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观察及对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1-06-02 14:51贾敏
保健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预见性心功能病情

文/贾敏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类型,该病患者多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胸痛及心功能异常表现,进而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当前,临床方面多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法为冠心病患者开展疾病治疗干预,上述治疗方法在开展期间均可显著改善机体病症表现,同时有效促进心脏功能恢复,但由于多数患者对于自身病情及治疗方法的认知水平均相对较低,进而易致使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出现临床干预配合度不佳等情况,由此可对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均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2-3]。因此,依据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要点,为其开展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相关研究资料现已指出,通过对冠心病护理中为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助于消除临床干预期间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而明显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及治疗安全性[4]。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观点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预见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随机抽取72例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之后依据患者的入院就诊顺序将其分别平均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单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例数占比为20:16,年龄范围为45~79岁,平均为(60.15±3.46)岁。观察组中,男女性患者例数占比为19:17,年龄范围为41~77岁,平均为(60.17±3.45)岁。组间基线资料相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病情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冠心病;(2)可积极配合开展研究内容。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研究;(2)合并患有其他心功能疾病;(3)合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症状表现。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基础饮食护理等。

观察组于对照组护理内容基础上,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制定急救护理干预方案:护理人员应通过总结过往临床护理经验及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的方式制定相应的冠心病急救护理方案,并充分预估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潜在问题,以制定相应的护理应对计划。(2)心理干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受自身疾病认知水平及机体病症表现影响,易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进而可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效果均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应首先通过有效护理沟通的方式,明确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及不良情绪的严重程度,对于存在明显负面情绪的患者,应针对负面情绪的诱导原因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干预,同时通过介绍既往恢复效果较为理想的治疗病例的方式,帮助患者提升治疗自信心,此外可通过为患者建立个性化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进而使患者感受到充分的理解及情感支持,由此明显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3)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具体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为其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健康宣教,宣教期间可采用发放健康手册、组织健康讲座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冠心病相关的疾病知识及注意事项,进而使其对自身病情建立正确认知,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4)用药指导:护理人员需采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各类治疗药物的具体用药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叮嘱其定时定量服药,不可随意加减用药剂量或停药,同时使其明确用药治疗期间病情发作的相关征兆及紧急处理方法,以有效提升病情治疗有效性。(5)心脏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应首先使用运动功能评估及心肺运动试验对患者的运动耐受力及心力水平展开准确评价,之后依据评价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方案,康复运动内容应以行走训练、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为主,同时叮嘱患者于出院后仍持续进行康复运动训练,以有效促进心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心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水平。

应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展开相应评价,量表满分为100分,量表评分与护理满意度水平成正比。

采用SF-36评价量表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展开相应评价,量表评价内容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水平及心理状态方面,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

应用SPSS21.0软件对本文中出现的各项计量资料(T检验)及计数资料(x2检验)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P<0.05为对比数据差异明显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对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护理后的心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水平对比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功能恢复时间更短,其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后的心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护理后的心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水平对比(±s)

组名 例数(n) 心功能恢复正常时间(d) 护理满意度(分)对照组 36 9.45±1.47 74.67±6.34观察组 36 5.01±1.01 95.17±7.35 T值 - 14.937 12.672 P值 - 0.001 0.001

2.3 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水平及心理状态评分均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分,x±s)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表现所引起的心功能疾病,具有病情反复、疾病控制效果差等疾病特征,部分患者在自身病情影响下易引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表现,进而可对患者的机体健康水平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5]。当前,临床方面所主要采用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冠心病治疗方法虽有助于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但在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及临床干预配合度的影响下,其仍存在较高水平的病情复发风险,因此,于治疗干预开展期间,为患者同步实施积极有效地个性化护理指导是十分必要的[6-7]。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护理内容较为全面的新型护理方法,其可通过对患者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方案,进而有效降低疾病恶化风险,相关研究资料现已指出,将上述护理方法应用于冠心病护理中,则可大幅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及病情控制效果,由此明显提升预后康复质量[8-10]。本文研究结果亦证实了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于冠心病护理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减少并发症表现发生概率,改善机体心功能及护理满意度水平,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预见性心功能病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