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生计脆弱性与治理策略研究

2021-05-28 07:09何秋洁陈国庆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凉山生计脆弱性

何秋洁 赵 睿 陈国庆

(1.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39;2.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由于地理生态、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农民增收乏力,导致了农村居民为了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选择向城镇迁移。然而,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受制于自身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社会关系等因素,往往只能从事工作强度大、可替代性强、技术要求低的体力劳动,导致农业转移家庭的收入缺乏稳定性,家庭生计表现出脆弱性,难以抵御各种经济风险。因此,探索降低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生计脆弱性、增强家庭风险抵御能力的治理策略势在必行。

一、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生计资本现状

(一)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家庭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等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帮助家庭实现生计目标,人力资本对于家庭生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决定了家庭驾驭其他资本的能力。人力资本主要从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技能两方面来衡量。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存量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尽管如此,相较于城市家庭受教育程度多集中于中高等阶段,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却普遍不高,50%以上仍集中于只接受了高中及以下的文化教育。与此同时,受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男性,教育资源分配明显不均衡。因为文化水平影响,大部分男性转移人口主要从事搬运、装修、建筑等体力劳动,女性转移人口也只能从事保洁等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行业。这种通过体力劳动换取报酬的工种对劳动者的年龄大小、身体条件等有所要求,靠体力吃饭的阶段一旦过去,很多农业转移人口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这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家庭收入的稳定性也会遭到不可忽视的打击。

职业技能与劳动效率相关,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带来更高的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出,增加家庭的收入。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大多缺乏必要的技能,在转移过程中不得不选择对技能要求低的工作,而这类工作劳动强度大、可替代性强、稳定性差,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更年轻且更具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这不仅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随时面临着失去工作的危机,还会导致家庭收入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目前,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明显缺乏职业技能,因而在人力资本方面处于劣势,这会降低农业人口转移的能力,进而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使得家庭生计呈现脆弱性。

(二)物质资本。物质资本在这里是指人们所拥有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财产及物资,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本影响着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状态,是农业转移家庭的基本物质保障。这里主要以所拥有的住房情况为例来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物质资本情况。

住房作为安身立命之所,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可以说住房是农民家庭最重要的物质资本。随着凉山彝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农民的家庭收入也有所提升。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改善子女的受教育条件,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在城镇购房。然而,一方面,购置房产对于农村家庭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支出,使得他们不得不几乎倾尽务工收入用于购房,更多的时候,城镇的高房价往往让农村转移人口望而却步,甚至万般无奈选择重新回到农村。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居民在城镇栖身于集体宿舍、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等,城镇没有他们的社会福利,甚至缺乏相应的权利,致使他们无法寻得内心的归属感,同时受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愿意回到农村,而农村的住房却很难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的物质资本处在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缺乏充足的资金在城镇购房,以实现留在城镇的目的,另一方面,现实的困难让很多农村人口很难实现转移,而农村的住房经济效益较低,无法为农民提供增值收益,难以盘活的物质资本使得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生计状况无法为其规避风险。

(三)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生产生活目标所需要的资金与资源,不仅包括金钱,也包括能起到类似金钱作用的其他实物资产。金融资本能够直接反映家庭的经济状况。下文主要从家庭收入角度来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金融资本,家庭收入又可以从务工收入与农业收入两方面来考虑。

务工收入。对于大多数农业转移家庭而言,务工收入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务工的流动性较强,往往无法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从而对家庭生计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不高以及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等限制,所从事的工作替代性强,也会造成务工收入会因时令、因地段等发生变化,导致家庭收入不稳定。

农业收入。随着如今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同时农业的效益不高,常常难以满足家庭开销,大量农民放弃务农转向务工,这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形成的一个原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务工的流动性,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往往在务农与务工之间灵活变动,这种兼业模式使得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不仅呈现出间断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稳定性。

通过凉山州近3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收入虽有所提升,但仍然不及城镇居民的50%,具体情况见表1。这也表明一方面务农收入不能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他们所需的物质条件,但另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又由于各方面的劣势无法获得城镇居民相应的收入,最终加剧他们的家庭生计脆弱程度。

