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研究

2021-06-01 14:36杨楚欣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

杨楚欣

摘要:高科技时代的产业转型升级频率不断加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求新善变的产业体系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是打通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的现实之“惑”,阐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之“道”,以期为现在以及未来进一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提供解惑之“策”,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4-0011-06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型产业的不断萌生,推动着职业技能人才的技能素质向高水平、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在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既是实现专业群布局对接新型产业链、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升级需求、课程建设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有效手段,又是解决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问题的最优途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的出台,产教融合从表层融合1.0时代升级到深度融合的2.0时代。从“产教融而不合”到“产教融合为一”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的“道”与“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提升了职业教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同时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基于此,笔者拟分析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的现实之“惑”,阐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之“道”,以期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提供解惑之“策”。

一、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之“惑”

(一)融合生态体系运行不畅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来的“生态体系”一词已被成功运用到教育学的许多领域。产教融合的生态体系是以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为核心主体,通过政策引导、行业指导、校企协同专业教学、课程建设、产学研、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生产经营等诸多要素,在政校行企间深度互联互动互补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然而,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生态体系运行主体间协同联动阻塞迟滞、要素间的协调互动龃龉不合等现象[1],凸显出产教融合生态体系运行不畅。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各主体间沟通不畅。在生态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职业学院努力寻求各方的沟通合作,但受“学历至上”等传统教育观的影响,行业企业等主体对职业教育缺乏信任与认同,形成了学校一对多的单一沟通模式。单一沟通模式下主动方的耐心和积极性逐渐呈下降趋势,对其他主体的依赖性随之减弱,使得产教融合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第二,新政策下的尴尬融合。长期以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一直處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国家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只是使学校单方面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企业和行业多是采取不主动和不拒绝的消极合作原则,加之有关部门疏于对各种公共资源的协调,致使生态主体之间的融合关系相对松散,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无法长效持续发展。

(二)融合主体赋权管理不明

产教融合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国家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安排,但操作性有所不足,特别是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方面,未形成强约束性的利益均衡授权管理机制,可行性有待提升。相比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来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融合主体赋权管理存在法律制度安排不完善的问题。在实践中,各方主体的权责、目标追求等有所不同,均以自身价值取向为出发点,未体现出合作的平等性,因此难以在法律制度框架下平等合作实现共赢。如产教融合中政府的越权或缺位[2]、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行业“隐身”、被赋权人(各融合主体)的权力分配管理、融合过程中工作偏差的“纠偏”管理等问题无法从法律制度上进行调整。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融合主体间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的细化与协同[3],形成一种校企互惠互利、责任共担的产教融合长效发展机制。

(三)产教深度融合四链错位

产教融合是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重要途经。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用人企业的“招人难”问题长期并存。人才链中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提升可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提供职业技能人才的支撑。但是面对产业转型发展和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教育链因专业设置缺乏预测性而错位,缺少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接,缺少产业创新元素的渗透,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需求不吻合,人才链出现脱节。创新链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无法驱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教育链的知识更新和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因此,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未能形成有机衔接。

(四)文化融合深度广度受限

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的基础,它影响着产教融合实施的深度和效果。职业院校大多服务于特定的行业企业, 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立足行业、服务企业”既是各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 也是职业教育文化的体现[4]。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核心的学术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企业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现阶段的产教文化融合一直是浅层次文化意识上的求同存异,而体现群体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的行业文化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国家文化尚没有形成,限制了产教融合过程中文化融合的广度,政校行企间价值理念、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难以从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行为文化层面实现文化融合由浅入深、由外向内、由物质向精神的深度转变。

(五)产教深度融合资本不足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下,职业学院需要及时掌握和分析产业需求动态变化的最新资讯,深度对接企业,了解和逐步掌握职业岗位新工艺和新技术,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时优化产教融合项目的运作模式和实施内容,以提升技能人才的岗位适配能力。因此,产教融合项目的启动和深入需要大量的硬投入(如产教融合基地建设费用和基地运营费用支出等)和软投入(如人力资源投入、无形资产投入和资本使用权等[5]),而政府财政投入的有限性与项目运营资金供给的持续性的矛盾、行业投入资本的无形性和知识产权公开化的矛盾、学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营利性的矛盾[6]、企业投入资本的短期性和投资回报的长期性的矛盾,直接和间接造成了融合主体间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产教融合项目因先导资本不足而先天不良,中后期项目运营维护资金不到位,学校一度陷入孤掌难鸣、骑虎难下的现实困境。

