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结构
——解读阿尔瓦罗·西扎作品中的柱子

2021-05-19 02:59孔圣丹
华中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柱头柱子庭院

孔圣丹

在勒·科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之后,钢筋混凝土柱子取代了承重墙体系,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结构要素之一。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一些作品中,柱子和他的建筑丰富的“面孔”一样,呈现了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在赛图巴尔教师学校(School of Education,Setubal)和阿里康特大学行政中心(University Of Alicante Rectory Building)回廊中的正反交替排列的异性截面的柱子和台湾金宝山嘉卿园陵园建筑(Chia Ching Mausoleum)中方柱、圆柱和多种柱头在一个建筑中并存的状况。西扎曾说过:“作品应该非常清晰且明确,但不是让理性成为提前的预设概念。”①那么这些作品中柱子独特与多样的形式究竟在表达些什么?这些柱子设计中又反映了西扎怎样的设计手法?

1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School of cation, Setubal,1994)和阿利坎特大学行政中心(University Of Alicante Rectory Building,1998)

图1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庭院

图2 阿利坎特大学行政中心庭院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图1)和阿利坎特大学行政中心(图2)呈现了某种相似性[1],同样利用庭院,同样是“H”型平面,同样的柱廊围合,并且在柱廊中的柱子有着类似的异形截面——近似尖拱形的截面(图3)。这样的柱子一正一反并置排列在庭院两侧。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的形式?可以从其中一个案例——塞图巴尔教师学校的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先于阿利坎特大学行政中心(1998年),于1994年落成。在这个建筑中有秩序感的柱廊和院子中的大树形成了一种古典的氛围,这种形式继承了欧洲传统教堂修道院建筑的布局形式②。但是,面对着大树,站在庭院的轴线上,会观察到一些细节——棱线朝向庭院和背离庭院的柱子交替排列,棱线成为柱子光影亮暗面的分界(图4~5),这些曲面和直面,一条或两条棱线形成的光影关系呈现了明显的差别。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U”形围廊的角部有一个尖端对着庭院、似乎在暗中“窥探”的体量(图6)。这是一个有雕塑般形态的楼梯间,形态灵动而不受古典对称规则的拘束。打破了柱廊沉闷且略显呆板的氛围,使之可以与场地以及建筑的其他部分形成对话。当光线投在这个形体上时,形成了柔和的暗面和一条线组成的图象。

图3 柱子细部

图4 庭院中的异形柱一

图5 庭院中的异形柱二

图6 角部的楼梯间

图7 放大的柱截面

图8 首层平面图

图9 入口与庭院的过渡空间

图10 建筑主立面图

图11 方柱、圆柱及不同的柱头

图12 内部空间

图13 平面图轴线分析

从这个形体可以联想到有相似形状的柱子,曲面和直面相结合的形状是由设计师对投射到上面的光效果的设想产生的。特殊的尖拱形柱保留了方柱的方向性和圆柱的柔和的光影关系,将方柱与圆柱的特性巧妙地结合起来。阴影在柱子表面的渐变如同灯光下的雕塑,光线勾勒出了柱子形状,而棱线的清晰界限赋予了柱廊秩序感和韵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廊下空间充满了光滑和坚硬的阴影。这种特殊的柱子形式的创造可以被视作一种对传统的“再造”。在端头需要转换方向的位置布置的是圆柱③(图6),而在设缝的节点使用方柱,这样的序列又类似古典建筑的柱列变换序列[2],古典感通过一种现代的简洁形式传达了出来。

这些有着方向性的尖拱形还有一种可能的来源——一种关于“舰船”的隐喻。

“Special volumes (the auditorium, music room, gymnasium and others) are tethered to the U-shaped structure, like boats moored to a quay, volumes free to take on the form and dimensions suitable for each function, autonomous bodies that are part of a whole.”——Siza④

图14 与去除错开柱子的效果对比

图16 斜坡一侧的梁板

图15 西扎手稿

西扎把一些可以独立处理的功能体块比喻成一艘艘船,它们“停泊”在“U”型的基本体量上(图8)。自由的体量适合每个功能的形式和尺寸,它们和基本体量的关系看似松散却是灵动的,仍然是整体的一部分。这里也反映了西扎的地形学观点——建筑与场地关系是一种“船”与“码头”的关系,在设计中将建筑落于场地上的操作可以视作一种“停泊”。

