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1-05-20 12:37李星苇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环境管理文献计量绿色发展

摘要:环境伦理是推进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人们对于自然价值的认知环境道德程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绿色发展的推进。基于文献计量法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采用CiteSpace 5.2.R2对CSSCI数据库收录的419篇文献其引文进行合作网络、共现网络的可视化分析,从样本的学科分布、热点与前沿的研究阶段、研究类别、合作网络等四个部分对中国环境伦理研究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哲学、环境科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是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仍存在缺乏机构之间合作机制的现状;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自然价值、环境美学与环境道德是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前沿;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正义、可持续发展、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以及环境伦理观等5个类别。

关键词:环境伦理;环境管理;绿色发展;科学知识图谱;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6-0049-09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雾霾天气的加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正在向人们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恶化。美国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一经问世,便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环境伦理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中的一块重要领域,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1 ]。并且,已有研究表明环境伦理能够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3 ]。人与环境相处方式正在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升级。然而,对于环境的保护不应局限于对绿色的呼唤上,应在实践上推进行动,而实际行动必然涉及到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学问题。环境伦理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關者建立了一个道德框架[ 4 ],是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5-7 ]。因此,环境伦理研究已经成为一些伦理学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 8-9 ],环境伦理研究的是涉及生态或环境的伦理学基本原则问题[ 10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其主要任务是采用道德对人的环境行为和态度进行调节[ 11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应当树立起敬畏自然与生命的意识[ 12 ]。此外,环境伦理不光是自然人应当遵守的道德框架,在人工智能背景的推动下,机器人的环境伦理问题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13 ]。由于道德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近年来环境伦理研究同样受到管理学[ 14-15 ]、经济学[ 16 ]等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涌现出很多关于产业[ 17 ]、企业[ 18-20 ]与行为[ 21-22 ]的研究。除了受欧美环境伦理研究影响以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影响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尽管我国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越来越重视技术评估和社会治理中的环境伦理,但它们仍然面临着大量现实问题的挑战[ 23 ]。因此,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环境伦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环境伦理是摆在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必须树立起来的一种观点,环境伦理研究受到中国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那么,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别是如何分布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厘清中国学者们关于环境伦理的研究脉络,本文主要进行了一下研究内容:基于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主要采用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2.R2,对截止2017年已发表且被CSSCI数据库收录的419篇文献其引文(1998~2017年)进行合作网络、共现网络的可视化分析,重点从样本的学科分布、热点与前沿的研究阶段、研究类别、合作网络等四个部分对中国环境伦理研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了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特征,为未来环境伦理研究提供基础与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与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方法作为位主要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一种对文献进行计量研究的方法[ 24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年代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方法可以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其研究原理通过数据挖掘、科学计量、信息分析和制图等方式来实现[ 25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主要用于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软件,研发至今已经迭代更新至5.2.R2版本,本文采用CiteSpace5.2.R2软件进行合作网络、共现网络的可视化分析,得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图谱。由于可视化效果显著、方法科学有效,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研究等领域,例如:绿色创新[ 26 ]、绿色行为[ 27 ]、农业生态补偿[ 28 ]。因此,借鉴国际环境科学研究人员相关研究,本文将文献计量法与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方法引入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是可行的。

1.2        数据来源

长期以来,环境伦理主要受到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关注。因此,为了体现数据来源的科学可信,本文采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数据库中收录数据作为研究基础。CSSCI数据库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覆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期刊500余种,用于检索1998年以来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 29 ]。进入CSSCI数据库检索界面后,具体数据检索步骤如下:第一,为了检索到数据库中所有与环境伦理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将关键词设置为“环境伦理”,时间跨度设置为1998~2017年,得到首次检索结果为475篇文献。第二,剔除综述、评论以及其他类文献,将文献类型锁定为论文,再次检索。最终得到419篇发表于1998~2017年期间的有效文献。将419篇有效文献按纯文本格式导出。将导出的文件通过CiteSpace的data功能进行数据转换,得到样本数据库。时间跨度设为1年,其余参数设置根据不同的分析环节区别设置。数据检索时间为2018年6月24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科分布

将数据按学科排序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图1)。

表1结果显示,刊载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一共有七家,依次为《自然辩证法研究》(占9.07%)、《道德与文明》(占5.73%)、《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占4.30%)、《伦理学研究》(占4.06%)、《生态经济》(占3.10%)、《哲学动态》(占2.86%)以及《哲學研究》(占2.39%);紧随其后的期刊依次为《求索》(占2.15%)、《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占1.91%)、《自然辩证法通讯》(占1.9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占1.67%)、《学习与探索》(占1.67%)、《中国哲学史》(占1.19%)、《环境保护》(占1.19%)、《南开学报(哲学版)》(占1.19%)、《江海学刊》(占1.19%)、《中州学刊》(占1.19%)、《学术月刊》(占0.95%)、《社会科学研究》(占0.95%)以及《天津社会科学》(占0.95%),另外还有211篇文献分布在其他期刊中(占50.36%)。可以看出,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文献主要发表在哲学类、环境类、经济类以及综合性社会科学类期刊中,这些期刊共同构成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的重要支持基础。

