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技观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指引
——评《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

2021-05-25 06:45谢沛坤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科学

书名:《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

作者:刘大椿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ISBN:978-7-8111-9605-4

出版时间:2009 年3 月

定价:49.8 元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实践与升级,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在马克思的观点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与理念。但是马克思科技观具有两重性,所以面对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科技观引领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由刘大椿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一书整合了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的研究成果,分别以“马克思科学观研究”“当代科学论探索”与“西方科学论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然后通过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社会学、科学观的转换、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中国科学论的发展、西方正统科学论、后现代科学论等八个章节从辩护到审度对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

本书不仅为读者详细的解读与诠释了马克思科学观,还通过对“当代科学论探索”与“西方科学论研究”两个部分提出了马克思科学观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指引。其中在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社会学两个章节中对马克思的科技观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基于马克思的科技观,我国领导人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所以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指导思想,不仅注重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而且在相关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也增加教育投入,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与人才支持。此外,在马克思科技观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指引下,我国不仅在社会科技、社会经济以及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方面得到了全面地发展与提升,也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使得国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得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已经步入了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由此可见,马克思科技观对当代科技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与重要指引作用。

科技的两重性。作者在科学观的转换、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以及中国科学论发展等章节中不仅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科技观的发展与转变,同时还提出了科技的两重性,通过对中国科学论的发展深入研究后,提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实现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但也使得人类社会中出现了过度疲劳、资源过度开发等现象。在人类过去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技术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是通过牺牲自然环境换取而来的,在尝到了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成果的“甜头”后,人类为了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导致出现了科学技术与现代贫困、现代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关系。任何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既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对于生灵与自然带来一定的伤害,这就是科技的两重性最为直观的表现。同时这也证明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并非中立的,成为了当前人类社会重要的控制形式。通过本书对“西方科学技术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重要的智慧化身,所以科技已经成为社会个体发展、社会经济利益团体之间竞争的重要工具,这样的社会环境虽然对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也导致人类社会诸多矛盾与冲突的产生,就这个角度而言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西方正统科学论、后现代科学论等章节中,作者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后提出了马克思科技观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指引具有积极的影响。如果脱离了马克思科技观的正确指引,那么势必会导致科学创新给人类带来消极的影响。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过程。因此,马克思科技观指引我们要尊重自然,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统一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发展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与重要价值。

综上,《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一书内容详实、逻辑清晰,无论是对于读者深度认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态势,还是对于研究马克思科技观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与指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马克思科学
马克思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点击科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科学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