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关注思维·沟通联系

2021-04-21 15:33陈巧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37期
关键词:个位加减法整数

陈巧玲

一、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的起始课。该单元是小学“数的运算”领域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小学“数的运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其中,分数的运算在三年级上册出现,在六年级完成全部学习内容。(如表1)

三年级学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主要借助数形结合、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目的是深化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五年级系统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分數加减法运算能力。至此,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全部学完,可以沟通分数与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的内在联系。

在分数加减法运算过程中,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在整数、小数加、减法运算过程中,也是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通过整体把握教材,发现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具有直观、显性化的特点,而分数单位相对抽象和隐性。但三者运算本质相同,即都是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因此,分数单位即计数单位十分重要,是理解算理的关键。

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是为后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理解算理搭好阶梯。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要重视数形结合,结合图示引导学生从分数意义的角度来理解算理,归纳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法,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把点状知识连成知识网络,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性。

二、学情分析

调研题目:计算   +   =,并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调研对象为五年一班全体学生,共42人。其中,能正确计算的有29人,正确计算并能说明思考过程的有10人,计算错误的有8人(其中7人错误地把分子相加、分母相加得出结果    )。

1.从数据来看,约69%的学生会正确计算,但只有约23%的学生能说明计算背后的道理。大多数学生采用比较直观的方法,数形结合,通过画图合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可见,数形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约17%的学生受整数加法的负迁移,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由此可见,学生只关注算的形式,不会关注算的本质,即不能根据分数的意义思考分数加法的实质。

三、课时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拟定课时目标如下: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借助直观模型,运用分数的意义,经历算理的探究过程,体会多样化的学习策略。

3.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目标引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加减法,先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加减法。

(出示复习题:465+3=  46.5-0.3= )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5+3=8,所以是468。

生2:个位上的5加个位上的3等于8,其它数位不用加,所以是468。

师:个位上的5表示几个几呢?个位上的3呢?

生3:个位上5表示5个一,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加起来是8个一,所以就是468。

师:那第二题是怎么想的?

生4:5个0.1减3个0.1就是2个0.1,所以是46.2。

师:说得真好,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就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如图1)

师:那分数的加减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数形结合,初探算理

出示    +   =

师:请大家猜一猜,算一算,    +   的和是多少?(有的学生猜是    ,有的学生猜是    )

师:同学们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请你通过画一画或写一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人一眼看明白。

1.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思维碰撞,理解算理。

师:老师选取了三副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我是通过画图得到    +   =     。

生2:我也是通过画图来思考,不过我得到的答案是    。

生1:(质疑)两次合起来明明一共是16份,你怎么只画了8份?

生2:两次涂色共涂了4份,不到8份,所以只要画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把4份涂色。

生3:我有补充,如果把2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平均分成16份,那其中的3份就表示    而不是    了,意思就发生变化,所以结果只能画一个长方形,把它平均分成8份,其中4份涂上颜色,也就是     。

(生3说完,全班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数形结合,通过画图得到结果,在交流中明确了为什么不能把分母相加的道理,真了不起!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幅作品。

生4:我也是画图得到结果的,我只画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先把其中3份涂上颜色就是    ,再涂1份就是    ,合起来涂了4份,也就是    。我们发现结果还可以用     表示。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约分后是   ,计算结果一般要写成最简分数。

(三)问题导航,理解算理

师:同学们刚刚通过画图的方法计算出    +

的结果。

那请你继续用画图的方法计算      +      。

生5:老师,   ,   怎么画呀,太难了。(其他学生附和)

师:那该怎么办?    +     我们就算不出来了吗?

(学生陷入思考)

生6:可以直接将分子与分子相加,即4+19=23,分母不变,结果是      。

师:这个结果对不对?谁来说说你的思考?

生7:刚才用画图操作的方法计算   +   时,可以知道它就是3个   加1个   ,得到4个   ,就是     。所以      +      就是4个     加19个     ,得到23个

就是     。

师:你真会思考,能从图中找到两个分数加法算式的内在联系。

(四)自主迁移,深化理解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里还有一个同分母分数减法问题,你会计算吗?(出示    -   )

生:   -   =    。

师:能说说这样算的道理吗?

生1:  是3个   ,3个   减1个   等于2个   ,就是    。

师:说得很清楚,谁还有补充?

生2:计算结果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约为   ,  -

结果是    。

师: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还提醒结果要化为最简分数。

(五)练习巩固,提炼算法

P90页做一做第1、2题(略)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反馈与讲评)

师:回顾这节课的研究,观察这些算式,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学生在同桌間讨论,教师巡视,然后组织反馈)

生1:同分母分数加法,都是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同分母分数减法,都是几个几分之一相减,分数单位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分母不变。

生2: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六)回顾对比,沟通联系

师: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学过的加减法有整数、小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如图5)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这些数都不一样,一个是整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分数。

生2:都是几个几相加减。

生3:都要相同的才可以相加、减。

师:你说的相同是指什么?

生3:第一个算式是相同的一,第二个算式是相同的0.1,后面两个算式是相同的     。

师:谁听懂了?

生4:她是说第一题个位5加3,是5个一加3个一,都是几个一相加;第二题是十分位上5减3,都是几个0.1相减;第三题都是几个   相加;第四题都是几个    相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如你们所说,它们都是几个几相加减的,你们说的一、0.1、  都是计数单位。所以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出示)   +   =想一想,这两个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吗?

生:不行,它们分母不一样。

师:那该怎样计算?能变成分母一样的吗?我们下节课继续来研究。

五、课后反思

(一)克服情境束缚,关注学生的思维

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分吃圆形大饼)为素材,结合直观图示,确实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计算出结果。但是,情境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前测分析知道学生容易受整数加法的负迁移,错误地认为分母也要相加。对于这样的想法,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在本节课中,教师只是舍去例题情境,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学生没有了情境的束缚,充分暴露出整数加法“已有经验”对分数加法学习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通过选取典型作品(数形结合),展示交流,引起学生间思维的碰撞,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

(二)摆脱对图形的依赖,真正明理

三年级学生就能借助折纸、画图等操作计算出同分母分数加法(分母不超过10),难道五年级这节课还停留在直观图支持层面?如果继续用画图操作的方法计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算”。而计算    +    ,画图操作太麻烦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产生。促使学生转变思考方向,从说理的角度出发。从而实现由原来借助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解算理的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沟通联系,知识入框

数学知识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实和整数、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通的。通过回顾对比,沟通分数、整数、小数加减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点状知识连成知识网络,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性。

猜你喜欢
个位加减法整数
牢记方法大量练习
图画里的加减法
这是流行病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吗
单词加减法
答案
求整数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