2.2   研究阶段

将数据按时间排序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图2)。

图2结果显示,从1998~2017年期间,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累计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一直没有间断,长期受到社会科学界的关注。并且,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成果按数量可以划分为两个十年,第一个十年阶段是1998~2007年期间,这一阶段是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快速成长阶段。第二个十年阶段是2008~2017年期间,这一阶段是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成熟阶段;虽然在此期间的成果数量增长速度与前一阶段相比稍显缓慢,但这一阶段的成果数量依然是持续上升趋势,这说明在此期间的研究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2.2.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的高度凝练,通过研究关键词的共现程度可以反映出相关研究的热点。采用CiteSpace5.2.R2的共现网络的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第一步处理,网络节点选择关键词,运行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第二步,在可视化界面选择关键词共现网络按中心性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高中心性关键词分布情况。

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结果显示,除了环境伦理(中心度0.99)和环境伦理学外(中心度0.72),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人员还对人类中心主义(中心度0.11)、环境教育(中心度0.11)、可持续发展(中心度0.1)、人与自然(中心度0.09)、环境正义(中心度0.06)、天人合一(中心度0.06)、环境哲学(中心度0.04)以及生态文明(中心度0.03)保持着高度关注,上述关键词共同构成了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热点。从时间演进的角度来看,从1998年以来,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热点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7年):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以环境伦理与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哲学、环境正义、人与自然为主;第二阶段(2008~2017年):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一些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既有助于培养人类对于环境的尊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30 ]。此外,另一些研究从现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视角出发,将生态伦理分解为自然伦理和环境伦理两个逻辑环节[ 31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环境伦理观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2 ]。

2.2.2   研究前沿

突发(Burst)用突现率表示,指的是在某段时间内关键词等出现频次激增的现象。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课题组陈超美教授研究指出,研究前沿可定义为:特定领域内一组突发的概念或者研究问题。为了厘清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前沿,采用CiteSpace  5.2.R2的共现网络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勾选关键词后,在可视化界面选择突现检测,运行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图4)。

图4结果显示,1998~2007年的突现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终极关怀、内在价值、环境保护、环境哲学、生态学、生态环境、生态伦理、伦理学研究、环境伦理观和环境正义。这表明早期的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人类中心主义影响较大,主要围绕环境与生态领域的内在价值和伦理学问题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环境伦理观、环境正义意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影响较大。

2008~2017年的突现关键词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公地悲剧、本土化、环境、环境问题、自然价值、环境美学和环境道德。这表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生态文明的树立之下得到重视,公地悲剧现象和本土化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渐成熟,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人员更加注重自然价值、环境美学与环境道德,上述关键词共同构成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前沿。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出发点在于是否将人类的利益作为中心,环境伦理面临的冲突表现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背景下建立的两种环境伦理观[ 34 ]。一些研究认为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应当树立合理的敬畏意识,既应以人类中心主义敬畏自然环境的工具价值,也应以非人类中心主义敬畏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 12 ]。考虑到德性有助于化解环境行为对道德规范带来的冲击,一些研究提出从德性的视角确立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比仅强调道德准则与规范的作用更有利于解决环境伦理的这一冲突[ 11 ]。除此之外,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环境伦理也造成了深远影响。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吸收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的优点,并进一步关注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基本利益[ 5 ]。

2.3    聚类分析

在2.2.1节中的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可视化界面选择LLR聚类算法,对关键词贡献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图5)。

图5结果显示,共聚得环境正义、可持续发展、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环境伦理观以及环境伦理观共计5个类别:

(1)环境正义类研究主要包括伦理学与环境伦理学研究,环境正义与环境道德研究,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美学、本土化、自然的权力、整体主义等研究。以正义理论为基础的环境正义将人居环境作为保护重点,通常从社会现实视角看待不同经济与文化下的群体面临的环境问题,研究对象为同一时代内在环境利益分配时强弱势群体之间行为的不正义现象[ 35 ]。此类研究将环境正义与环境伦理合理的结合,通常为哲学[ 36-37 ]、法学[ 38-39 ]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2)可持续发展类研究主要包括环境伦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环境哲学研究,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研究,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公地悲剧、终极关怀等研究。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是否持续,一直以来都是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哲学等学科研究人员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综合考虑,尤其是将定量研究方法引入传统的以逻辑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的环境伦理研究[ 1 ],可以为中国环境伦理的科学性得到更强的巩固。

