观察SD大鼠术后24 h精神、食量、大便情况等。

1.4.2肾功能生化指标检测采血后静置20 min,以离心半径9 cm、3000 r/min离心10 min后,留取上层血清,应用肌酐、尿素氮检测试剂盒分别测定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

1.4.3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检测离心后取上清,根据对应的ELISA试剂盒步骤绘制出标准回归曲线,通过各孔样品的A值计算出IL-6、TNF-α含量。

1.4.4肾系数的测定麻醉前称量大鼠体重,过量麻醉处死后迅速摘取双肾,纱布擦净后称重,肾系数公式如下:

肾系数=双肾质量(g)/体重(100g)×100%

1.4.5肾组织病理学检测取各组大鼠新鲜肾组织,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制片,烘干后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1.4.6肾小管坏死半定量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肾皮质及外髓区域上皮细胞坏死、刷状缘丢失、肾小管扩张情况,每个玻片在×400高倍镜下选取10个区域对肾小管坏死百分比进行统计[8],评分原则如下:0分:无损伤;1分:<10%;2分:11%~25%;3分:26%~45%;4分:46%~75%;5分:>75%。由两名技术人员盲法进行评估平均值计算。

1.4.7体重术后30 d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每3天测量记录体重值。

1.4.8肠梗阻发生率及腹腔感染率的比较术后30 d内密切观察大鼠存活情况、肠梗阻发生率及腹腔感染情况,统计并进行评估比较。

2 结 果

2.1 大鼠24 h一般情况比较腹部手术组、背部手术组大鼠造模手术操作均成功。正常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佳,食量正常,大便呈颗粒状;腹部手术组大鼠术后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倦怠,食量明显减少,大便较稀,体重减轻,术后有3只大鼠伤口出现渗液情况,其中有2只鼠存在腹部膨隆表现。背部手术组大鼠造模后精神状态良好,活动稍减弱,食量无明显变化,大便呈颗粒状,未出现腹部膨隆及伤口渗血情况。

2.2肾功能的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部及背部手术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增高(P<0.05)。见表1。

表 1 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的比较

2.3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部和背部手术组血清中IL-6、TNF-α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腹部手术组比较,背部手术组大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低(P<0.05)。见表2。

表 2 各组大鼠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的比较

2.4肾系数的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部和背部手术组大鼠肾系数值显著增加(P<0.05),见表3。

表 3 各组大鼠肾系数的比较

2.5肾组织病理学观察镜下观察发现手术组肾小管上皮组织肿胀明显,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坏死溶解改变,管腔扩张程度明显,组织间质水肿,左、右肾损伤程度基本一致,而正常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无形态病理学改变,细胞无肿胀变形、坏死。见图1。

①正常肾小球; ②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 ③萎缩、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④扩张的肾小管

2.6双肾组织肾小管坏死半定量评分的测量计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部及背部手术组肾小管坏死评分明显增高(P<0.05),左、右肾组织肾小管坏死评分结果趋势基本一致。见图2。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2.7术后30 d大鼠一般情况比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无异常情况,背部手术组大鼠术后清醒基本正常饮食水,精神无异常,活动较正常对照组稍微减弱,食量基本正常,伤口恢复良好;腹部手术组大鼠术后24 h无明显进食现象,饮水量较少,精神一般,活动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粪便形状稀,伤口恢复相对较差,部分大鼠伤口出现红肿现象,其中2只出现渗液等情况。腹部手术组大鼠在术后9 d左右体重一直呈下降趋势,背部手术组在术后3 d内体重呈轻微下降后出现体重增加趋势,对照组体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3。

图 3 术后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折线图

2.8术后30 d大鼠存活率、肠梗阻发生率及腹腔感染率比较术后30 d背部手术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高于腹部手术组(P<0.05),在造模术后腹部手术组中分别在术后第2、3、7天发现大鼠死亡,其中术后第2和第3天共出现2只大鼠因发生肠梗阻现象死亡,还有2只大鼠在术后第7天因出现肠梗阻合并严重腹腔感染死亡,见表4。

表 4 各组大鼠30 d存活率、肠梗阻发生率及腹腔感染率比较(%)

3 讨 论

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复杂,成功地构建模型是实验研究成功的第一步。常见的建模方式包括单侧或双侧夹闭肾动脉、夹闭双侧肾动脉和静脉、单侧夹闭肾动脉或肾动静脉并切除对侧肾[9-11],急性肾缺血再灌注造模缺血时间大多数控制在30~60 min之间,当缺血时间少于30 min则肾能够迅速代偿增殖来恢复其功能,当缺血持续时间超过60 min可能会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衰竭[12]。我们团队前期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定结扎肾动静脉时间最佳时间点为45 min[13]。有学者发现单纯阻断肾静脉组较单纯阻断动脉组肾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肌酐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增强,其静脉阻断后,肾微血管面临高动脉压,导致毛细血管壁破裂和出血,从而引起比较严重的肾损伤[14]。而夹闭肾动静脉受损程度相对于单纯肾动脉组较重,但同时不会出现静脉组这样严重的受损情况。结扎大鼠肾动静脉相对于单纯结扎肾动脉模型更加稳定,单纯结扎肾动脉模型肌酐水平会在术后复灌24 h出现峰值性后出现快速下降情况,而结扎肾动静脉组模型肌酐水平在术后复灌72 h内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给药物研究提供更长时间、更稳定、更可靠的药效平台[15]。

本研究在该基础上探讨手术入路途径的改良,更深一步完善模型的构建,实验从大鼠背侧入路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更好避免腹侧手术带来的手术压力等不良影响。IL-6和TNF-α 是诱发早期炎症反应的主要因子[16],实验发现经背部及腹部手术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但经背部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相对经腹部组明显降低。对比各组大鼠术后状态,发现背部手术组术后一般情况明显较腹部手术组改善,术后饮食水基本无影响,3d基本恢复良好,体重呈平稳上升的趋势,而背部手术组出现明显饮食不佳、精神状态差等系列问题,考虑手术影响胃肠道功能,术后各组大鼠予以蒸馏水灌胃模拟常规给药方式干预,发现背部手术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高于经腹部组,死亡原因主要是由肠梗阻和腹腔感染所致。因此,我们认为经背部手术途径较腹部途径有以下主要优势:①经背部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且切口位置位于背部,感染因素较少,伤口愈合快;②大鼠肾位置位于后腹腔间隙,经背部手术途径能更快进入该区域并能清晰找到双肾及肾蒂结构,不需要拨动腹腔内的肠管及其他脏器,对肠管功能基本没有影响,保障了术后对动物模型的进一步观察研究;③由于肾蒂的位置更靠近背侧,手术造模需预留一定的空间放置微型动脉夹进行夹闭肾动静脉,从背部途径在不牵扯肾的情况下即可轻易、方便的分离出肾蒂,并可以清晰看到肾动静脉;④经背部组大鼠术后一般状态良好,不影响动物饮食水,不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影响实验结果。⑤经背部组大鼠造模后病理损伤程度基本同腹部组一致,但体内炎症水平相对较轻,在充分保证模型质量的同时降低死亡率,节约实验成本,也更符合动物“3R”原则。

猜你喜欢
肾动脉肾小管造模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进展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多支肾动脉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胆囊胆固醇结石湿热证小鼠造模方法的研制与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
肾动脉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IgA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