(六)深度融合国际化程度低

“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下,新技术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国有经济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大发展增加了国际合作的诉求,迫切需要职业院校提供国际化的技能人才,因此,进行更深层次的国际化产教融合成为当务之急。职业院校一方面需要深度融入区域经济板块的主导产业,与产业抱团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寻找职教产教融合国际化的突破口。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受院校自身办学条件限制,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目标不明、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定位不清、国际化实现路径单一和国际化人才就业受阻,无论职业院校是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产业技术融入产教融合项目,还是输出产教融合核心资源服务国际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之“道”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产业和新业态融合发展加速,各融合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也会不断变化,融合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预期目标和已达成目标之间的差异,资本投入和投资回报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融合主体所采取的实施策略的相应变化,因此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道”来推进和调整各融合主体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期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终极目标。“共赢”“共享”和“创新”是政校行企四大主体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产教深度融合之“道”(见图1)。

(一)共赢之道

互利共赢是产教深入融合发展的核心,也是推动产教融合的根本動力。产教融合也是利益驱动的行为,“产”方的生存法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教”方视社会效益为根本,共赢就是效益生态共生共享的基础。考虑融合主体的融合动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满足多方利益诉求,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互利合作,实现最大限度的共赢。第一,顶层设计构建共赢框架。政府根据国家战略,注重对区域产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政校行企共同进行顶层设计,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团队构成、业务分工、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制度等,构建共赢框架。第二,资源引入破解共赢难题。学校拥有的是教师、学生和科研能力,而企业掌握的是设备、场地和实践经验,由于校企资源差异,出现产教融合“校热企冷”的情况。为了消除校企自身资源不对称,职业院校主动开展深层次合作,引入科研院所智力资本,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吸纳社会力量入股,新增项目资金投入,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第三,政策支持促进共赢发展。国家出台的系列扶持新政,如《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和税收政策,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参与产教融合共赢发展。

(二)共享之道

产教融合跨越教育学和经济学两门学科,需要遵循共享之道,打破产教之间、行业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壁垒,以产业带动专业建设提质,以专业助推产业转型发展。第一,资源共享。既包括土地、设备、资金等显性资源共享,又包括人才、行业技术和工艺等隐性资源的共享。第二,部门共享。设立产业学院或者产教融合中心,这既是职业院校行政上的二级机构,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作为企业真实的事业部,完成企业的目标考核,校企资源重组,机构相互嵌入,实现共享。第三,平台共享。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搭建产教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集合可共享硬软件资源、技术成果、项目进展、行业标准、行业发展报告、师资队伍和人才供求等信息,向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融合发展的多元化主体提供精准化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7]。第四,成果共享。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成果深度应用于职业院校相关教学教研和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实现产教融合应用技术成果(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继续推广和应用,融合项目团队之间定期进行项目研讨与总结,项目团队内部通过经验交流进行知识互补和扩容,培养更多的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创新之道

通过创新赋能产教融合,为产业链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提供技术驱动、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产教融合模式、内容、文化、制度和实践的协同创新。第一,模式创新。紧跟行业发展动态,结合企业的经营模式,探索项目制、公司式和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新发展模式。第二,内容创新。根据行业转型发展的外部诉求和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由产业导师、行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产教融合项目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训项目、行业标准和工艺流程等内容的同步优化,助力企业实现产品与服务升级和营销模式的创新。第三,文化创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对职业文化理念进行深耕和培育。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植入产业文化,深化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第四,制度创新。创新产教融合学分管理制度、教师遴选和上岗制度、师资团队建设制度、项目建设质量考评制度等。第五,实践创新。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教学实践创新、产教融合型企业实践创新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实践创新等。

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之“策”

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长效发展之“惑”,我们要遵循“共赢”“共享”和“创新”之道,寻求解惑之“策”。

(一)建立保障机制,服务生态运行

为了保障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行,成为全方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优举措,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融合生态运行保障机制。第一,构建产教融合综合服务平台。政校行企四方可以通过平台实时获取产教融合项目的资产管理、团队建设、项目管理、课证融通、文化融合、科技研发、社会服务、财务管理和监督预警等信息,对产教融合项目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第二,形成常态化的四方沟通機制。通过建立月报和季度报,建立常态化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沟通机制,以需求为牵引,解决问题,消除阻碍,协同创新,更好地推进区域内产教融合项目的有效实施与运作。第三,协调融合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产教融合项目参与主体的资产投入、工作内容、承担责任和考核目标不同,实施差异化的激励保障措施,提升融合主体的参与度和奉献度。进行项目阶段性评价,根据评价报告优化调整项目参与要素和实施策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明确主体权力,加强赋权管理

