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

2021-06-01 07:24甘新蕊李淑媛周凌竹邢佳慧李吉庆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习惯消费

□文/甘新蕊 李淑媛 周凌竹 邢佳慧 李吉庆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沈阳)

[提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为了解疫情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设计问卷对沈阳化工大学的287名学生进行了调研,主要调查了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收支结构、受疫情影响支出、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五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在日常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调查结论给出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几点建议。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的各个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创。消费习惯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不断积累消费经验而逐渐形成的消费行为模式。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持续的疫情在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悄然改变了消费者在疫情期间的消费习惯。国内有学者调查发现,疫情爆发导致许多家庭收入下降并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受访者消费下滑,并给出了短期着眼于增加可支配收入,中长期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建议;有学者认为,居民在疫情后的总体消费意愿呈下降趋势,报复性消费仅存在于极少部分人群中;还有学者从心理因素出发,研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居民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发现疫情会提升消费者的从众性、冲动性和稀缺性消费倾向。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居全球第一,202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而且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具有强烈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大学生正处于对社会变化和潮流发展接受度较高的年龄,具有十分强烈的消费动机,但是大学生群体没有稳定丰富的收入来源,还未获得足够的消费能力。正因如此,我们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疫情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制定有针对性的恢复经济和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制定防止学生陷入消费陷阱的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家长了解学生的购买心理,正确引导学生消费需求,合理控制学生群体消费行为。

一、调查问卷基本信息

此次问卷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通过微信、微博以及QQ等形式对沈阳化工大学在校大学生的疫情期间消费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本问卷最终有效调查问卷为287份。调查问卷主要为封闭式客观选择题,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个人情况、消费水平、收支结构、疫情影响、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方面上,力求保证调查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全面性。

调查样本如表1所示,样本中女大学生偏多,但差距不明显,男女比例为2∶3;四个年级分布较为均匀,均达到了20%以上;调查范围较广,几乎涵盖了全国各个省区,但由于学校地处东北,其中以东北地区及东部地区学生居多。(表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总体消费水平。受新冠肺炎的影响,全国经济形势严峻,家庭收入减少,且多种消费场所关闭,外出活动受限,导致在校大学生群体在疫情期间的消费规模、数量和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图1所示,我们调查了疫情初期、疫情爆发期、疫情恢复期三个不同阶段的人均消费支出的分布。数据表明,与疫情初期相比,疫情爆发期学生消费水平急剧下降,将近40%的学生消费在每月500元以下;而在疫情恢复期间月均消费出现显著反弹,几乎超过一半的同学消费达到1,000元以上,说明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报复性消费的现象。(图1)

我们还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群体的经济压力和消费需求满足程度。调查显示,多数同学的生活费由家庭提供,尽管疫情造成家庭收入减少,但超过一半的同学没有出现过经济压力大的问题;此外,85%以上的学生能够满足消费需求。这与我国政府积极抗击疫情的态度和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密切相关。受疫情影响,商品市场呈现暂停状态,但是政府主动出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有力的物资支持,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对商品的总体需求。

日常生活中,男女消费有着不同的水平和特征,调查表明,月均消费在1,000元以下这两个低消费区间女生占比明显高于男生,1,000~1,500区间男女生占比持平,而在1,500元以上的两个高消费区间男生占比均高于女生,说明女生相对男生较能够控制开支,男生可能会存在购买非生活必需品的现象,比如购买高价球鞋、游戏类用品等。当今社会物质发展迅速,产品逐渐多样化,青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部分学生攀比心理严重,造成家庭财产损失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因此,倡导当代大学生合理消费,培养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

表1 样本总体情况一览表

(二)主要收入来源与消费支出。对收入来源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由父母提供,有1/4的大学生有兼职收入,还有部分同学有其他收入来源比如奖学金等。不少同学为了增长社会经验、渴望独立以及补贴零花钱而兼职,说明现在有一大部分学生注重塑造和强化自己的独立能力和社会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以花呗和借呗等信贷工具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群体占比达到了21.25%。目前,大学生消费观念已从传统消费逐渐转变为超前消费,而且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很多在家上网课,受到父母的看管和约束,零花钱减少,同时外出兼职机会也大幅减少,更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于网络借贷平台。

在疫情期间大学生消费支出方面,调查显示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成为大学生疫情期间主要消费渠道,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去实体店消费。事实上在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了3.9%,但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了10.9%。对比于非疫情期间,随着商家推出了更丰富的网络商品和更便捷的配送服务,大学生也越来越青睐于网购方式。我们还调查了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在不同类别下的主要消费支出,结果表明学生的各项主要消费支出受疫情影响不大,仍以服装、餐饮、美妆、电子产品以及生活用品消费为主,上网费以及交通费占比较低,学习支出则占比最少。目前,在校大学生消费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娱乐休闲消费和人际交往消费占据了很大比例,而能够实现自我增值的学习消费占比最低。