(3)人类中心主义类研究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研究、自然权利、內在价值等研究。一般而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之间的争论是传统环境伦理研究人员最为突出争论焦点,此类研究主要以逻辑思辨研究方法为主。

(4)自然价值类研究主要包括生态伦理研究,自然价值研究,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与和谐等研究。此类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自然价值,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40-41 ],此类研究主要以逻辑思辨研究方法为主。

(5)环境伦理观类研究主要包括环境伦理观研究和环境教育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以环境伦理观作为研究视角,采用逻辑思辨研究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中的环境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受到哲学、法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研究人员的青睐。

2.4   合作网络分析

采用CiteSpace5.2.R2的合作网络的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网络节点选择合作机构,运行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机构共现图谱(图6)。

图6结果显示,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机构主要包括科研院所与普通高等学校两个类别。其中,科研院所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包括清华大学哲学系、西南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开大学哲学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其中,影响较大的机构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哲学系。上述机构共同构成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重要贡献机构。然而,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环境伦理研究,目前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仍存在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机制的现状,未来应加强机构之间的环境伦理研究合作。

3   讨论

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中国人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上一直在努力探索最优路径[ 42 ]。环境伦理是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块重要内容,既关系到人们对于自然价值的认知程度,又关系到人们的环境道德程度,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绿色发展的推进。从应用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伦理学的应用学科;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环境伦理作为道德规范对人的环境意识、环境行为、环境领导力、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绩效、利益相关者压力产生影响;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环境伦理与产业发展、经济模式产生影响;从法学的角度出发,环境伦理对于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的制定与修订有重要参考价值;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环境伦理对于学科教育的体系重构与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尽管现有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视角与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有所交叉,然而研究方法多以逻辑思辨为主;近年来,虽然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推进,定量研究方法开始引入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逻辑思辨方法有助于中国环境伦理的学科思想的确立;而定量研究方法由于其研究数据、方法的可重复性特点,有助于巩固中国环境伦理的科学性地位。但是,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存在学者与学者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的特点,这不利于其他学科的定量研究方法与环境伦理研究的结合。此外,随着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确立,人的意识、行为将对最终的绿色发展绩效产生影响。教育是影响人的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现阶段的教育机制似乎缺乏对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同时,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也较为缺乏环境伦理的意识。而政府在制定有关绿色发展的引导政策时,对于环境伦理的关注度也并不明显。

本文认为,未来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深入推进环境伦理的影响力扩大:(1)理论层面,有关学者们在未来的环境伦理研究过程中,应当推进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探索环境伦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并加强机构之间的环境伦理研究合作。(2)实践层面,一方面应重视教育领域的环境伦理知识科普,让学生从小树立自然价值与环境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对环境伦理有重大贡献的各行各业工作者建立政策鼓励与奖励机制。

4    结论

通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主要采用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2.R2,对截止2017年已发表且被CSSCI数据库收录的419篇文献其引文(1998~2017年)进行合作网络、共现网络的可视化分析,重点从样本的学科分布、热点与前沿的研究阶段、研究类别、合作网络等四个部分对中国环境伦理研究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四点结论:

(1)中國环境伦理研究长期受到社会科学界的关注,研究成果按数量可以划分为快速成长阶段(1998~2007年)和成熟阶段(2008~2017年)。从学科角度来看,哲学、环境科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是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重要阵地。从期刊角度来看,哲学类、环境类、经济类以及综合性社会科学类期刊是构成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的重要支持基础。从时间演进的角度来看,从1998年以来,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热点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7年)研究热点包括环境伦理与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哲学、环境正义、人与自然;第二阶段(2008~2017年)研究热点包括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

(2)早期的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人类中心主义影响较大,主要围绕环境与生态领域的内在价值和伦理学问题研究。这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环境伦理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影响较大,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和环境正义意识的树立之下得到重视,公地悲剧现象和本土化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渐成熟,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人员更加注重自然价值、环境美学与环境道德,上述关键词共同构成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前沿。

(3)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正义、可持续发展、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以及环境伦理观等5个类别。

(4)研究机构主要包括科研院所与普通高等学校两个类别,影响较大的机构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哲学系。然而,目前中国环境伦理研究仍存在缺乏机构之间合作机制的现状。

由于本文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选择的数据样本全部来自于CSSCI数据库。因此,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更多有关中国环境伦理的研究成果没有被考虑在内。未来研究可以从扩大数据样本的角度出发,参考更多的大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对中国环境伦理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俊,陈扬,翟浩淼.企业环境伦理对于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主动性环境管理的前因和后果[J].经济管理,2011,33(11):61-68.