强化融合主体赋权管理,一方面需要产教融合项目融合主体产权明晰,另一方面需要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项目组织管理机构,通过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对各融合主体进行权力分配管理,实现赋权增能。第一,明确赋权事项。融合主体各方共同商议,分别行使并承担主体责任。第二,进行监督管理。为加强赋权事项的全过程监管,领导小组在赋权事项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并公布赋权事项的责任清单。责任清单包括产教融合项目进展全过程的权力事项名称、事项说明、权力类型、实施主体、责任事项、追责情形等内容。第三,强化问题导向。针对责任清单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问题处理库,及时上传产教融合综合服务平台,领导小组提出整改措施及意见,要求相关主体立行立改,并将整改效果反馈至服务平台。

(三)实施动态调整,形成四链对接

为了确保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落地,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无缝对接,需要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产业服务动态调整机制、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见表1),助力四链对接有机循环,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服务产业到引领产业的转型,拉动产业链的价值不断攀升。

(四)融合多元文化,赋能产业建设

产教文化横向融合,以融合项目为载体,以党建文化引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诚信”文化、“和”文化、“道德”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通,实现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构筑职业院校产教文化融合新生态赋能产业建设(见图2)。产教文化纵向融合,首先从物质文化层面入手,融入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进行校园环境文化布局、教学场地文化设计、车间化的实训场地建设和学生生活区文化渗透,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各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角色变换。再从制度文化层面深入开展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生产经营理念研究,推动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人性化管理和社会责任管理等企业管理制度融合,延展和充实融合文化内涵。最后从行为文化层面落地。产业导师和企业师傅传授注重实践技能的职业行为文化,导师、师傅、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文化互动,将融合文化内涵深耕厚植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让高职学生的价值信仰和职业精神成为服务产业建设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 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实现增资

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的职业快速迭代,推动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紧跟产业发展实时调整和优化。充足的运营资金是产教融合项目高效落地的原生动力,解决产教深度融合资金不足需要从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和扩展收益渠道入手。第一,扩宽产教融合融资渠道。政府财政增加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投入、产教融合项目政府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和社会资本投入等。第二,创新产教融合融资方式。如产教融合型企业(税收补贴)、产教融合众筹模式、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入股项目的融资模式、混合所有制模式、股份制模式和民营职业院校通过IPO或借壳上市获得项目资金等。第三,扩展收益渠道。各地教育部门出台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如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可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录用毕业生作为企业实习生给予每生一定金额的奖励等,直接增加企业收益,为产教融合项目的深入发展补充新的资金。

(六)深化国际合作,创新融合模式

依托职业学院的行业背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接国际产业转型和海外职教发展需求,深化国际合作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见图3)。

第一,引进来。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合作,签订国际合作协议。推广“引智工程”,邀请国外职教专家参与产教融合项目教学和技能培训。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的内涵和质量。输入一批国外先进产业的国际标准,服务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第二,走出去。开设“鲁班工坊”,以此搭建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平台;建“丝路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开发多种语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库,提升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国际化水平;借助产教融合项目,服务区域“走出去”企业,推动技术与产品标准输出,针对“走出去”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提升、产品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需求进行调研,开发相关产业国际标准的培训项目和职业培训课程,培训中资企业员工及外籍雇员,助力企业海外布局。产教融合项目服务教育援外,面向非洲国家输出职教中国标准。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建立教学运行体系及培训教学团队,输出实践教学标准及培训课程,为当地培养职教师资及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了非洲职业教育的“造血功能”。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最大限度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综合效益外溢和倍增。

參考文献:

[1]詹华山.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5):5-12.

[2-3]许士密.依附论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超越[J].江苏高教,2020(6):49-55.

[4]万琼,徐方.产教融合背景下以C-UIS为载体的校企文化融合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0(4):77-83.

[5]周凤华,杨广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5-10.

[6]黄亚宇.新时代产教融合模式下受教育权的多维关系审视[J].湖南社会科学,2019(6):141-146.

[7]周丙洋.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92-95.

(责任编辑:杨在良)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YANG Chu-xin

(Hun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1, China)

Abstract:The accelerating frequency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high-tech era has become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urg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more knowledge-based, compound and innovative skilled talents in the industrial system of innovati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education chain, industrial chain, talent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confusion, expound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inciple in order to provide strategies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ong-term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