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中的爱欲问题※

2021-04-17 06:21杨晓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善爱欲欲求

杨晓河

内容提要:《我们夫妇之间》书写的爱欲是欲求美善,而不是通常的欲求另一半。只是作者将爱欲主题放置在婚姻阶段后,爱情叙事被婚姻叙事遮掩,也使其显在的爱欲问题发生了现象上的变化——如何坚守业已选择的另一半。萧也牧在1949年提出的这重爱欲问题有新中国成立初这个时间节点带来的更为关键的思想史意义,呈现出独特的当代性。

综合地谈论《我们夫妇之间》书写的爱情与政治的关系,评价它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的文章不但很多,而且早已互动成为影响深远的当代文学史的重大事件。这样关注普遍联系的综合研究持续至今。新时期研究者力图用史料说话重新呈现50年代初当代文学界的生态环境。新近的此类代表有《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8年发表的邵部和袁洪权两位的宏论。邵部认为“这篇在极具个人化的情境中写作出来的作品,隐含着作者对私密性的‘变心’问题的回应”,“牵连到‘当代’城市文学的叙述成规的建立”。①袁洪权则“从共和国初期文学力量制衡背后的相关性问题入手”,“从文本修改的背后和文学运动的酝酿过程及其最后的政治与文化指向,探考共和国初期文艺界及其文艺运动的复杂状况”。②

然而,若尝试厘清一个时代文艺环境中的爱欲与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文化圈子的圈子特色与当代文化集体塑造、个体特质与时代精神、自我认知与他者批判,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还缺少对爱欲问题本身的研究。即从文学思想史角度追问《我们夫妇之间》表达的爱欲本体论问题:它书写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爱欲,与中西文学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爱欲有何异同和联系,在1949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体现出何样的“当代性”?

梳理《我们夫妇之间》的爱情叙事之所以有难度,是源于作者有意使用的技巧。将隐微的爱欲叙事放在显白的婚姻叙事后,婚姻叙事用顺叙,小说从还未到北京时两人的甜蜜婚姻开篇,点明是“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的典型”;③潜在的爱情叙事则采取倒叙,将爱情的开头放到了小说第四节末一带而过,容易让人忽略。重组叙事,1944年,妻子“当选了‘劳动英雄’。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那时候我在大会上担任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工作。组织上分配我给她写传记,我们整整谈了三个晚上。也就在这个时候,我爱上了她”。④然后小说省略了“她”也爱上“我”的经历,但在文尾点出“她”和“我”有较长时间十分甜蜜的相爱。随着感情的升温,1946年两人结婚,甜蜜的爱情并没有停止,重点表现在生活细节,如织毛衣的牵挂和夜晚的陪伴。1949年2月进入北京后,“我”和“她”对待新时期生活的方式态度的不同,让“我”发现了相互的各种不契合,“结婚以来,我仿佛才发现我们的感情、爱好、趣味……差别是这样的大”!⑤这里隐藏了另外一重视角,妻子也发现和“我”各种不契合。“我”的感受意味着自己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爱她,甚至出现不想再爱了的念想。但是妻子意识到不契合,却并没有导向不再爱“我”的念想,两种爱情思维的内在差异,体现为妻子还想坚持婚姻和李克不想坚持婚姻的外在差别。接下来爱情叙事详写了“我”慢慢重新发现“她”的优点——具有坚定而主动的革命性。这些优点“她”从最初到现在一直拥有,暗含的爱欲意义是“我”爱“她”的理由依然存在,所以一旦我重新意识到“她”的优点,“我”依然爱“她”。小说还有意通过侧面描写展示了“她”也逐渐理解“我”的优点——有知识分子独有的理论优势,有城市生活经历,所以更能理解城市生活的“新”。妻子在外表打扮和工作方式上的改进以及向“我”的请教,都暗含了一重交代:“她”爱“我”的理由也依然存在。于是,小说爱情叙事得以大团圆结尾就顺理成章。小说首先书写婚姻叙事的结尾——我和妻子重新达成相互理解消解了婚姻困境:她突然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不放。沉默了一会儿,她说:“‘以后,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不要老是说些婆婆妈妈的话;像今天这样多谈些问题,该多好啊!’”⑥但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在理解达成时收手,而是进一步书写了爱情叙事的结尾:我们重回了初恋的感觉。“我忽然发现她怎么变得那样美丽了呵!我不自觉地俯下脸去,吻着她的脸……仿佛回复到了我们过去初恋时的,那些幸福的时光。”⑦这个结尾异常高明地升华了小说的爱情主题:爱是欲求美善,而不仅仅是陪伴和理解。因为相互的照顾、陪伴和理解,可以仅是婚姻叙事的主题,也可以是友情亲情叙事。

