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瘀论治气虚血瘀型胃癌临床观察

2021-05-07 12:41张征宇
光明中医 2021年7期
关键词:气虚血瘀胃癌

张征宇

胃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非常高,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发现就是晚期,错过了手术根治,因此往往采取药物治疗[1]。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于“胃痛”和“腹胀”“积聚”范畴[2],该病气虚血瘀为主,因此治疗上采取从虚、瘀论的方式,见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丹东市中医院肿瘤科100例胃癌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49.5~76.0岁,平均年龄(57.6±2.9)岁;16.0 kg/m20.05)。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气虚血瘀型胃癌的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诊断为胃癌;②有可评价病灶;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④血常规、肝功能、肝肾糖脂等均在正常范围内;⑤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活期<3个月,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能配合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DCF方案进行治疗,主要为西他赛(TXT)联合顺铂(DDP)和5-氟尿嘧啶(5-FU),21 d为一个周期,治疗1个周期。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虚、瘀对患者进行论治,方药组成:丹参20 g,川芎20 g,白术30 g,白芍10 g,莪术6 g,黄芪10 g,枳实6 g,薏苡仁15 g,陈皮10 g,甘草6 g。随症加减,如果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降逆下气;如果反酸者加海螵蛸10 g敛酸。以上水煎服,每次150 ml,日2次口服。治疗期间避免生冷食物,避免吸烟和饮酒。7 d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共21 d。

1.5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试验组患者SOD、CAT、MDA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EA、TSGF、CA72-4、CA19-9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 (例,

3 讨论

胃癌为临床高发疾病,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归于“胃痛”“腹胀”“积聚”范畴。古代医家认为该病的发病根本为脾胃气虚,久则导致气血瘀滞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治疗上要从虚、瘀论治,正如《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胃癌在治疗上还要护卫中焦的脾胃之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因此笔者在方剂内加入白术、黄芪健脾燥湿,消除患者的胃部胀满和食少纳呆等症状。《脾胃论》云:“脾胃不足,皆为血病”[4,5]。《金匮要略》则认为“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古今医鉴》载:“凡食下有碍,觉曲屈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说明如果饮食有碍,则体内必有瘀血。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亦载:“自热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痛、噎膈、翻胃之次第也”,说明本病发病日久,则有血瘀的症状,主要是由于中气不足,血行无力,日久血液运行瘀滞则发生血瘀,而成肿块。《本草纲目》云:“气者血之帅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热则行,气寒则凝”。因此笔者在治疗上加入丹参、川芎活血之品的同时还配以枳实、莪术等行气之品,让气行则血行,使血液运行通畅,消除瘀滞,正如《温病条辨》云:“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可见理气药物作用极大。由以上可见,从虚、瘀论治历史悠久,此外笔者再加入薏苡仁、陈皮等燥湿健脾之品,补助后天之本[6]。随症加减,如果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降逆下气,如果反酸者加海螵蛸敛酸,以上药物合用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益气的作用,并且可以明显改善化疗后厌食、乏力、打嗝、大便不畅等症状[7]。此外,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中药汤剂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从虚、瘀论治是从根本解决病因问题,弥补了西医的不足,两者结合使用,临床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气虚血瘀胃癌
话说血瘀证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血瘀体质知多少
气虚了,病多了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