而楼梯间和柱截面的形状难免让人产生与“船”相关的联想,似乎存在着一种隐喻。从平面中可以看出,柱廊的两排柱子并不是镜像对称,而是完全相同的排序(图7),再加上右侧角部可以抽象成船头形状的楼梯,这种关于“船”的水平方向性的引入,似乎在有意地打破庭院原本古典的均衡对称感,微妙地扰动了空间的氛围。这样看来,庭院空间在一个尺度上是对称的,但在另一个尺度上是不对称的[3]。有意思的是,在阿利坎特大学行政中心的项目中,两列柱子的序列是对称的镜像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庭院两翼本身就存在不平衡,内向的庭院在一端尺度收缩,所以免去了对柱子的处理。

图17 立面图

图18 剖面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塞图巴尔教师学校的人行入口空间与核心庭院空间的过渡处使用了柱子来暗示空间的转化(图9)。两根倾斜状态的圆柱分别支撑住了过渡空间的顶板和柱廊的顶板。两块顶板之间缝隙投下的光线让空间分离,然而两根柱子底部却紧紧靠在一起,受力的需求使得柱子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姿态,暗示了斜坡的转向和“U”形庭院的出入口,也意味着一个特别的入口序列的结束。

在这两个项目以及更多的西扎的作品中,梁柱板的结构交接关系被白色完完全全地隐藏了,技术没有在设计过程中起到任何主导作用,然而这样恰恰是将钢筋混凝土的塑性与受力能力推向了极致。在受力平衡条件下,可以创造或曲或直或倾斜的面和体,双向轻质板将梁包含在内,使得柱子和地板、天花板之间不再表现为一种结构系统而是呈现一种雕塑般的关系[4]。于是,设计意图可以直接通过空间的塑造和形式的赋予表达出来,这也是西扎建筑中纯净的几何感的来源。

2 台湾金宝山嘉卿园陵园建筑(Chia Ching Mausoleum,2017)

这个具有纪念性的且对场地完全开敞的建筑是建筑师西扎和卡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一起完成的作品,于2017年在台湾新北市生态陵园建成。同一处还有斯蒂文·霍尔设计的金宝山墓园。在这个有着特殊纪念功能的建筑中,柱子对空间的营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人们从东侧的坡道进入广场,看到建筑的主立面时,柱子形式的差异便会立即引起人的注意(图10~11):既有方形截面的柱子又有圆形截面的柱子;方柱与圆柱各有粗细两种尺寸;中间的四根圆柱较粗,且柱头退缩两层,其余圆柱退缩一层;较粗的方柱有退缩的柱头,较细的方柱却和梁、矮墙完全连在一起。这些差异完完全全地表达在了面对广场的主界面上,也就是这个完全开敞的建筑的东南面。而当人真正走入这个建筑时,却发现了更多的异样:柱子并不是完全对位的,有两排柱子和原有的轴网错开了半跨,因此柱头也不是位于梁的交接处(图12)。很显然在这里,柱与梁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构构件,而是成为了建筑中设计主题表达的重要要素,以至于具有某种戏剧性。

图纸可以帮助我们揣摩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观察平面图(图13)可以看出,8m×8m的柱网就已经可以满足结构的需要了,然而建筑师却加入了更多的柱子,把格网变成了4m×4m,并且有两排柱子错开。结构的冗余是为了什么?不妨先从这个建筑的功能和场地关系进行分析。

建筑中心是四条石凳围合的圆形悼念空间,人们可以围坐在这个向心性的空间中纪念逝者,缅怀先人。而建筑坐落于两片挡土墙围挡的方形场地中,场地本身存在一定的方向性。这种情况下,为了营造向心型的空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创造完全封闭的空间,在内部消解方向;还有一种便是完全开敞,让建筑的四个面都有光线进入。西扎选择了后者,巧妙地将建筑与西北面、西南面的混凝土挡土墙脱开一定距离。这样光线让建筑的四面变得均质,又没有阻挡周围景色的融入。另一方面西北面的挡土墙成为衬托建筑主界面的纯净的背景,从脱开的空隙处洒下的光将建筑的柱梁勾勒得更加分明(图11~12),使人将注意力又集中到建筑本身的梁、板、柱三个简单要素中去。