(三)疫情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疫情对在校学生的消费抑制效果不容小觑。有73%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疫情期间的消费金额相比于平时有减少,有55%以上的学生认为消费频率有降低,并且有95%的学生在疫情期间没有进行任何境内外旅游活动。

同时,不同消费类别的月平均消费支出相比平时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娱乐、餐饮、通讯三个主要方面有200元以内减少幅度的学生占比分别为58%、50%和70%,有200~500元减少幅度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9%、32%和17%,有500元以上减少幅度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3%、18%和13%。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娱乐、餐饮和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受疫情影响的幅度不大,相对来说在餐饮支出方面学生减少幅度最大,说明疫情大幅减少了学生外出就餐的机会,也说明餐饮是大学生平日的最主要支出之一。

受疫情影响,人民群众对身体安全与健康的关心迅速上升,防护消费成为最凸显的消费,18.8%的大学生认为卫生医疗类消费为疫情期间累计购买最多的商品,43.7%的学生购买食品类最多,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居家时间长,客观上对于食品生鲜的需求增加;二是为了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

图1 疫情不同时期消费支出分布图

(四)消费态度与消费习惯。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疫情期间消费态度、记账习惯、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等。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以理智型为主导,其次为习惯型,而不定型和经济型主导的人数较少。关于疫情期间是否会记账,大部人偏向于少记账或者不记账,即使记账也选择只对较大数额进行记录,养成长期记账习惯的人数较少。与此同时,调查显示有29.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疫情期间存在冲动消费的行为,有23.4%的学生在疫情期间有超前消费的行为。

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疫情期间消费心理以理智型为主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逐渐形成,对消费行为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因为疫情期间可分配收入减少,生活费较为紧张,消费行为也会变得谨慎。但从缺乏记账习惯、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来看,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合理的理财习惯。

(五)消费动机与影响因素。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疫情期间各类经济来源减少,原有消费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消费水平大幅下降。(2)担心病毒传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这种担心影响了他们的日常消费。在疫情期间,无论哪种购物方式,频繁消费都会造成一定的传播风险,因而他们大幅度减少了消费行为,实际上这种做法为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快递发货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他们日常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疫情期间,消费者担心快递在运输过程中存在隐患,一些地区更是在购买时受到地区限制。(4)部分学生认为个人休闲时间的变化和商品价格与存货因素也对他们的消费支出造成了影响。

我们还调查了影响疫情期间消费的消息渠道。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官方的权威发布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信心,但政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信息公开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疫情对消费者信心的负面影响。其次,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消费行为受到了专家建议的影响,认真听从防控建议,进行消费行为的合理控制,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不进行过多的外出。另外,亲人朋友的建议,小道消息等也对疫情期间的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疫情期间,消费行为变化是正常现象,但切不可盲目听从一些虚假新闻和小道消息,跟风消费。

三、对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新一代青年的消费理念与教育成果。正确的消费观是对消费与生产、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有端正的态度,重视消费的合理与适度,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针对此次调查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应谨慎把握自己的每次消费行为。首先,在疫情期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疫情防护放在首位,减少聚集,减少人口密集场所的消费次数。其次,应注意网络平台消费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容易跟风消费和冲动消费,更应该谨慎对待。在校大学生普遍还没有独立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必须进行理性消费,不虚荣,不攀比,不在自己的消费能力之外做超前消费。

(二)大学生需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合理的消费应当是以基本生活和学习消费为主,兼顾休闲、人际等其他消费。而目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消费要远远大于学习消费,这种现象虽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本末倒置。应倡导大学生适度进行享乐型消费,把更多资源放在提升自我价值的消费方面。

(三)大学生应主动培养正确的理财习惯。大学生正处于消费欲望与消费实力相矛盾的时期,也正处于培养理财习惯的起步阶段。理财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记账,通过记账可以了解自己的消费结构,对不合理的开支有督导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把个人收入的结余放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或者进行一些低风险的投资行为。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理财知识,以便于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产,对于未来的财产能够有清晰的定位。

(四)学校和家长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校加强消费知识的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设相关课程,或者将其融合进现有的相关课程中。培养学生成为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消费习惯做正确引导,改善家庭消费理念,把控生活费供给,指导学生们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共同建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习惯消费
国内消费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新消费ABC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