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地区出土宋代瓷枕赏析

2021-04-22 07:42高鸣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1年12期
关键词:瓷枕圆孔元宝

□高鸣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文化的繁荣,可以从宋词、宋代诗画中窥见一斑。 而瓷枕在宋代同样发展到了巅峰。 宋词中“云垂玉枕屏山小”“正连山玉枕,回波瑶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玉枕”就为瓷枕。 宋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 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写出了时人对瓷枕的喜爱。1959 年在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 年)张盛墓中出土的长仅3.9 厘米的瓷枕模型证实, 至少在隋代,瓷枕已经开始烧造。 隋唐时期的瓷枕体积较小,装饰较为简单,但用途多样。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唐代朱书青绿釉枕的实际用途为买地券性质。 唐代虽然已经开始流行瓷枕,但是有明确出土地层的并不多,有明确纪年的更是罕见。 到了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不仅造型有所增加,而且瓷枕的装饰手法也丰富多样,刻、画、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制作工艺。 而瓷枕上的各种花草、人物、山水图案以及诗词均反映了宋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恬静、细腻的气质。 下面介绍几件三门峡地区考古出土的宋代瓷枕。

1.绿釉刻花元宝形瓷枕。 长30.5 厘米,宽20厘米,通高10 厘米。枕面呈元宝形,前低后高,枕体下敛,平底。 黄褐胎,枕面边缘及枕体上部施绿釉,枕体下部及底部施白釉。 枕面刻白地牡丹花纹,花为赭色,叶为绿彩。 花纹周边依枕形用褐彩刻画六圈弦纹框, 相间的凸棱施黄色。 框外刻画有卷草纹。 (图1)

图1 绿釉刻花元宝形瓷枕

2.白釉珍珠地花卉纹元宝形瓷枕。 长27.2厘米, 宽18.1 厘米,通高12.5 厘米。 枕面呈元宝形,中间凹,两端微翘。 枕体下敛,背立面正中偏上有一圆孔,应为入窑时内部通气所用。平底。浅灰胎,通体施白釉,釉面密布有细小开片。枕面戳印珍珠地,画花卉纹。 枕体上部、下部各一条细线,正立面画一菱形,菱形内饰草叶纹,环体两边饰卷草纹,背立面饰花卉纹。 (图2)

图2 白釉珍珠地花卉纹元宝形瓷枕

3.白釉珍珠地菊花纹元宝形瓷枕。长29 厘米,宽21.1 厘米,通高15.8 厘米。 枕面呈元宝形,中间凹,两端微翘起。 褐色胎,通体施白釉,釉面密布有细小开片,底部露胎。 枕面戳印珍珠地,画菊花纹。枕体刻画有卷草纹。 (图3)

图3 白釉珍珠地菊花纹元宝形瓷枕

4.白釉诗文元宝形瓷枕。 长30.5 厘米,宽20厘米,通高11 厘米。 枕面呈元宝形,枕体背立面正中偏上有一圆孔,应为入窑时内部通气所用。平底。枕面施白釉,枕体上部施白釉,下部及底部无釉。枕面依枕形画出内外两组边框, 内框内有词一首:“《诉衷情》:资财金玉积如山,晓夜尚犹贪。 妻子好穿罗绮,儿女爱腥膻。福谢后,你咱看,也须檐。福来同受,祸至谁分,独自当先。 ”词名《诉衷情》位于枕面左边,词文从右至左,由上而下。宋代瓷枕上经常会有一些雅致的词句,也有一些类似于这件瓷枕上的警醒语句,反映了宋代民间文化的昌盛和宋人优雅沉静的精神风貌。 (图4)

图4 白釉诗文元宝形瓷枕

5.白釉诗文方形瓷枕。长32.5 厘米,宽17.5 厘米,通高12.3 厘米。枕面呈长方形,微束腰,面微鼓。枕体背立面正中偏上有一圆孔,应为入窑时内部通气所用。 平底。 褐色胎,枕面施白釉,枕体上部施白釉,下部及底部无釉。枕面依枕形画双线框边,框内写有行书,由右至左,从上到下为“雪余山有色,冰结水无声”。 (图5)

图5 白釉诗文方形瓷枕

6.白釉花草纹豆形瓷枕。 长32 厘米,宽14 厘米,通高11 厘米。 枕面呈豆形,中间用褐彩刻画两道圆圈纹,其内用褐彩刻画花草纹。褐色胎,枕面及枕体上部施白釉,枕体下部及枕底露胎。 (图6)

图6 白釉花草纹豆形瓷枕

7.白釉圆角长方形瓷枕。 长17.2 厘米,宽11.8厘米,通高8.4 厘米。 枕面呈圆角长方形,中间凹,两端微翘。枕体下敛,一侧立面正中偏上有一圆孔,应为入窑时内部通气所用。 平底。 通体施白釉,素面。 (图7)

图7 白釉圆角长方形瓷枕

8.绿釉太阳花纹长方形束腰瓷枕。 长18.1 厘米,宽9.2 厘米,通高10.3 厘米。 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束腰, 通体施青绿釉, 四面饰有戳印太阳花纹。(图8)

图8 绿釉太阳花纹长方形束腰瓷枕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漂亮的瓷枕也有一定的实际作用。古人都是留长发,在炎热的夏天躺在冰凉的瓷枕上可以有效缓解酷热。 古人是留长发梳发髻的,躺在瓷枕上厚重的头发可以起到软垫的作用, 所以对古人来说,枕瓷枕也不会感到很坚硬。另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磁州博物馆的一件瓷枕上有一篇《枕赋》写道:“睡快诗人,凉透仙骨。 游黑甜之乡而神清,梦黄粱之境而兴足。恍惚广寒之宫,依稀冰雪之窟。凛然皂发之爽,倏然炎蒸之萧,思圆木警学之勤,乐仲尼曲肱之趣。 ”写出了瓷枕能促进学习和养生的功效。

瓷枕在宋代发展到巅峰后, 到了元明清时期日渐衰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名考古发掘者,笔者每次发掘到宋代的瓷枕,都要感叹宋代瓷枕造型的优美、 装饰艺术的丰富和蕴含的深厚文化, 也有幸感叹自己因为专业属性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宋代瓷枕。宋代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宽松的文化环境,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统治策略以及宋代之前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两宋时期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文人和工匠的艺术审美和艺术造诣也极高, 宋代瓷枕作为这样大环境下的产物自然也是达到了巅峰。 一件件瓷枕向我们传递着宋人高超的制造技艺和深厚沉静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文化的繁盛,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瓷枕圆孔元宝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头痛、卒中:竟是这个孔惹的祸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
基于C语言编制长圆孔切割程序软件的设计
遛狗记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红杨梅 青杨梅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