《我们夫妇之间》的爱情叙事有几个特质。第一,“我们”的恋爱属于自由恋爱,这与当时囿于时代形势而存在的诸多由长者、朋友或者组织介绍的夫妻关系不同,解放区有此类非自由恋爱的婚姻故事。与之呼应,中国现代文学中城市文学的爱欲故事大多强调爱情起因中的自由恋爱特征,这是中国现代爱情典型的现代性特征。非自由恋爱的叙事大多是婚姻叙事而不是纯粹爱情叙事。第二,“我”的爱欲定义是欲求美善。“我”之所以爱上妻子,是因为其身上的革命英模的品质,这在革命伦理上属于一种善的品质,而小说点明“我”爱上妻子的理由是因为爱慕这一种美善。第三,“我们”的爱情也遭遇到爱欲的另一重定义的挑战,即爱欲欲求另一半。如果人们找到不是属己的另一半,则两个对象之间注定会有各种不契合,爱欲激情只能掩盖矛盾。李克意识到夫妻之间的各种不契合,而这些不契合随着城市生活的展开,让他们的婚姻事实上陷入困境。作者没有明说的是,这些不契合其实更早就存在,至小说大团圆结尾时也没有消失。个体之间永恒的不契合最终不能影响“我们”的爱情,意味着“我”再一次在两种定义中选择了爱欲欲求美善的定义。由此更进一步,“我”将对内在美善的认可扩展开来,觉得她的外表也“怎么变得那样美丽了呵”,以至于忍不住吻她的脸。

相比小说的爱欲叙事,占据了更大篇幅的婚姻叙事其实不过是表象和幌子。考察婚姻叙事,小说以下几点特质值得关注。其一,自由恋爱不仅是我们婚姻的基础,还让我们在婚姻生活中始终欲求爱情体验,这是小说婚姻线索和爱情线索纠缠不断的主要原因。也以此区别于大部分将爱情和婚姻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小说。那些小说认为结婚前谈的是爱情,结婚后谈的就是婚姻。其二,有爱情基础的婚姻与陪伴关联紧密。“我”的爱欲定义是欲求美善,而“她”更多倾向于欲求陪伴,直接导致我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也使得表面上妻子在婚姻中有很多主动,实际则是“我”在做离婚与否的关键抉择。这触及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的模范家庭到底该由谁主导的问题。其三,两人婚姻的濒临破裂和第三者无关,这和中国现代文学中通常的婚姻叙事迥异。和夫妻复合与相互理解有关,尤其和“我”重新认识到妻子的美善有关。萧也牧认定爱是欲求美善,而不仅仅是美,李克妻子具有的美善和其他城里女孩具有的外表美不同,这些女孩尤其不具备其妻的善,所以当李克重审其善时会再一次确定所爱。其他进城干部的离婚很可能与欲求其他女孩的美有关,故事往往表现为第三者插足,但李克的爱情和婚姻波折和第三者无关,这是理解《我们夫妇之间》婚姻故事实质的关键点,也是《我们夫妇之间》区分于后来的《在悬崖上》等爱情叙事的根本点。萧也牧思想中美善合一关涉两大思想史问题:为何善会成为一种美,以及为何坚定的革命性会成为一种善?