[2] Barau A S, Stringer L C, Adamu A U.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future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to sustainability in Sub-Saharan Afric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5(1):1 539-1 547.

[3] Tufa R A.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sustainability of membrane based technologies for water and energy production[J].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2015(4):182-193.

[4] Randall A.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environmental economists[J].Encyclopedia of Energy,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2013,3(3):25-32.

[5] 潘玉君,段勇,武友德.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38-40.

[6] 李晔,苗青.伦理思想中的“类”与“共同体”范畴——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J].晋阳学刊,2007(4):75-78.

[7] 曹苗.哈格洛夫环境伦理思想中的审美问题——环境伦理和环境美学的本体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6(4):173-178.

[8] 高山.建构中国本土化环境伦理理论的生态情感进路[J].道德与文明,2018(2):102-109.

[9] 陈福滨.居宅环境伦理的本质内涵及价值追求[J].东南学术,2018(2):80-86.

[10] 章建刚.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J].哲学研究,1995(4):46-52.

[11] 陈翠芳.从德性理解环境伦理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97.

[12] 夏乃儒.敬畏意识、敬德理想与现代社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1):7-13.

[13] Wynsberghe A V, Donhauser J. The dawning of the ethics of environmental robots[J]. Springer Open Choice,2018,24(6):1 777-1 800.

[14] Shand R. The role of ethics and target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he enduring importance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17,16(3):230-239.

[15] Wet C D, Odume O N. Developing a systemic-relational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19,93:139-145.

[16] Liu Xinyu, Yang Zhifeng, Chen Bin, et al. Compar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 through emergy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Mov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beyond anthropocentrism toward ecocentrism[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58:1 532-1 542.

[17] 汤明,周德志,高培军,等.环境伦理视阈下的中部地区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缺失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9):118-123.

[18] 潘楚林,田虹.利益相关者压力、企业环境伦理与前瞻型环境战略[J].管理科学,2016,29(3):38-48.

[19] 姜雨峰,田虹.绿色创新中介作用下的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伦理对竞争优势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11(8):1 191-1 198.

[20] 陈力田,朱亚丽,郭磊.多重制度压力下企业绿色创新响应行为动因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5):710-717.

[21] 宋永永,薛东前,代兰海,等.中国区域环境伦理行为与环境质量互动格局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7):61-69.

[22] 张渝,王娟茹.主观规范对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8,32(2):93-95.

[23] Li Yingjie, Wan Qiang. The intellectu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China[J].Environmental Ethics,2018,40(1):5-20.

[24] 陈维军.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1(8):884-886.

[25] Shiffrin R M,Borner K.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1): 5 183-5 185.

[26] Yin J,Gong L,Wang S. Large-scale assessment of global green innovation research trends from 1981 to 2016: a bibliometric stud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97: 827-841.

[27] Li X,Du J,Long H. Dynam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gree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9,26(6): 6 087-6 098.

[28] Zhang Ke, Wang Junbiao, Zeng Xueting, et al. A scientometric review of emerg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8,25(17):16 522-16 532.

[29]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的重要利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简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4.

[30] 叶国洪.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38-43.

[31] 王云霞.生态伦理的辩证逻辑结构——兼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101-107.

[32] 胡辉杰.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渊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137-144.

[33] Chen Chaomei.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57(3):359-377.

[34] 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1997(3):45-53.

[35] 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J].浙江学刊,2002(5) :173-176.

[36] 李培超.环境伦理学的正义向度[J].道德与文明,2005(5):19-22.

[37] 王韬洋.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环境正义”视角中的环境伦理命题分析[J].哲学研究,2003(3):27-34.

[38] 王彩波,张磊.试析邻避冲突对政府的挑战——以环境正义为视角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8):160-168.

[39] 华启和.邻避冲突的环境正义考量[J].中州学刊,2014(10):93-97.

[40] 郁乐,孙道进.试论自然观与自然的价值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9):110-115.

[41] 郭展义.论罗尔斯顿的人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的不足[J].伦理学研究,2015(5):112-116.

[42] Li X,Du J,Long H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Sustainability,2018,10(12):4357.

[责任编辑:许立群]

收稿日期:2021-10-07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626136);四川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122996022); 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社科专项(2021SYYB05); 四川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626136)

作者简介:李星苇(1990-),男,四川营山人,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碩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管理、伦理与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管理文献计量绿色发展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