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行动教学法”在高校法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1-05-23 12:10董娟
成才之路 2021年15期
关键词:法语教学学习动机高校

董娟

摘 要:“把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首先定性为社会人,他们需要在某一具体的社会行动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完成包括语言活动在内的各项任务”,是“面向行动教学法”的核心教学理念。文章根据这一理念,通过对多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面向行动教学法”在高校法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

关键词:高校;行动教学法;法语教学;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5-0018-02

欧洲理事会于2001年颁布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下简称《框架》),其中着重提出了“面向行动教学法”。下面,本文试从“面向行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及其在基础阶段法语教学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主要观点

1.作为社会人的学习者

“面向行动教学法”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中的一个角色。教师让学生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和文化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行动的工具。与“交际教学法”不同的是,“面向行动教学法”提出:语言的使用不再是以交际为目的,而是作为社会人的学习者所完成的行动。动词形式、语法结构、词汇、语音,这些语言系统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仅被看作是语言学习者为了实现某一特定任务所使用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应把语法或词汇看作是“语言目标”,而应看作是“语言工具”。当学生执行任务时,需要调动三种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该能力把语言看作一个能反映社会关系,带有方言和口音特征的社会现象)和语用能力(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所选择的语调和语言策略)。

2.“行动”与“任务”

《框架》中的第二章明确给出了“行动”与“任务”的定义:“一个或几个行为主体策略地运用其掌握的能力,去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这就叫行动,或者叫‘任务。”学生在参与行动时需要把语言和文化作为交流的工具,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语言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在此过程中,语言交流并不是目的,它仅仅是作为行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完成任务。“行动”和“任务”充分唤醒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也使课堂从“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且逐渐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二、将“任务”引入法语教学中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法语专业开设于2018年,基础阶段的精读课选用的是《新经典法语》系列教材。该教材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交际性”“任务性”和“意义性”的语言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過完成一系列贴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来完成语言的学习”。以往国内出版发行的法语教材更多地受到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视听法的影响,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关注较少。傅荣、胡瑜两位教授组织编写的这套《新经典法语1》教材则融入了“面向行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基础阶段法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阐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掌握语言能力。

1.案例一

《新经典法语1》第6课的教学目标是介绍家庭关系。每个家庭都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组成的,由于文化不同,中法两国对于家庭成员的称呼存在很大差异,如法语中的beau-père、belle-mère既可以表示中文的岳父岳母,也可以表示公公婆婆、继父继母。对于刚刚接触法语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很难一下子记住复杂的家庭成员词汇。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利用家族树设计任务,让学生在绘制家谱的过程中学会用法语介绍家庭成员。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空白的家谱图表,并宣布本节课的任务:完成勒麦锡一家的家族树。接着,笔者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会获得20张显示人物关系线索的小纸条。笔者要求每位组员将自己随机获得的四条线索在3分钟内记住并销毁纸条。然后笔者宣布小组合作开始,完成任务的小组可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写在旁边。最后,由笔者揭晓答案并点评。

在以往的分组任务中,往往会出现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的情况。因此,在本节课设计任务时,笔者没有把全部线索一起发给小组成员,而是让每位小组成员掌握不同的线索。这样,就需要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缺少任何一条线索都无法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在绘制家族树的过程中,他们都展示出了极高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案例二

在《新经典法语1》第9课中,学生需要掌握服装、配饰及颜色的主题词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整理重点词汇,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场景:假期你要和朋友去法国旅行,出发之前你会把什么东西装进行李箱?接着,笔者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先画出一个打开的行李箱,再把需要带的物品画进去。然后,笔者把全班同学的“行李箱”收集起来打乱顺序重新发给每位学生,并让他们进行以下场景假设:到达法国后,你发现自己的行李箱和别人拿串了,里面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你的任务是找回行李箱。在此过程中你需要和多位同学用法语沟通,描述行李箱的外观及里面的物品,确认对方的行李箱是否是自己的,直到完成任务。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让学生动笔画出行李箱及所需物品,直观形象,能加深他们对词汇的记忆,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找回行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使用本节课的主题词汇,把单纯的机械训练不着痕迹地融入到任务教学中,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交际和沟通能力。

三、引入“面向行动教学法”的优势和实践中的困难

1.优势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将“任务”引入课堂,可以达到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低,很难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而在“面向行动教学法”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设计,让学生逐渐融入课堂,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能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由此可见,“面向行动教学法”是值得在基础阶段法语教学中推广和实践的教学理念。

2.实践中的困难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法语专业学生入学时都是零基础,需要在两年的时间内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阶段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点,并在大二下学期通过法语专业四级考试。这样,就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任务非常繁重,课堂时间也十分紧迫。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许是该教学理念没有被广泛应用在法语教学实践中的原因之一。而且,在中国的法语教学环境中,大部分法语教师都来自中国,很难接触到真正的法国文化和法语氛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使用母语沟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该教学理念在实践上遇到的一个难题。

四、结语

总之,“面向行动教学法”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语言技能,再通过掌握的语言去解决更多的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非常高效,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更加牢固。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外语工作者,应及时把握外语教学的新趋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法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傅荣.试论“面向行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中国外语教育,2010(03).

[3]傅荣,胡瑜.新经典法语1(学生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法语教学学习动机高校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浅析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中法联合办学本科阶段中法语课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
ESP理论中教学方法对中法联合办学法语教学方法优化的探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