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首话牛

2021-04-18 11:08宋建华
中国书画 2021年1期
关键词:设色纸本绘画

◇ 宋建华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迎来了辛丑牛年。回望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太多不寻常的事情,新冠疫情让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行各业的无数奉献者,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尤其是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为了挽救生命而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令我们想到了牛的精神。

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历史阶段,而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牛作为“六畜之首”,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牛就已经被驯服成为生产工具,直至后来的数千年,牛在农业生产、交通、军事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牛自身的品性和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中国人自古以来爱牛、敬牛、拜牛,牛文化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了农耕历史度过了数千年。也因此,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内涵。

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牛文化,在古埃及和古印度,牛是被神化了的圣物,而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将其视为保护神。人们早期也曾用图形的方式来描绘它,从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洞窟壁画及岩画中,可以看到牛主题绘画的雏形。而到了青铜器时代,以图腾或动物崇拜为题材制作的青铜器皿中,牛主题的青铜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像出现在殷墟晚期的牛尊,又名牺尊,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主要用于祭祀。用牛的抽象图案制成的纹样,成为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这些纹样线条简洁,形象生动,凝练而概括。用牛的形象做成青铜礼器进行祭祀,这种特别的、充当人与神之间沟通媒介的作用,充分说明了牛对人的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也包含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寄托。

在中国古代,牛作为绘画题材萌芽于两汉时期,从现存可考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中,可以看到以线为主的描绘牛耕种的情景。这些图像的造型和线条稚朴而单纯,表现了牛与人同耕作、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而中国绘画中有关画牛的作品,最早应始于晋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有东晋画家史道硕的《牛图》、戴逵的《三牛图》。史道硕和戴逵是东晋时期的画家,两位都擅长人物又兼擅花鸟画,尤以牛马为主。南齐谢赫谓戴逵自“荀勋、卫协之后,实为领袖”(《古画品录》),顾恺之则称戴逵的作品世人“莫能及之”。虽然这些作品早已失传,我们无缘获睹,但牛作为花鸟画中独立的绘画题材已经出现。而且据文献记载,魏晋时期的花鸟画作品在写实方面追求“真”而传“神”,从当时的一些壁画中可以见到。如北齐娄睿墓壁画中的牛,形象生动,造型和姿态逼真而传神,很好地表现了牛健壮的骨骼肌肉,写实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隋唐至两宋时期,工笔花鸟画逐渐成熟并达到了高峰,出现了很多工笔花鸟画大家,其中唐代韩滉就以画牛最为著名。他的《五牛图》可谓画牛作品的巅峰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滉是中唐时期的政治家,封晋国公。据史书记载,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从政之余,韩滉在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绘画师法陆探微,《唐朝名画录》称他的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历代名画记》评其“牛羊最佳”。

《五牛图》是唐代少有的几件传世作品之一,也是目前中国画流传下来最早的纸画作品,被誉为“镇国之宝”,现存故宫博物院。画中,五头牛从右至左排成一排,动作神态各异,牛的颜色和品种也各不相同。画家讲究骨法用笔,线条简练却力透纸背,用线的虚实变化把牛的结构和体积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用色朴拙无华,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每头牛的神情动态,表现了韩滉高超的绘画水平。画中的牛已经不仅仅是牲畜,它被画家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色彩,通过对它们动态神情的细腻刻画,我们可以感受到每头牛的情感个性和内心世界。韩滉通过对牛的描绘,表达了他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传达了他淡泊功名、对归隐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之情。

申会军 池塘双影 68cm×4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马硕山 白石翁笔意 68cm×4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何先球 门外青山屋外柳 68cm×4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受韩滉画牛影响,唐代还出现了戴嵩兄弟及张符等画牛名家。《唐朝名画录》称:“戴嵩尝画山泽水牛之状,穷其野性筋骨之妙。”《画鉴》谓其“专师法于韩而青出于蓝者也”。《宣和画谱》记载其画牛作品有38幅,如《牧牛图》《归牛图》《水牛图》等,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乳牛图》册页。从现存的他们的牛画作品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牛是被作为画面的主体来表现的,而且形态肥硕壮美,体现了唐人整体绘画的审美追求。

宋元时期的画牛作品,在绘画风格和形式上跟唐代已有所不同,画面内容更加丰富,牛在画面中已经不是作为主体来刻画,而是画家描绘田园风光追求幽远意境的衬托。由于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在牛的表现手法上也不同于唐代,注重笔墨韵味和墨色变化,如李唐的《牧牛图》、李迪的《风雨归牧》图等。明清的写意画更加讲究水墨的运用,不追求形似,牛的造型更加意象。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牛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有所减弱,但是牛文化经过历代人文的积淀,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文化,直至近现代很多绘画大家都对牛情有独钟。像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都喜爱画牛。尤其李可染一生最爱画牛,他的画室取名为“师牛堂”,他以牛为题材创作了很多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画作品。“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这是李可染创作的画牛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题跋。他喜爱牛的形象,更喜欢牛的品性。李可染在艺术追求上刻苦进取,不断开拓,最终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正是牛精神的写照。

《风俗通义》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社会发展至今天,我们已摆脱了贫困,牛虽已不是“为用最大”,但百姓依然喜爱它。牛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诞生、传承到不断发展,不仅在绘画领域,在民俗、宗教、文学等很多领域,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今天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传统的敬牛祭牛节日习俗,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今年正逢牛年,《中国书画》杂志社特别举办了“一年之寄·励耘勤耕——牛主题作品展”,邀请画家们以牛为题材创作中国画作品,用绘画作品歌颂赞美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耕耘者,同时表达画家们对新一年寄予的希望和心声。习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总书记的“三牛精神”启发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宗旨,以服务人民为创作导向;要立足时代,积极拓荒、创新;要俯下身来,坚持艰苦奋斗、勤耕不辍。“三牛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精神的提炼和写照,并将鼓舞和勉励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坚毅前行……

陈丙利 牧歌 45cm×68cm 纸本设色 2020年

蒋彦 辛丑大吉 45cm×68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杨贵玉 万步清香 45cm×68cm 纸本设色 2020年

猜你喜欢
设色纸本绘画
韩景燕作品集
《岩高千尺虎》
熊明非作品选
《独白系列之三》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郑庆余艺术作品
陈芳桂艺术作品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