《我们夫妇之间》的爱欲叙事,既没有延续解放区文学的基本主题,也与国统区其他现代文学的爱欲叙事截然不同。这些差异标志着断裂的同时,也再一次提请我们思考当代文学的诉求。《我们夫妇之间》写于1949年秋天,发表于1950年1月,背景是作者从解放区到北京工作。不具体争辩作者到底1949年10月1日前后完成构思,因为“我”和妻子进北京做的就是新中国的事情。小说是新中国成立初小说家关于爱情叙事的重要探索。解放区的爱情叙事受到鲁迅、茅盾等经典作家和左翼文学的影响更大,受到鸳鸯蝴蝶派、海派文学影响较小。从《我们夫妇之间》的叙事特征可以看出它既受现代文学爱欲叙事的影响又改进现代文学爱欲叙事的新时代预设。

首先,萧也牧肯定自由恋爱是爱情的前提。《我们夫妇之间》有关自由恋爱思想的特殊性与新中国成立初这个时间节点有关。作者肯定自由恋爱是爱情的基础,而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于是他从根本上肯定了自由恋爱。现代经典作家一方面在自己生活中追求自由恋爱,一方面在文学中为自由恋爱降温,因为他们意识到对普通民众来说现实生存问题大过恋爱问题。萧也牧继承五四知识分子开始的自由恋爱观,并对小说中由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分外赞美。究其原因,在于从解放区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坚信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生活,是将逐渐趋于美好的生活。站在新中国成立初这个时间节点,他们对未来富有期望,不认为现实生活和自由恋爱之间存在现实主义作家所认为的基本矛盾,也不相信爱情注定的悲剧性。所以新中国成立初的萧也牧其实比之前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家们更坚守爱情的现代性,也有意无意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初解放区出来的知识分子和原来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关于现实和未来的不同信念。

其次,《我们夫妇之间》坚持爱欲欲求美善,将革命英模所具有革命伦理意义的善好理解为内在的美,同时在不否认外在美的前提下判定内在美高于外在美,由此实现美善合一。这符合新中国成立初社会主义革命伦理的价值观。这种当代特质的爱欲思想也决定了其爱欲叙事的纹理。

《我们夫妇之间》欲求美善合一,而且强调内在美超过外在美,实质地体现出作者的爱欲定义和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重要差异。善何以会成为一种美?在思想史上是由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打通的,他认为普通人欲求的美的人或者美的骏马等,均只是美的事物,比这些个体更重要的是美的理念。德行的善好是比美的个体更接近理念的一种美,人的爱欲需要从爱欲美的个体上升到爱欲理念的世界里的美善和智慧。⑧这是美善合一的哲学理由。在生存不是问题时,爱欲叙事才发现不能坚守唯一爱欲对象的爱欲层面的理由。欲求美的人总会被新的美人打动,这恰好也是新中国成立初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李威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一起从晋察冀来的老战友,好几个都当上大干部了。体委李某的老婆是工农干部,同我原先是在一起工作的。李某跳交际舞时就和一个年轻的护士跳到一块去了,与老婆离了婚。还有团中央的王某、铁道部的张某,都找了女大学生,与农村出来的老婆离了。”⑨

萧也牧在爱欲叙事中强调美善合一,这种善具体指革命英模具有的坚定的革命性。小说中的革命性从现象上表现为妻子杀敌、为革命劳动、为受欺辱的人撑腰等,本质上却表现为她始终坚守的为工农革命付出的革命性。所以妻子最初入城时言行粗鲁,对城市的各种看不惯,到后来调整为外表打扮更城市化和内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更有适应性,这些出于她从未改变的干好革命工作的理想和信念。

