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协同浸出复杂铜碲铋渣中的碲及有价金属①

2021-05-16 14:31李耀山李金琼孔德鸿石云章张东阳
矿冶工程 2021年2期
关键词:液固比双氧水草酸

刘 远,李耀山,李金琼,孔德鸿,石云章,张东阳,郭 辉

(1.西部矿业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810001;2.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青海 格尔木816099)

碲是一种稀散元素,属半金属,广泛应用于通讯、航空航天、能源、化工、钢铁、医药卫生等领域[1-3],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是当代高技术新材料的支撑材料[4-5]。

碲虽然用途巨大,但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极低,据文献报道[6],碲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6×10-4g/t,在地幔中含量为0.01 g/t,地核中0.52 g/t。碲在地球化学循环中趋于分散,一般难以形成独立的矿床,所以人类所能获得的纯碲量是十分有限的。碲渣是现今提取碲的主要原料,主要来自于铜、铅阳极泥火法处理过程及粗铋碱性精炼过程[6]。处理碲渣常常采用氧化浸出的方法,但是存在氧化率不高,其他金属浸出率较高的情况,导致得到的产品碲品位较低。

本文采用中性浸出-氧化协同浸出-草酸沉铜-水解沉铋-亚硫酸钠还原碲工艺分离回收铜碲铋渣中的碲及有价金属。

1 实 验

1.1 实验原料

实验原料为西部矿业某有色金属冶炼单位的复杂铜碲铋渣,其来源于铜、铅阳极泥火法处理过程。将复杂铜碲铋渣破碎、球磨至粒度0.15 mm以下。铜碲铋渣的化学组成如表1所列。由表1可知,碲渣中铋、铁、铜、硒、银和碲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

表1 铜碲铋渣的化学组成(质量分数)/%

对铜碲铋渣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图谱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能够清楚地检测到铜(Cu)、铋(Bi)、碲(Te)、钠(Na)、Pb(铅)、碳(C)和氧(O)物种的信号。铜碲铋渣Te3d5/2的电子结合能为576.65 eV,这是Na2TeO4的特征峰,因此,碲渣中Te主要以Na2TeO4形式存在,另外还有少部分以TeO2形式存在。铜碲铋渣中Cu主要以Cu2O和CuO形式存在。铜碲铋渣中Bi主要以Bi2Te3和Bi2O3形式存在。结果表明铜碲铋渣中碲不单单是亚碲酸盐,还存在碲氧化物等,铜的物相也较为复杂,并且原料中伴有铋合金类物质,物相复杂,其他金属则以金属氧化物形式存在。

图1 铜碲铋渣XPS图谱

1.2 实验方法及流程

铜碲铋渣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

中性浸出:称取一定质量的铜碲铋渣置于烧杯中,按水和铜碲铋渣料液固比3∶1加入蒸馏水,边搅拌边加热至65℃,搅拌30 min,待反应完全后,少部分的Te4+进入水浸液中,大部分的碲以及铜、铋仍在渣中,固液分离得到含碲、铜、铋的水浸渣和碱性含碲浸出液。

氧化协同浸出:称取50 g水浸渣,边搅拌边缓慢加入一定量的双氧水,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和一定量的NaCl,控制液固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反应结束后,过滤,取滤液进行检测。

草酸沉铜:量取适量协同浸出液置于烧杯中,加入铜含量x(x=1,2,2.5,3)倍的草酸进行沉铜,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 h,待反应结束,压滤分离得草酸铜沉淀和沉铜后液,取沉铜后液进行检测。

图2 铜碲铋渣处理工艺流程

水解沉铋:量取适量上述沉铜后液置于烧杯中,加入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在65℃下搅拌,并控制pH值,待沉淀析出,压滤分离,得氯氧铋沉淀和沉铋后液,取沉铋后液进行检测。

亚硫酸钠还原碲:将碱性碲溶液和沉铋后液混合,缓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其终点pH值以富集主元素碲,固液分离后得到TeO2沉淀。用浓度2 mol/L的硫酸溶液将TeO2沉淀溶解,加入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并加入Na2SO3溶液加热至65℃,直至无沉淀析出,过滤得粗碲粉。

1.3 性能表征

采用荷兰帕纳科公司PA Nalytical X′Pert PRO X粉末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Thermo Fisher ESCALAB 250Xi)检测试样的物相结构;采用JSM6700F扫描电子显微镜(含能谱仪)表征试样形貌、粒径大小及成分;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Optimal 5300DV,Perkin-Elmer Instruments)分析检测溶液中元素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硫酸浓度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控制双氧水用量7 mL/g、NaCl浓度2 mol/L、液固比3 mL/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 h,硫酸浓度对协同浸出的影响见图3。

图3 硫酸浓度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由图3可知,硫酸浓度对铜碲铋浸出率均有较大影响,随着硫酸浓度增大,铜、碲、铋浸出率均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铋浸出率增幅相较于铜、碲更大。当硫酸大于3 mol/L后,铋浸出率明显增大,而铜、碲浸出率保持不变。硫酸浓度越大,会给后续操作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并对设备要求更高。为了保持碲、铋浸出率,降低安全隐患及设备负荷,确定最佳硫酸浓度为4 mol/L。

2.2 双氧水用量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硫酸浓度4 mol/L,其他条件不变,双氧水用量对协同浸出的影响见图4。