弗兰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引用了一段柯林·罗对密斯柱子建构的转向在建筑空间上的意义进行论述,指出密斯德国时期的与墙和窗脱开的“十”字形钢柱和后期与建筑融为一体的“H”型钢柱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5]。同样在这个构件元素极致简单的建筑中,圆柱和方柱绝不可能是建筑师失控造成的误差,不同的形态、细部决定了它们的作用。

没有方向性的圆柱巧妙地将圆形向心空间化解在了方形平面中,消解了形态差异。而为了让人们在观察这个建筑的第一时间就注意到这个平面上特殊意义的核心空间,错开柱子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错开的两排柱子在这个“第一画面”中减弱了纵深感和贯穿感,“扭曲”了透视来强调中心的纪念空间(图14),虽然这个中心空间并不是柱网的中心,而是还覆盖了一条坡道的屋盖下的空间中心(图13),平面上这样有意的“偏移”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此外,最中间的两根加粗的圆柱和双层柱头更是直接指出这个特殊空间的存在。在西扎的手稿中也可以看到他在设计初期对柱子形态的设想(图15)。收缩的柱头与井字梁交接的关系不免让人联想到密斯的德国国家美术馆的钢柱和梁的关系,结构上是符合受力规律的,但这里更多的强调的是形式的意义:圆柱尺寸与柱头式样的变化可以看成是对古典柱式的抽象,是一种古典的秩序感的反映,暗示对应的空间的层级秩序。越靠近向心空间,柱子的尺寸越粗,柱头退缩的层数也变多。

再观察这一视角中的矮墙(图14),方柱和圆柱之分也有了解释:照片左侧粗一些的方柱与矮墙直接相连,而与梁有柱头脱开,方柱和矮墙的线条暗示左侧场地边界的限制;右侧的方柱更细,与梁直接地连在一起,仿佛与左侧方柱不是处在同一条轴线上而稍远似的,暗示这一侧的场地出入口。柱子将这个建筑与场地融合在了一起,也反映出西扎作品中一贯的对于“边界”[6]的思考。柱子作为建筑主体的一部分,试图“保持自身主体性的同时表现基地环境的两面性”,将建筑与基地拉结成了一个新的整体[7]。

同样在入口的这一侧,“井”字梁的网格挑出了一跨,将出入的坡道包含在内。在画面中梁的一条边有意去掉了一块(图14~16),依然是一种暗示与隐喻。并且柱头缩小,削弱与顶部梁的关系,产生一种漂浮感。如果说圆柱和圆形向心空间是一种对称的古典的话,方柱、透视图和平面布局的不对称则是对这种古典平衡的有意破坏。在之前提到的塞图巴尔教师学院等其他作品中都反映了类似的特点。建筑师西扎从人的第一视角进行设计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画面性在这一幕中得到了彻底地表现,柱子不再是柱子,而似乎成为了一场空间戏剧的主演,细节之处蕴含着空间的动人的力量。

这个建筑立面和剖面(图17~18)也展现了其他一些有趣的细节。“井”字梁截面过大的高宽比也是一种结构的冗余,可以看成是从天花向下延伸的“墙”,是一种空间的限定。在中心空间的顶部有一个最大的8m×8m网格,此处的顶板微微向上隆起形成一个穹窿形,与梁略脱开。这个原型应该是来自在立面图和剖面图中一同表达出来的周围老建筑的穹顶,延续了一种传统纪念空间的形式。建筑内地面水平地延伸向广场,无高差的设计让人与建筑、周围环境相亲近。质朴的混凝土和石材渲染了沉静的氛围,传达着永恒的生命的奥义。这一切的细节正如卡洛斯所写的项目简介那样充满深意:

-SILENCE

We climb a gentle path to get there.

We are absorbed by silence as we contemplate this endless and ethereal space.

Again,here function determines the space . Open and endless.

At the centre,the family gathers around the memory of their loved ones.

The space is formed by a ceiling that hangs from columns on which a low dome sits,asserting hierarchy and tradition.

Timeless,in the contemporary reading of a place of respect,memory and gratitude.

The massiveness of the exposed concrete and the stone create space and function and open these to the landscape and to infinity.

Silence tells stories and evokes Life as it advances through the finiteness of time and space.