最后,萧也牧以爱欲精神为基础弥合爱欲与革命、爱情与婚姻的内在冲突,是他独有的当代文学爱欲书写路径,有重要当代文学思想史意义。

西方文学里欲求革命同志和爱欲对象结合的小说有《牛虻》等,但放到“建设”这个时代背景上去讨论革命和爱欲关系的代表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萧也牧也许受到这些革命爱情小说的影响,但他更熟悉中国革命独特的民族性。因为我们是通过在广大农村的漫长的革命活动,最终进入城市,所以如何认识城市和如何建设城市成为革命者面临的大问题。武装斗争为特质的革命行为变成以城市改造和建设为特质的革命行为。武装斗争形成的意识形态将加剧人们相互之间的思想冲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揭示出爱欲激情可以在斗争中与革命激情融合,更可能与革命激情冲突,这是保尔和冬妮娅分手的缘由。《我们夫妇之间》同时拥有爱欲激情和革命激情,共同的革命激情增长了两人的挚爱诉求,让两夫妻的理想爱情是长相厮守。具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李克夫妻,出现抵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爱欲定义的改变,而在于对如何认知城市、如何适应城市以及如何在城市继续做好革命工作的思想观念的分歧。这种分歧最初展示为表象上的不一致,例如,该如何消费,如何言语,如何化妆?后来才越来越呈现出深层问题的不一致,例如,城市与乡村到底差异在哪里?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城市的建设与改造?显然这些问题对于处在新中国成立初这个时间节点的萧也牧来说太复杂。但是如前文所证,在爱欲与革命的张力中,萧也牧没有掩盖夫妻双方在各种革命具体观点和行为的差异,却坚持只要革命理想一致,对革命伦理的善的判断一致,爱欲双方就能实现情感弥合。小说悬置了当时革命问题的一些深度分歧,而用重新寻回的爱情来弥合了爱欲与革命之间的冲突。

同时,由于《我们夫妇之间》将爱欲主题放置在婚姻阶段后,在当时和以后的很多论者看来,小说的爱欲问题重点不再是爱欲的本体论问题,而是发生了现象上的变化——如何坚守业已选择(结婚)的另一半。对比诸多并无爱欲关系和爱欲激情的婚姻,反而是诉求爱欲激情的婚姻更容易产生婚姻和爱情的张力。爱情属于情感范畴,但是婚姻却属于生活范畴。婚姻的协调来自生活上的调和或者契合。李克和妻子起初在婚姻中相处和谐的理由,是因为工农出身的妻子对知识分子李克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全心全意的付出,以及知识分子李克在学习上对工农出身的妻子的帮助和教导,即生活层面的相互需求和相互补充。而如今进城后婚姻生活发生冲突,主要原因是进城后面临的现象和问题比之前复杂很多,知识分子李克已经没有能力去理解这些问题,更不能说服妻子该怎么做工作。之前婚姻和谐的真正基础如今垮掉了。但是,萧也牧却掩藏这一点,将双方生活中的矛盾描述为表象上的非原则问题的各种差异。小说第一、二部分描写了很多看法差异,作者明确指出:“原本都是一些极其琐碎的小节,并非是生活里边最根本的东西!”其实隐藏的差异是具有知识分子属性的“我”和出身工农、“文化、理论水平太低!政策掌握得不稳”⑩的妻子革命认知的差异。作者通过一、二部分的现象描写指出,在婚姻叙事中,这样的极其琐碎的小节性的分歧就会让婚姻趋于破裂。但是在爱情叙事中,基于美善的爱欲欲求却可以让在思想深处思想观念并不一致的两个人欲求理解,而且为了相互理解,他们都从曾经固守的观点和立场往对方靠拢。这样一来,观点和立场就变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小说的结尾李克夫妻并没有达成思想的一致,但是作者用爱去促进相互理解,从而爱情和婚姻的冲突也得以弥合。

通过两重弥合,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初关于爱欲叙事的一种特有的思想路径,即用爱去弥合分歧。萧也牧以作家和实际的革命工作者的双重敏感,也以他自己的婚姻生活为基础,看到了不同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初对待城市的思路的不同。但更特别的是他意识到爱的弥合作用和陪伴的生活作用。由此《我们夫妇之间》具有了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注释:

①邵部:《大时代与小角落——重读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8期。

②袁洪权:《〈我们夫妇之间〉批判的文史探考——纪念萧也牧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11期。

③④⑤⑥⑦⑩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人民文学》第1卷第3期,1950年1月1日。

⑧参见柏拉图《斐德若》,《柏拉图四书》,刘小枫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32~336页。

⑨石湾:《红火与悲凉:萧也牧和他的同事们》,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猜你喜欢
美善爱欲欲求
苦瓜
清华与古厚
李美善:生活有了泡菜更添滋味名人与饮食
清华与古厚
空相
湖北黄州:筑牢“强富美善”交通梦
“爱”字的文化阐释
苏格拉底如何与青年交友
变化的时代与表达的欲求——从阿来《空山》中的文体试验论起
“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