表1 凉山州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

(四)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是指因人的个体具有社会性而与其他个体之间、社会之间产生关联。这里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农业转移人口为实现生计目标与发展需要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其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生计状况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资本主要以农村居民之间的地缘、亲缘为基础,通过互帮互助,实现村落、社区等的照顾功能。当一个家庭面临某些突发状况时,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重要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凉山彝族地区来说,其民族凝聚力在农村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业转移人口在向城镇迁移的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农村社区带给他们的社会资本,使得农村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弱化,而新的城镇社会关系网络尚未形成,这无疑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社会资本存量,进而逐渐削弱社会资本对家庭的支持与保障作用。农业转移人口在转移过程中难以获得持续且稳定的社会资本的支持,不但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这样的社会资本短板也会对其家庭收入与生计状况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生计资本是用来衡量一个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阻碍,使其在转移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劣势,他们的生计资本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也依然存在落入贫困的风险。

二、治理策略

(一)科学规划,促进农业发展。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讲农业生产甚至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所以解决凉山彝族地区人口的收入问题,首先要考虑促进农业的发展,打好增收创收的基础。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例如以下几方面:完善农田水利系统,提高耕地灌溉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固河流防洪堤坝,做好风险防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提高通讯质量,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服务等。同时还要巩固好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那就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凉山彝族地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结合各个地方的经济基础与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农业。市场环境对于农业产业化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建立有效且完善的市场体系,保证信息的反馈迅速且准确,提供专业规范的管理,加强组织化程度,例如联合优势农产品市场主体,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强化物流配送环节,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增强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首先应该重视教育,相比之下,凉山彝族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我国一直坚持“扶贫先扶智”,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生计的脆弱性,就要从普及教育入手,例如可以将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沟通理解能力纳入课程范围。文化程度的提升不仅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起到很大程度的帮助,而且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的人际交往,对于其社会资本的积累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竞争力,改善家庭生计的脆弱性。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网络资源的匮乏等原因,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缺乏丰富的就业渠道,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引导职能,组织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网络,整合各方就业资源与相关信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率。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例如组织教育宣传、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政府部门也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与补贴力度。只有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提升和素质拓展,不断地实现由从事体力劳动向从事技术劳动方向的转变,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城镇社会,同时也能实现其家庭收入的稳定与提升。

(三)落实各项社会权益保障。就业保障。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环境给予农业转移家庭更多的政策关注,例如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革城镇用人单位的有关制度,实施公平的就业政策与竞争机制,从就业层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实现收入稳定,以此夯实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基础。

住房保障。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廉租房等的申请门槛来适度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减少农业转移人口的租房成本;可以给予农业转移人口适当的购房补贴或提供利息较低的银行贷款等,使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承受得起在城镇中购房的经济负担。

子女教育保障。教育公平体现了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农业转移人口子女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与学习,他们能够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内在需求。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平的教育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在城镇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政府部门努力想办法对相应的学校给予更大程度的财政补贴,使学校有更充裕的资金保障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在人力资本这一层面的根源问题得到解决,也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社会融入。

市民化权益保障。首先,要建立相关的服务平台,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利益表达的渠道,降低他们在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融入的风险。其次,地方政府应出台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利益表达的相关规则,使他们有机会且有组织地成为参与基层政治的力量,以此减少与城镇社会之间融合的摩擦。此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加强自我认同,以适应身份与生活空间的转变。

结语

农业作为凉山彝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和主体产业,其发展却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受到制约。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更高的生活质量,大量农民放弃务农,选择迁往城镇,形成农业转移人口,但他们往往受制于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因素不能很好地融入城镇,导致其家庭生计也面临困境,呈现出脆弱性。因此,对于凉山彝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生计脆弱性及其治理进行研究,不仅是治理其家庭生计脆弱性、增强家庭风险抵御能力、促进生计可持续的必然选择,也有助于凉山彝族地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实现全面高质量脱贫。未来,也应持续对凉山彝族地区各方面事业的关注和投入,推进民族地区积极快速的发展,实现与其他地区的同步小康。

猜你喜欢
凉山生计脆弱性
BY THE SEA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工控系统脆弱性分析研究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基于DWT域的脆弱性音频水印算法研究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