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中的BP(下)打破进化僵局

2021-06-11 03:32穆胜
中欧商业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业务部门方法论华为

穆胜

如今,组织有了“BP化”趋势。这种变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推进到哪个阶段?未来的难点是什么?本专题选取了BATM(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美团)、京东等国内一流互联网公司,以及华为、海尔这两家在组织创新上最前沿的传统企业为研究样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上篇提到,在分析阿里、腾讯、京东这几大互联网公司,以及华为、海尔这两家在组织创新上最前沿的传统公司发布的HRBP和FBP岗位说明书时,我们发现,这些标杆企业对BP的定位与职责要求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那么,标杆企业们究竟做得如何呢?

BP进化的四个阶段

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评估体系,从四个角度盘点标杆企业双BP建设的现状(表1):

◆ 渗透率——有没有派出BP,有没有走到业务里去;

◆ 话语权——BP对于业务究竟有没有影响力;

◆ 专业度——BP究竟是通过“刷脸”还是“专业”来影响业务;

◆ 劣后性——BP的定位究竟是辅助者,还是与业务领导者一起承担经营结果的人。

这几个维度存在明确的递进关系。首先,具备了渗透率,才能有话语权。只有在业务里,知道一线发生了什么,否则即便有再大的话语权,还是会被业务牵着鼻子走。其次,具备了话语权,才能有专业度。如果BP說话没人听,再强的专业度也没有办法发挥。这有点像咨询顾问为企业提供辅导,如果没有老板或高管的强力支持,再专业的顾问也会被不断挑战。最后,具备了专业度,劣后才有意义。如果BP没有专业的价值,把他们绑在业务上,只会增加一些啦啦队;另外,让BP劣后必然意味着要给予他们利润分享空间,而BP如果没有专业价值,为什么要浪费业务单元的利润呢?

表1 BP进化四阶段模型

基于这种递进逻辑,我们将BP的状态分为了四个阶段:

阶段1:政策警察——相对传统,工作被动,紧盯红线,仅能够确保总部政策落地。这个阶段,由于立场不同,业务部门往往对其比较反感。这会导致两个结果,BP要么不能融入业务,要么被业务领导者收服而失去立场“叛变”。

阶段2:组织政委——在专业领域拥有话语权,能够主动出击,基于专业常识参与团队决策,在确保总部政策落地的同时,还能洞察和纠偏隐性的团队状态。这个阶段,由于手握尚方宝剑,管辖范畴也更大,业务部门在口头上一定会认可BP的价值,心里怎么想,那就不一定了。

阶段3:顾问专家——以推动业务增长为目的,为业务部门提供专业化的激励和赋能。这个阶段,由于具备专业的方法论,BP开始打造在预算管理和流程管理之间的“夹层”,他们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找到问题病灶,对业务的影响力更大。于是,他们不再以“纠偏”为目的,而是要推动业务增长。业务部门对于BP的价值感也大大提升。

阶段4:联创伙伴——基于专业方法论和战略视野参与团队决策,以推动经营为目的,为业务部门提供极度定制化的激励和赋能。这个阶段,由于利益被绑定,BP把自己当成了业务团队的联合创业者,更多地关注能否获得经营的结果,提供的方案也更接地气,“夹层逻辑”在多次实战的尝试中已经成熟。

进化墙,纠结徘徊

基于上述评估体系,就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标杆企业的双BP几乎都处于组织政委(阶段2)和顾问专家(阶段3)之间。他们能够当好组织政委,但很难进阶到真正的顾问专家。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因为BP们的专业方法论不足。实际上,标杆企业都手握银弹,引来的都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将两个领域的经典工具挑选、整合、沉淀,自然可以形成自己的体系化专业方法论。

更有一些企业,基于自己对于BP的独特要求,提炼出了极具特色的专业方法论。如阿里对于其政委(HRBP)的主要要求是价值观渗透和变革推动,他们的“闻味道、摸温度、照镜子、揪头发、搭场子”五大特色工作都是围绕这类主题;华为的HRBP有V-CROSS模型,定义了战略伙伴、HR解决方案集成者、HR流程运作者、关系管理者、变革推动者、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驱动者六个角色。公司业绩良好、简单明了的工具梳理,加上极具穿透力的概括,这些BP方法论自然成为业界追捧的对象。

但无论有多少成功案例主张这些工具的价值,实施效果的达成还是需要前提条件的。调研中,绝大部分受访者反映,BP个人的“手感”决定了工具能产生多大的作用。一位受访者的话很有代表性:“哪有那么多新招?工具还是那些工具,都不神秘,关键是用的人要给力。”

工具不够量化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这些工具始终没有涉及“夹层”的问题。如果没有填充好“夹层”,没有基于业务来建立专业模型,明确人力和财务的生意如何做,业务部门不可能获得合理的资源和赋能。于是,双BP对于业务的推动有限,自然难以进阶到联创伙伴。这样看来,标杆企业岗位说明书的要求似乎跑在了实践的前面。

在填充“夹层”上,海尔和华为可能是比较有突破性的两个标杆案例。

海尔特别强调HRBP在释放激励上的灵活性。为了激励业务部门争取高目标,HRBP被授权为不同业绩水平做“加速激励”,达到高业绩不仅有更大额度的奖金,还能分享超额利润,且后者增长快于前者。它们敢于授权让HRBP定制激励,还是基于一系列模型建立的标准,如宙斯模型、二维点阵、顾客价值表、共赢增值表等。

而华为依赖标准化的流程模型(IPD、IFS、ISC、M2L、L2C等),将企业的业务流、人才流和资金流都进行了数字化。以IPD(集成产品研发流程)为例,每个研发节点都会有相应的投产比评估,数据收集和测算都在IT系统上完成,降低了对于BP个人的依赖。

那么,这两家企业是否在BP的劣后性设计上有突破呢?