Everything else is intimacy.⑤

结语

在这几个案例中,建筑师西扎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赋予柱子如雕塑般的抽象形态,简洁的几何感之中又暗含隐喻[7]。柱子在建筑中不仅仅是一个结构构件,在西扎眼中它们也同时存在着可以超越结构的形态力量。柱子从细节中勾勒出整体设计的主题与概念,拓展了建筑之于“空间的艺术”的内涵。在这些多样形式背后反映出建筑师对空间“均衡”和“秩序”的细腻把控。

对于新造林林地,加大抚育管理的力度,加强抚育管理措施,包括除草、松土和施肥等方面[12-13]。有些林地仅荒芜一年,全被灌木杂草占据,这对油茶生长极为不利,加强此方面的作业力度,刻不容缓;对于一些难于用药除去的灌木,需要相关器具或人为挖除。在部分老林和低产林方面的抚育管理力度也需加强。

西扎的手法无疑是受古典影响的,但却不受制于理性规则。“我的每一项设计都试图以尽可能高的严密性,在所有的细微差别中,捕捉那个转瞬即逝的形象到来的时刻,当捕捉到那种倏忽即逝的特质时,设计便或多或少地明朗起来,设计越是精确,便越是脆弱。”⑥他注重建筑细部对人心理层面的影响,寻求一种感性平衡,注重人在建筑中体验感受的变化。他最独特的是以一种艺术家、雕塑家的手法介入设计,用画笔捕捉和洞察,在设计初期往往靠感觉把握设计灵感,关注于捕捉空间的“精神层面”,最后的平面又回归于理性。西扎的作品中展现了古典的均衡与现代的非对称、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建筑语言又呈现了一种后现代的复杂性。

在如今建筑技术和表现材料都极大丰富的时代,建筑师容易陷入追求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泥淖中走向极端。西扎的作品给了我们一种非常规的思路,一种感性的切入点辅以纯粹几何学形态的操作方式。他的作品尽管大部分都包裹在白墙下,追求材料的简单可控,但却呈现了具有生命力和复杂性的空间,很多感性的细节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在表达清晰结构的基础上不仅限于结构,创造美的形式而不仅限于形式,建筑师应当及时唤醒被“流水线产品”所麻木的头脑,挖掘建筑的深层内涵,这是值得当下建筑师们反思的。

资料来源:

图1:http://www.sohu.com/a/309129699_556721;

图2:https://www.pinterest.co.uk/pin/184929128431503609/;

图3:http://www.keywordbasket.com/YWx2YX JvIHNpemEgYWxpY2FudGUgdW5pdmVyc2l0 eQ/;

图4~5:https://www.douban.com/doulist/39128381/;

图7~8:Alvaro Siza,1958-2000 : el sentido de las cosas=getting through turbulence,notes on invention;分析图部分作者自绘;

图9: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562d360102vwwx.html;

图10:https://www.carloscastanheira.pt/author/cccb/page/3/;

图11、12、16:http://new.rushi.net/Home/Works/mobilework/id/173384.html;

图13、图15、图17~18:https://www.archdaily.com/905434/chia-ching-mausoleum-alvarosiza-plus-carlos-castanheira。分析图部分作者自绘;

图14:分析图部分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 摘自自西扎2013年6月18日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讲座(Development of a Project——Iberê Camargo Museum)整理。

② 西扎承认当他设计这个作品时,脑海里浮现了塞辛布拉的修道院(Sanctuary of Nossa Senhora do Cabo Espichel)的形象。

③ 在阿利坎特大学行政中心也这样使用了圆柱。

④ 出自某次对西扎的电台采访。引自http://www.cidadevirtual.pt/blau/setubal.html#page_mark1。

⑤ 卡洛斯(Carlos Castanheira)写的项目简介。引自https://www.archdaily.com/905434/chia-ching-mausoleum-alvaro-siza-pluscarlos-castanheira。

⑥ 西扎的话,引自https://www.azquotes.com/quote/1460830。

猜你喜欢
柱头柱子庭院
两系不育系Y58S的异交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城里有朋友
两种葱属植物柱头可授性检测
希腊遗址
回到庭院
观察:长廊和柱子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Preliminary Study on lnheritance of Stigma Exertion in Wheat Thermo-Phot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