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打工之名 行自强之实

2021-06-01 09:57陈牧天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无脑极端化凡尔赛

陈牧天

“打工”为名,以词分人,带了几分正气?

盲目跟风,肆意自嘲,添了几分自强?

不可否认,“打工人”一词本身并不含任何贬意。而央视新闻公众号以《早安啊,打工人》为名发表文章,其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励所有为劳动拼搏的人们。

可当这样一个颇具正面意义的词爆红网络时,带来的仍然是正面的效应吗?

笔者以为不然。

且看它是以怎样的方式走红的吧。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点了外卖还没到吗?没事!要做铁打的打工人!”

“冷吗?冷就对了,温暖是留给拥有小轿车的人!”

……

粗犷的笔触,极度夸张的励志话语,在互联网中一遍遍传唱这种语录的,一次次以“打工人”自我标榜的,究竟是勤奋坚韧的有志之士,还是消极迷惘的愤俗青年?这种精神到底是逆境中的不屈志气,还是高压下的歇斯底里?不言而喻。

这样的苦中作乐,实在过于浅薄。

梁晓声曾言:“凡是在虚构中张扬的,都是在現实中缺失的。”此言不虚。

不管是“网抑云”式伤痛文学,还是“凡尔赛”式炫耀文学,抑或是“打工人”式鸡汤文学,其背后反映的文化本质殊途同归。或是于想象世界中一倾己悲,于自己所构筑的虚拟绝望中无病呻吟,在极端化妄自菲薄的同时顾影自怜;或是于众宾相簇间俾夜作昼,于自己所构筑的虚拟荣华中矫揉造作,在极端化浮夸自谦的同时自鸣得意;或是于高荷强压间肆意喧嚣,于自己构筑的虚拟上进中无脑振奋,在极端化愤激自嘲的同时自我沉浸。

这种种极端张扬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缺失,对自我真正精神价值定位的缺失。无处安放自己的心灵,无所寄托自己的灵魂,在种种虚拟的夸张间随波逐流,享受着兴奋式精神冲击的饕餮盛宴。

真正的打工魂,绝不会随着一个名词注入到那些自谓打工人的精神内核。借此为宣泄压力出口的所谓“打工人”,只会一步步让自己的自强意识受到无脑式鸡汤的侵蚀与弱化。且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所言所思,以对劳动与自身现实的深刻认知为基础作出真正切实适度的自我激励,方可使心中燃起的自强之火,生生不息。

摘下自己曾盲目贴上的打工人标签吧。愿你我弃打工之名,行自强之实,不为狂欢衣马动,自强不息砥砺行。

指导老师点评:

本文开篇以两句结构相近的反问切题,简明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精炼地点出“打工人”一词爆红的背景及其广义内涵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地从该词的传播方式切入,通过列举粗粝夸张的“打工人语录”,揭示其后所折射的某些以“打工人”自榜者的负面心理。接着,作者援梁晓声的名言为引,从“网抑云”“凡尔赛”“打工人”三则热门时事的相似性切入,深层剖析其共有的文化本质——自我价值定位缺失。结尾运用对比收尾,回扣中心论点。全文语言精简,思路清晰,观点新颖,立意深刻,可谓是一篇考场上乘之作。

——余文镜

猜你喜欢
无脑极端化凡尔赛
新语
“凡尔赛”的意义与用法
凡尔赛C5X
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二十四)
“无脑”读物剖开看(下)
爱胸大无脑女的代价
浅议风城油田“去极端化”工作分析与对策
机器换人,并非用“无脑”换“有脑”
巧用极端化求解取值范围问题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