图4 双氧水用量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由图4可知,双氧水用量对碲浸出率影响较大,而对铜、铋浸出率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原料中存在部分碲化物,在双氧水的氧化作用下,碲化物与双氧水反应,提高了碲浸出率[7]。确定双氧水的最佳用量为0.6 mL/g。

2.3 NaCl浓度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双氧水用量0.6 mL/g,其他条件不变,NaCl浓度对协同浸出的影响见图5。由图5可知,随着NaCl浓度增大,碲、铜、铋浸出率均快速上升再趋于平缓,铋浸出率增幅较铜和碲更明显。Cl-具有较强的配位作用,在其作用下,碲、铜、铋与Cl-形成相应的配位离子,促进了铜、碲、铋的浸出[8-9],另外Cl-对碲浸出有较强的催化作用。综上所述,确定最佳NaCl浓度为2.5 mol/L。

图5 NaCl浓度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2.4 浸出温度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NaCl浓度2.5 mol/L,其他条件不变,浸出温度对协同氧化浸出的影响见图6。

图6 浸出温度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由图6可知,随着浸出温度升高,铜、碲、铋浸出率逐渐升高然后趋于平缓。增大浸出温度有利于协同氧化过程进行得更加彻底,但反应温度过高不利于生产。综上所述,确定最佳浸出温度为80℃。

2.5 浸出时间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反应温度80℃,其他条件不变,浸出时间对协同浸出的影响见图7。

图7 浸出时间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由图7可知,随着浸出时间延长,铜、碲和铋浸出率逐渐升高然后趋于平缓。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协同氧化过程进行得更加彻底,但反应时间太长不利于生产。综上所述,确定最佳浸出时间为1 h。

2.6 液固比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反应时间1 h,其他条件不变,液固比对协同浸出的影响见图8。

图8 液固比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由图8可知,随着液固比增加,铋浸出率快速升高,而碲、铜浸出率变化不大。综上所述,确定液固比为3 mL/g。

2.7 草酸用量对铜沉淀率的影响

草酸用量对沉铜的影响见图9。由图9可知,当草酸用量为理论量的1倍时,铜沉淀率为99.5%,碲和铋损失率分别为1.2%和2.3%;提高草酸用量,铜的沉淀率变化不大,而碲与铋损失略有增加。为了提高铜沉淀率同时尽量减少碲和铋的损失,草酸用量以理论量的1倍为宜。

图9 草酸用量对协同浸出的影响

2.8 终点pH值对铋沉淀率的影响

终点pH值对铋沉淀率的影响见图10。由图10可知,终点pH值对铋沉淀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当终点pH值大于1后,铋快速沉淀;当终点pH=2.5时,铋沉淀率为97.83%,同时铜和碲沉淀率也分别达到35.07%及28.87%,沉淀得到的BiOCl纯度会降低,因此选择最佳终点pH值为2。

图10 终点pH值对金属沉淀率的影响

2.9 Cl-浓度对碲还原率的影响

Cl-浓度对碲还原率的影响见图11。由图11可知,随着Cl-浓度增大,碲还原率快速上升再趋于平缓。Cl-破坏了硫酸体系中碲氧双键的稳定性,同时消除了硫酸根离子的阻隔效应,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对还原反应起到催化作用[9-11]。综上所述,确定最佳Cl-浓度为0.8 mol/L。

图11 Cl-浓度对碲还原率的影响

2.10 优化条件实验

通过以上系列实验,得出复杂铜碲铋渣氧化协同浸出的优化工艺条件:硫酸浓度4 mol/L、双氧水用量0.6 mL/g、NaCl浓度为2.5 mol/L、浸出时间1 h、浸出温度80℃、液固比3 mL/g;草酸沉铜时草酸加入量为理论量的1倍,沉铋终点pH值为2;亚硫酸钠还原碲时Cl-浓度0.8 mol/L。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铜、碲、铋浸出率分别达到98.2%、90.1%和99.3%;草酸沉铜率达99.2%;铋沉淀率达97.72%;碲还原率达95.6%。铜以草酸铜形式回收,铋以氯氧铋形式回收,碲以碲粉形式回收。

3 结 论

1)采用中性浸出-氧化协同浸出-草酸沉铜-水解沉铋-亚硫酸钠还原碲工艺分离回收铜碲铋渣中的碲及有价金属是可行的。在硫酸浓度4 mol/L、双氧水用量0.6 mL/g、NaCl浓度2.5 mol/L、浸出时间1 h、浸出温度80℃、液固比3 mL/g时,铜、碲、铋浸出率分别达到98.2%、90.1%和99.3%;在草酸用量为理论量的1倍时,沉铜率达99.2%;在终点pH值为2时,铋沉淀率达97.72%;在Cl-浓度0.8 mol/L时,碲还原率达95.6%。2)铜以草酸铜形式回收,铋以氯氧铋形式回收,碲以碲粉形式回收。

猜你喜欢
液固比双氧水草酸
泰兴怡达40万t/a双氧水装置开车
响应曲面法优化铅转炉灰的砷浸出过程
高纯锂盐用硼酸精制提纯试验研究
棉针织物冷轧堆炼漂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精细化控制提高重介旋流器分选效率的研究
右旋糖酐对草酸脱羧酶的修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