华为尽管在岗位说明书上对BP有共同劣后的要求,但实际操作中,BP的浮动薪更多与业务部门的业绩间接关联,即考虑BP对于业务支持的表现,由业务和职能部门领导共同商议决定。海尔最初也未将其激励与业务部门(小微生态圈)业绩直接挂钩。直到2019年开始推进“链群自组织”后,BP才在“增值分享”上与链群进入了统一逻辑。当然,由于尚处于试水阶段,BP的增值分享一般只占到总收入的10%~20%。

这些企业在BP劣后性设计上的“相对保守”,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希望BP立场中立。正如一位华为受访者所言:“华为把财经和人力资源作为防范业务风险的堤坝,要求他们具有相对于业务的独立性。”其二,考虑BP对于业务的贡献程度。当BP的贡献不能达到分享利润的级别时,共同劣后的设计就没有意义。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角度。在标杆企业里,尝试双BP深度协作的仅有海尔。2014年,海尔将财务、人力、战略等角色的BP整合到一起,成立一个“三自”的BP团队,意为推动业务部门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这就率先找到了BP之间的合作界面,这种模式中,HRBP和FBP之间的职能出现交叉,甚至可以相互换位。这可能是不少企业需要对标学习的,也是大势所趋。

找病灶,终极解法

按照上面的逻辑分析可以发现,大多BP建设的方向可能没有找到关键。以HRBP为例,强调人才队伍的盘点、建设,团队文化的塑造等,可能都不足以让它们创造真正的价值。于是,看似天花乱坠的功能几乎都会被认为是“花活”。说到底,这些“花活”的“目标用户”并不是业务部门,而是老板,是为了缓解老板们的焦虑。

另一些企业更偏激,要求BP们比业务领导者还了解业务。问题是,如果人家真的如此了解业务,为何不让他们直接去做业务?BP们对于业务的理解,应该是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提供业务视角之外的价值。

让BP们自带方法论去建立模型,赋能与激励业务,还是有点强人所难。笔者在某个企业内抛出这类定位,倡导HRBP们转型时,HRBP当场回怼——“您描绘的东西很美好,但我们做不到。”事实上,大多传统HRBP和FBP内心都是这样想的,但从本质上看,这种僵局还是因为企业缺乏知识沉淀,缺乏方法论。

我们曾经为一个企业提供平台型组织的服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双BP为首的“组织中台”。但在实践中,FBP和HRBP都坚持自己只能“显差”,计算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根本不能从专业上找到问题的症结。至于如何“关差”,更是提不出任何意见。这也引发了三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其一,双BP应该做到这种专业程度吗?换个问题,一个咨询公司和甲方进行讨论,如果前者不能在简单的交流中找到后者的症结,给出大概的改革方向,后者会买单吗?显然不会。优秀的咨询公司必然有自己的“套路”,这些套路来自知识沉淀后形成的方法论。而现实中,大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照本宣科,缺乏有效的方法论。

其二,业务部门就有自己的套路吗?当我们询问业务领导者如何“关差”,他们也是一头雾水,说到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找路”。但它们并非初创企业,十余年的摸爬滚打中难道没有一点在业务上的“套路”总结吗?业务部门都说不清打法,却要靠HRBP和FBP来解围,这合理吗?

图1 双BP转型进阶图

其三,企业要业务部门承接战略,要双BP确保业务部门承接战略,但企业老板和高层对于战略的理解真的透彻吗?现状是,大量企业将战略解码等同于经营指标拆解,只会粗暴地往每个事业部压利润指标。这类企业里,公司层面的财务和人力模型本来就简单粗暴,缺乏张力,又如何能够要求HRBP和FBP在业务层面上无中生有呢?

所以,要让组织中台这个“腰”硬起来,不能只培训人才,更要迭代专业;不能仅仅改变两个部门,更要影响公司的底层逻辑。回顾海尔和华为的例子,其双BP之所以能对业务实施有效影响,实际也是因为企业全面推动了模型化、数据化、基线化。

从打造双BP的角度切入,倒逼专业的迭代,影响公司的底层逻辑,可能是一个相对轻巧的方法。我们为双BP群体定制了一系列方法论,希望帮助他们突破“夹层”,建立基于业务的专业模型。这可能需要搭建专业方法、业务逻辑、数据工具、经营理念四大模块,并连接形成体系合力(图1)。

◆ 第一步是专业方法和业务逻辑的融合,以专业助推业务科学增长;

◆ 第二步是以数据逻辑倒逼专业和业务,让专业和业务都从“语文题”变成“數学题”,变得更加量化且可控。

◆ 第三步是以数据工具助推经营理念落地,实际上就是数字化的战略解码,这显然会增加战略落地的可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经营。

◆ 进一步,深度设计双BP的合作界面和流程,以推动这对黄金搭档早日珠联璧合。

这个方向的探索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数据显然是上述体系的核心,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持,光有专业和业务模型的BP是不是会变成没有牙齿的老虎?目前为止,更多还是模型的问题,BP缺乏方法论,用不好数据。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数据的问题迟早会浮出水面。从这个角度看,“数字化”或“数智化”真的是回避不掉的趋势,“企业上云”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业务部门方法论华为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承诺函的批评话语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华为:畅享8系列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电力企业构建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业财融合”的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设研究